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隴南小鎮:碧口和鹽官

  • 發佈時間:2014-08-27 01:05: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隴南作為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聯結地帶,其中許多交通聯結點便自然成為商品集散的“重鎮”。追訪隴南小鎮故事,搜尋歷史文化遺存,感受歷史變遷,不禁心生許多感嘆。

  碧口:長江中上游最後一個水路口岸

  碧口小鎮地處甘陜川三省交界,臨江而建,依水而起。

  碧口鎮所臨江水,名為白龍江,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支流,也是歷史上聯結陜甘川的水上通道。對於小鎮歷史,97歲高齡的張錫田老人最有發言權,國民政府時期他曾經擔任過碧口鎮長,幾乎可以説是小鎮的百科全書。

  在中街自家的房屋裏,老人對小鎮過往如數家珍般娓娓道來。“碧口鎮的真正興起,始自清朝乾隆年間碧口鎮至重慶的水路開通之後,來自白龍江上游武都等地的騾幫,將土特産貨物沿著崎嶇山路馱運至此,然後通過水路轉運至西南各地。而來自長江下游的各式生活物品,則沿江而上到達碧口,再分散到西北各地。”

  老人出生在1917年。此前十餘年,八國聯軍侵華,一些東部沿海商人為了安全自保向內陸轉移,聯連結大西北和西南的碧口小鎮成了許多人的落腳點,碧口鎮也迎來鼎盛。鹽幫、藥幫、布匹幫、船幫、馬幫、江浙幫等數十個商幫雲集於此,碧口作為長江中上游地區最後一個水陸口岸和西北山地商品集散碼頭,從此名滿天下。鼎盛期間,碧口鎮每年向甘肅省上繳稅收10萬餘兩,幾乎佔到甘肅全省的三分之一。

  時光荏苒,現今在碧口鎮裏已經很難找尋到當初的痕跡。由於上下游都修了水電站,小鎮邊的江水已經不再湍急,只有江邊公園裏的浮雕圖案和尊少婦抱子望江的“盼歸”雕像,試圖重現碧口昔日“水陸碼頭”百舸爭流的繁忙景象。

  在隴南市第一條高速公路武罐高速去年底通車之後,碧口的交通重新通暢。當地正在大力建設嘗試恢復古鎮雄風,而秀美山水和休閒生活正在成為新的優勢。

  鹽官:古老秦鹽井

  禮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秦王朝早期的發祥地,而鹽官位於禮縣東部,歷史上的鹽官,曾經盛極一時。

  鹽官因鹽而名,因鹽而興。鹽官人制鹽,離不開鹽井。走進鹽井祠,幾千年前的“鹽井”裏,水依然滿滿噹噹,從副井處汩汩流出。74歲的顏尚武老人告訴我們,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鹽官鎮的300余戶鹽民都是靠這口井裏的水製作井鹽,最多時年産鹽量達80萬斤。

  鹽官自古盛産井鹽,早在秦漢時期就有了比較成熟的井鹽生産工藝,這裡的井鹽生産業不僅在長達幾千年的時間裏滿足了當地人民的食用需求,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下來。

  然而,隨著工業化的到來,鹽官的井鹽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製作井鹽成本價現在是每斤20元,但是銷售時每斤只能賣5到6元,實在不划算。”顏尚武説,傳承人的收入都不高,現在沒有人願意製作井鹽,這一傳統手藝瀕臨失傳。

  産鹽之地,騾馬膘肥體壯。鹽官騾馬市場形成于唐代,曾經馳名大西北。李新錄老人今年81歲,家住鹽官鎮新聯村,曾經擔任過鹽官騾馬市場的交易員。

  據老人説,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鹽官騾馬市場曾一度是甘肅省內唯一一家,當時就有青海、四川、陜西、寧夏、河南等省區的人來這裡。每逢集日,四面八方的客商蜂擁而來。最多的時候,每天能交易四五千頭騾子、馬、牛、驢等大牲畜。上世紀八十年代,鹽官騾馬市場達到了鼎盛期。

  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和農業機械的推廣,農民對大牲畜的需求越來越少,鹽官騾馬市場的功能在慢慢弱化。

  如今的鹽官,正在啟動建設以鹽井祠為中心的鹽文化主題公園,並在園內建設井鹽製作傳習所,開發和保護這門傳統技藝。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