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天爵:“加速”人生要坐得起冷板凳

  • 發佈時間:2014-08-27 01:31:5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天爵帶領的迴旋加速器團隊登上了事業的一個山峰。近日,由他擔任總工程師的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世界首臺100MeV(兆電子伏)、我國能量最高的質子迴旋加速器首次出束。

  爭取長達十年讓項目艱難誕生,磨劍十年實現工程重大里程碑節突破,如今張天爵已經瞄準了下一個山峰:瞄準癌症治療領域,立項開展230兆電子伏特同步迴旋加速器項目。

  “從2008年開始通過國際合作,啟動了800兆電子伏特高功率質子迴旋加速器的關鍵技術研究。”張天爵説,這是自己的迴旋加速器之夢,若能立項建設,10年內將讓我國迴旋加速器成為世界的領跑者。

  7萬元縱向經費擎起大旗

  “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要立項了,正等你回來。”2000年底,當時在大阪大學任日本文部省COE客座教授的張天爵被恩師樊明武院士的一個電話改變了人生軌跡。之前他計劃年底到美國工作、定居。

  “原子能院需要,回來不需要更多理由。”張天爵將原子能院比喻為“家”:家裏有事需要出力,不會討價還價、斤斤計較。

  1958年,我國第一台迴旋加速器在原子能院投入運作,從那以後,這裡已經逐漸成為國內加速器類型最多的綜合性研製基地。

  張天爵與原子能院結緣于1984年,大學畢業被分配到原子能院工作時,院里正開始醞釀我國第三代迴旋加速器,即30MeV(兆電子伏特)強流質子迴旋加速器的研製,他參與了工程的主磁鐵等主要設備的研製工作,並具體協助樊明武院士負責通用電磁場數值計算套裝軟體的研發與應用。

  “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沒想到會這麼苦。”回國後的張天爵被任命為核技術所副所長,但面對的是沒項目、沒錢、沒人的尷尬。

  2001年初,張天爵的團隊只有5個人,當年賬上縱向經費只有7萬元。要建設這麼大的工程,前期預研怎麼辦?

  為了生存,張天爵四處尋求經費,僅兩年編寫的項目建議書就達150萬字。

  申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時,張天爵不僅在方案上反覆推敲,連每個句子都仔細斟酌。“這輩子從來沒緊張過,就那次緊張了,答辯結束後我整個後背都濕透了。”張天爵説,緊張不是對技術不自信,而是成功與否對團隊生存太重要了。

  2002年,張天爵獲得了80萬元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成為我國加速器領域第一位“傑青”獲得者。依靠基金支援,開始了實驗室平臺建設。

  加速器工程無疑是原子能院的一面大旗,但具體怎麼舉,是原子能院和張天爵需要做的一個抉擇。

  關於加速器的發展,高能和強流是公認的兩個主要發展方向。在此之前,原子能院關於加速器的發展定位於低能加速器。張天爵提出:原子能院應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和自身技術優勢,高舉發展強流加速器的大旗,只有這樣才能在國內外加速器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創新思路解難題

  百兆電子伏特迴旋加速器主要突破了三個方面的關鍵技術:強流束流動力學和高精度的大型的磁工藝技術、高平均功率的高穩定度的高品質因素的高頻系統、強流離子源和注入技術,難度很大。

  “要放棄的理由太多。”在張天爵看來,堅持的原因之一是裝置建成後的科學目標。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大約每20年,原子能院都會推動我國的迴旋加速器技術向前發展一大步。張天爵説,串列加速器升級工程建成後,由於其質子束流強度高,可進行多個方向的前沿科學研究,此外,它能開展的研究對人口與健康領域也有重要意義。

  但從事大科學工程建設,對人生而言是一項風險極高的投資,因為有可能為其投入一生卻顆粒無收。

  張天爵一直記得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翁武忠先生對自己説的話:當你指揮整個團隊,多少人、多少年為之奮鬥時,自己內心卻很清楚,在前面等待我們的不知道是什麼結局。之所以記住,因為道出了他的心聲。

  “做事情不要首先提一堆困難,要提解決辦法,而且要用巧妙辦法解決問題。”也許正因為這一點讓張天爵的科研路走的更平順。

  1996年,32歲的他被評為研究員,同一撥的多是60歲左右的老專家。日本文部省面向全球

  招聘客座教授,他事後才知道是從30多位各國“大牛”堆裏競爭勝出的唯一名額。

  接受記者採訪時,魏素敏博士一直陪同在場。她和記者聊起了自己2003年的一次經歷,當時她剛到院裏實習,被安排設計磁鐵、計算有效長度。

  “我和張老師彙報時説,沒有專業軟體做不了。沒想到他當時用excel表格,五分鐘就算出來。雖然精度可能不是那麼高,但一階的精度足夠用於初步確定設計方案了。”魏素敏説,這件事給自己印象特別深刻,並且對自己科研影響很大,“我學會了如何用手頭的有限條件去實現工作目標。”

  張天爵至今記得,多年前工程中有個環節要測束流強度和束流截面,該測試是後續試驗的基礎。

  “設計人員和我説,由於同時測量多個物理量,採集數據的要求高,研製一套需要十多萬經費。這對手頭只有七萬元縱向經費的我來説,這無疑是天文數字。”張天爵説,後來自己採用電位器定位,精度夠了,一個法拉第筒既測流強又測截面,總共只花了幾千塊錢就解決問題了。説這話時他一臉得意,“要依靠創新思路解決問題。”

  “他幹事特別專注,有那麼一股韌勁、牛勁。”同事張平發印象深刻的是,在串列升級工程最缺人手的時候,一般人5點下班,張天爵經常工作到深夜十二點乃至淩晨一兩點。

  打造“加速夢之隊”

  魏素敏畢業于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大三時在張天爵的“遊説”下來原子能院實習,並最終正式加入這個團隊。

  串列升級工程起步時,人才缺乏成為阻礙加速器事業加速發展的瓶頸。

  這些年張天爵每年都堅持到有相關專業的高校作報告“遊説”:要來,十年後會成為領域內有影響力的負責人,但要有心理準備,十年內出不了成果,這成果不是簡單的獎項、專利、論文,“評職稱時我們團隊每個人都能列出二三十篇高水準的論文。在這裡要發論文很簡單,不簡單的是學到了什麼東西、有什麼創新性的想法、在科研和工程中創造性地解決了哪些技術問題。”

  十年下來,已經有30多名著名高校的優秀畢業生留在原子能院,張天爵將這個團隊比喻為原子能院迴旋加速器的“夢之隊”,“2008年前後我經常講,百兆電子伏特質子迴旋加速器是由一堆學生弄出來的,因為我沒錢,雇不起拿工資的正式員工。”

  對於年輕人培養,張天爵有自己的心得。

  魏素敏在大三的暑假在原子能實習了兩個月,大四上學期,張天爵給她下了課程“功能表”,“因為原子能院開不了這些課,清華大學院係多,而且可以跨院係聽課,給他們下個‘功能表’,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了。”

  除了借用國內最好的教育資源,他還善於利用國外“智力”,請國外大牛來親自帶學生。

  “不是簡單地請他們作報告,是讓國外專家真正帶學生做課題,帶學生確實進入國際前沿,有些年度多達200人天的國際來訪專家”張天爵強調。包括魏素敏在內的大部分年輕人,都先在國內接受知名專家來華的指導,然後再被交換到國外實驗室學習。

  如今,在他的團隊裏,有不少年輕人30歲之前就獨立承擔起千萬元量級的項目,並通過這些項目的鍛鍊迅速成長了起來。殷治國、姚紅娟、楊建俊、魏素敏、賈先祿、安世忠,一批年輕博士像他當年一樣,在國際舞臺上開始展現才華,並成長為敢跟國外專家“叫板”的骨幹。

  從沒有項目,到把小項目做好、把大項目拿下;從最開始的5個人到現在的70人,張天爵的隊伍在壯大,科研和工程建設能力在增強。

  “要給他們一個臺階往上走。”他經常對身邊的年輕同志説:“在這兒,不怕沒有項目、沒有資金,怕的是你沒有想法、沒有能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