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弄拉模式”變荒山為綠洲 實現林下經濟致富夢

  • 發佈時間:2014-08-28 07:32:56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過去大石山區的農民一直靠在石縫中種玉米為生,現在這裡綠樹成蔭,多種林下經濟促收益。”8月25日,2014年全國重點新聞媒體廣西林業行採訪團首站來到馬山縣石漠化治理示範點古零鎮弄拉屯,正如當地人説所,如今的弄拉如同一片綠洲,而村民們在保護中前進,大力發展“林藥”、“林畜”和森林旅遊等林下經濟。

  封山育林保綠色生態

  弄拉是馬山縣古零鎮古零村的一個自然屯,是馬山縣石漠化治理的一個示範點。全屯有25戶人家125人,承包耕地面積3.06公頃,山林面積295.6公頃。

  記者走進馬山縣古零鎮弄拉屯,四週群山環抱,樹木茂盛蔥郁,空氣清新。弄拉自然保護區管理處辦公室主任韋小古介紹,在20世紀60年代時,弄拉的森林遭到嚴重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水荒糧缺,弄拉人飽受石漠化之苦。到了20世紀70年代,弄拉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生態保護意識逐步增強,開始封山育林,保護植被。同時,栽竹種果,移植中草藥,修建沼氣池,使這裡原有的灌叢、荒山恢復成繁茂的森林,並逐漸形成“山頂林,山腰竹,山腳藥和果,低窪糧和桑”的立體生態發展模式,被稱為“弄拉模式”。

  “通過治理,現在這裡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之前有著天壤之別。”韋小古説。

  有了弄拉屯開的好頭,馬山縣按“弄拉模式”在全縣推廣治理石漠化,進行了以封山育林、石山造林為主要內容的石漠化治理工程措施。至今,全縣累計完成石山封山育林面積88930.7公頃,人工造林1333.3公頃,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區的生態環境。

  據了解,馬山縣還嚴禁砍柴、挖蔸,積極發展生態能源,減少薪柴消耗量。馬山縣林業局局長張大成説:“到2008年底,馬山縣共推廣沼氣池45088座,跟新省柴灶、煤灶9.3萬戶,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00戶。”

  此外,2002年以來,馬山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面積9.8萬畝,其中荒山造林面積6.6萬畝,退耕地造林面積3.2萬畝。由於實施了退耕還林,減少了對表土層的破壞,減少了水土流失,從而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發展。

  由於在治理石漠化問題上表現優異,馬山縣獲得了國家環保部于2007年1月授予的“國家級生態示範縣”稱號。2008年6月時,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弄拉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面積8481公頃,涉及14個村,157自然屯,涉及人口8000多人。目前,全縣推廣“弄拉模式”自然保護小區建設29個,涉及9個鄉鎮,總面積為 13273.4公頃。

  發展林下種養促收益

  石漠化得到有效治理,百姓也從中受益。據統計,去年馬山縣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2.6%。封山育林後,馬山縣在山上大種樹,在林下下功夫,組織當地農民發展林下種養,在林業生態扶貧上邁出了新步子,而種植金銀花就是其中一個有力的代表。

  據了解,金銀花有著“藥用經濟型和環保生態型”的特點,它主要生長在石山地區,依附石頭攀爬開花。發展金銀花産業既可增加石山區農民的經濟收入,又可綠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據了解,目前馬山縣縣金銀花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年産幹花600多噸,産值1400多萬元。

  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總結,馬山縣形成了“以林為主、林果結合、套種藥材、綜合經營”的綠色經濟新格局,建成了以枇杷、黃皮果、李果、柑桔、柿子、龍眼等為代表的水果基地和以金銀花、兩面針、土黨參、苦丁茶、青開葵為代表的藥材基地,以及以竹子、任豆樹、椿樹等為主的石山區用材林基地。

  張大成介紹,馬山縣將培育集中連片千畝以上的林下産業基地,力爭3年內全縣發展林下種植、養殖等複合經營的林下經濟産業10萬畝,形成規模化效應,實現年均效益每畝1000元以上。

  林下旅遊産業促發展

  如今的弄拉山林茂密,翠竹搖曳,風光秀麗,有藥用植物200多種,野生動物十幾種,全屯森林覆蓋率高,是個天然大氧吧。據悉,弄拉夏季日平均溫度在23—24℃之間,是一個避暑的好去處。弄拉人也看到了自己家鄉的變化,在2008年時,由經濟能人李榮光牽頭,弄拉村民自發成立了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合力發展起了綠色生態休閒旅遊産業,實現保護環境和群眾致富共贏之路。

  弄拉屯有林地2975畝,耕地46畝,大大小小的弄場12個。計劃將全屯的3200畝土地都建成旅遊景區。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李榮光告訴記者,弄拉旅遊專業合作社是廣西第一個由農民自發組織的旅遊專業合作社,採取“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發展生態旅遊,即所有社員自願以山林、耕地承包經營權量化入股參與合作社生態旅遊項目開發及經營管理,收成按6:4分成,農民佔6成,合作社佔4成。

  “弄拉旅遊模式最大的賣點就是天然渾成的生態體系”,張大成告訴記者,弄拉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億元,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在保護中開發,不放一炮,不砍一棵大樹。

  除了弄拉自然保護區原有生態風光,弄拉人還在山上修建了普陀寺的人文景觀,以及周邊服務設施,這些和弄拉的傳統文化、民俗融合在一起,形成立體的生態休閒旅遊。

  據悉,弄拉生態旅遊景區將於今年年底式對外開放,早在去年就已經有大量遊客慕名而來。2013年春節,這裡接待遊客3萬多人。據預測,全面開放後,景區年接待遊客量可保持在20萬人次以上,年營業收入可達2000萬元以上。

  “以山林入股的産業發展新模式,農民既離開山林又從山林獲益,深受歡迎。馬山縣很多地區的地形和弄拉屯相似,也建立了29個生態小區,準備按弄拉模式發展,全縣的森林旅遊業將進入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階段。”張大成説道。(記者胡澤方胡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