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冰桶挑戰”的行銷魔力在哪?

  • 發佈時間:2014-08-27 08:36:46  來源:今日早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冰桶挑戰”的行銷魔力在哪?

  好不好玩、有沒有抓住痛點、有沒有社交平臺傳播,已成網際網路行銷要素

  □本報記者 高逸平

  “冰桶挑戰”,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例。

  活動規則很簡單:參與者將一桶冰水淋在自己頭上,就可點名3個人接受挑戰。被邀請者如果不應戰,就需要向ALS(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協會至少捐款100美元。

  各界名人紛紛參與,其中也不乏企業名人,國際名人扎克伯格、比爾·蓋茨,國內的雷軍、潘石屹、郭臺銘,都出現了身影。浙江本地企業家中,萬事利集團董事局主席屠紅燕等人也已參與其中。

  隨著名人的不斷加入,善款而在增長:在美國,捐款數已達885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260萬美元;在中國,截至昨晚,已有698.1886萬元捐款確認到賬。

  “冰桶挑戰”病毒式擴散的背後,究竟利用了怎樣的行銷傳播手法?就此,本報記者請來傳播學、行銷學、心理學和網際網路等領域專家,用專業知識詳解“冰桶挑戰”的成功之道。

  名人效應

  “漸凍人”關注度猛增

  毫無疑問,名人效應是“冰桶挑戰”呈燎原之勢的關鍵動力。浙江大學心理係副教授鐘建安甚至認為,“冰桶挑戰”如此之火,“只與明星有關,而與慈善本身無關”。

  有多少名人參與其中?百度做了一份冰桶挑戰的關係圖譜,粗略統計,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已有近百位各界名人參與,其中,娛樂圈和科技界明星們最愛“湊熱鬧”。

  名人效應,究竟有多大?其實,數一下完成“冰桶挑戰”的名人在社交媒體微網志上的粉絲量就行:房産界的潘石屹有約1700萬微網志粉絲、科技界雷軍有約1108萬粉絲。

  “對於社會名人的參與,我們更看重的是對於罕見病症候群知識的普及。明星都擁有一定的粉絲號召力,他們接受‘冰桶挑戰’之後,會在視頻裏強調關注ALS,這對罕見病來説是最有力的宣傳方式。”中國瓷娃娃罕見病關愛中心(此次活動的國內獲捐方)創始人王奕鷗説。

  名人廣而傳播之下,就有了大眾的從眾心理。“人們更可能重復大家都認同的行為,特別是這個榜樣是你所認同或是愛慕的。”浙江大學心理係教師張萌認為。最近,她和同事正在討論“冰桶挑戰”背後的心理現象。

  “從眾”現象已經産生。這兩周,王奕鷗和同事們正加班加點,因為諮詢量大增。

  內容設計

  娛樂性同時要有引爆點

  讓名人們都參與一個活動並非易事,為何偏偏“冰桶挑戰”做到了?首先,與內容設計本身有關。

  “娛樂好玩。”浙江大學行銷學副教授王小毅説。可這還遠不夠,“必須同時設置引爆點。”一桶冰水澆下來就抓住了人們的痛點。

  對於圍觀者來説,同樣是“好玩”。“名人被澆冰水一瞬間的狼狽相,供大眾娛樂消費。這是內容設計的討巧之處,帶點戲謔味的善意調侃。”浙江大學新聞系教授沈愛國説。

  娛樂,拉近了大眾與慈善間的距離。“這個活動很有趣,不會讓普通人感覺公益就是‘苦哈哈’,離自己很遠,沒心情關注。”王奕鷗説。

  製造博人眼球的瞬間或一個現象引起圍觀,是時代所賦予的行銷方式,不可回避。沈愛國分享了一個經典的行銷案例:一位企業老總為了推銷自家生産的環保油漆,大膽地喝下一整杯油漆,結果是,一口喝出了知名度。

  在沈愛國看來,“只要最終實現慈善目的就行,帶點娛樂又何妨?有人借此想博出位,沒關係,只要他還做了慈善就行。”

  果殼網CEO姬十三就在微網志中直言,“冰桶挑戰當然就是一場‘作秀’。如果能夠借用一場作秀讓大家關注罕見病,是無比難得的機會。”

  易操作,才能吸引人嘗試

  好玩的同時,它又易操作。“人們很難同意放棄自己較大的利益去做一件對公眾很有利的事情,但是更容易去做一件較小的事情。”張萌説。冰桶挑戰,恰是這種較小、易做的事。

  對此,王小毅表達了同樣看法。“在資訊爆炸時代,我們沒有精力去對複雜的事做過多的停留,只有簡單易上手,才有更多的人願意去做,‘冰桶挑戰’就符合這一點。”

  “冰”與“凍”之間創造同理心

  “冰桶挑戰”內容設置的討巧之處還在於,在冰桶與漸凍人之間建立了聯繫。

  “冰水澆下來的那一刻,你能不能感受到在你的身邊還有一個萬分之一的群體受罕見病困擾?這是我們的初衷。”王奕鷗説。

  而這一感同身受,就是心理學中的同理心。“同理心就是人們去感受別人內心體驗的能力,這也是人們的同情、憐憫等美好情感的共同基礎。活動採用冰水澆身來讓大家去體會‘漸凍人’可能的感受,這種相似更會加強普通人對這類病症的理解。”張萌説。

  慈善外衣

  很多人既接受挑戰又捐款

  當一切內容披上慈善之衣時,它的效能就擴大了。誰都想通過慈善,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

  所以,儘管“冰桶挑戰”遊戲設計中,選擇接受挑戰就不用捐款,但每一位接受挑戰的名人都還是捐了款。其中,萬達集團董事王思聰大氣地捐了100萬元。

  接受挑戰,不僅展現名人悲天憫人一面,還體現勇敢之心。就如百度老總李彥宏在接受挑戰時説,“有的人以為我不會應戰,但百度有一個文化,叫享受挑戰。”

  雖然冰水“宣泄”之下,名人出了醜。但對名人形象而言,卻是不減反增。這就是心理學上的“小丑效應”,男神女神們出點囧態,只會拉近與大眾間的距離。

  推廣模式

  社交點名加限時,保證活動效率

  名人間的迅速擴散,還在於利用了點名制度。名人點的,必定又是名人。“為了保持公眾形象,名人必須作出回應。”沈愛國説。因為,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中的評價是好的。

  點名還給了被點者壓力。“迫使名人參與其中。”王小毅説。在他看來,之前“神經貓”和“臉萌”就利用了好玩加社交的模式。

  在張萌看來,點名制還反向利用了心理學中的“旁觀者效應”。美國研究者曾做過一項實驗:一群人在討論時,其中一人突然癲癇發作,此時觀察有多少人會提供幫助,做出幫助的動作又花了多長時間。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討論(圍觀)的人越多時,願意幫助的人反而越少、提供幫助的時間也越長。“這就是慈善效果不那麼好的原因,社會責任分散了。”張萌説。

  但“冰桶挑戰”卻反其道行之,制定了慈善接力人數,“被指名的這3個人沒有其他人可替代,他們必須具有很強的責任感。”

  另外,“24小時作出回應”的要求保證了活動傳遞的效率。

  借力新媒體,病毒式擴散

  其實,點名形式並不新鮮。在人人網中,曾一度流行點名回答若干涉及隱私的問題。但這些都不像“冰桶挑戰”如此之火。

  “現在借助新媒體的技術手段,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使得演化速度變得非常快。”王小毅説。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事件的參與者和傳播者,視頻上傳的傳播成本又很低。

  新媒體加點名,就如病毒式地擴散。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學助理教授Rhett Allain通過建立數學模型,做了一個有趣的計算:按照這種點名速度,不到35天,全世界的人就可以完成“冰桶挑戰”。

  效果評價

  這是未來行銷趨勢

  在採訪中,受訪的各領域專家們一致認為:“冰桶挑戰”是成功的。

  “可以説,它幾乎是無可挑剔的。既娛樂趣味性,又普及了漸凍人知識,還籌得了善款。”沈愛國表示。

  統計數據可以印證這一看法。在新浪微網志中,有39.9億人參與“冰桶挑戰”話題,“瓷娃娃”官方微網志的粉絲也從1萬多增至8萬多。

  近日,王奕鷗和同事每天加班加點,睡眠時間只有四五個小時。“普通網友開始不斷參與進來,諮詢如何上傳視頻。”

  根據微網志公開資訊匯總,截至昨晚,“冰桶挑戰”中國活動善款已確認到賬698.1886萬元,捐贈人次37488人。

  王小毅説,“非常高興,在這次事件中,看到精英願意參與到活動中,暴露在大眾面前。”在他看來,“冰桶挑戰”的操作方式代表了未來的行銷趨勢。“如果一個項目不好玩、抓不住痛點、不利用新媒體社交傳播,就不會成功。”王小毅直言。

  不過,名人點名的傳播方式,他覺得沒有可複製性。“總不能經常@某人吧,會透支朋友圈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