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隴南:南北交融的瑰麗畫卷

  • 發佈時間:2014-08-27 01:05:24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要改變對甘肅乾旱荒涼的印象,就去隴之南吧。

  要領略甘肅旖旎的風光、似錦的繁花,就去隴之南吧。

  雖然地處甘肅東南邊陲,但是,隴南市堪稱甘肅秀美風光的代言人。

  飽覽了河西的大漠孤煙,隴南的飛瀑流泉,這基本上就是完整的甘肅了。

  隴南市轄1個區8縣,面積27萬餘平方公里,人口280余萬。這裡是秦巴山區、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大地形交匯區域,東連陜西,南接四川,是甘肅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境內高山峻嶺與深陷河谷錯落相接,舉頭峻峭嵯峨,側耳波濤洶湧。

  雖然山重水復,道路艱險,但因地處連接西南西北之要衝,隴南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以牧馬立國的秦人先祖從這裡出發,一路向東,合六國,統華夏;楚漢之爭,劉邦麾下大將韓信“明修棧道”,另遣奇兵從這裡“暗度陳倉”,一舉平定三秦大地,成就大漢王朝奠國之基;三國時期,蜀相諸葛亮六齣祁山,在這裡留下了出師未捷的千古遺恨。古老的氐、羌民族,曾在此建立地方政權,他們和漢、藏、回等多民族長期聚居。秦隴巴蜀,南北交融,地域文化,古今並存,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歷代文人學士心馳神往,吟咏稱頌,名篇佳作,韆鞦流傳。

  大秦帝國從這裡起步

  雄踞關中後,大秦帝國一統華夏。但是,始皇帝的先祖們卻是從隴南禮縣一帶發端的。

  1994年,因為盜墓,禮縣大堡子山發現了秦人早期墓葬群,出土的文物有帶銘文的青銅鼎、壺、倣、盤、編鐘、金虎、金棺飾、玉圭以及大批紋飾各異的金棺飾片等。

  據國內外學者考證,這些文物年代久遠,為周代晚期貴族所使用的器物。根據史書記載,參照墓葬形式、規模以及文物情況,史學界判定,係秦人先祖秦仲、秦莊公之墓。從墓葬地域和出土文物可以判定,秦人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宮的具體方位大致就在大堡子山以東附近的永興、長道一帶。根據這些線索及上世紀20年代在禮縣發現的青銅器“秦公簋”,從80年代起,尋找秦祖先非子所居“西犬丘”及秦早期都城和陵墓的考古和研究活動逐漸展開。

  如今的大堡子山淡然而平靜,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發現,證實了司馬遷《史記·秦本紀》關於非子至莊公這段歷史記載的可靠性,從而知道秦人早期活動於甘肅東南部的歷史之可信,併為確定秦人早期都邑提供了依據,大堡子陵墓也被考古專家認定為秦國的第一陵園———秦西垂陵園。

  如今,當地政府計劃把秦早期歷史打造成禮縣的一張“文化名片”。從2008年起,禮縣籌資5000余萬元修建了秦文化博物館,展示禮縣秦早期文化的青銅器、石器、陶器等文物3096件。禮縣縣委書記方新生説,我們將通過加大文物保護和宣傳力度,引起人們對秦早期文化的關注。

  悲情諸葛無功祁山

  雖然遠離中原,但是歷史上魏蜀相爭的鼓角爭鳴卻一直縈繞在隴之南。

  水連巴蜀,旱接四方,一切都源於隴南咽喉鎖鑰的戰略地位。如今1800多年過去了,刀光劍影已然黯淡,鼓角爭鳴已然遠去,卻給隴南留下了獨有的三國文化。

  三國演義中,最鞠躬盡瘁的,莫如諸葛亮,而諸葛先生最悲情的,莫過於六齣祁山了。為了蜀國,圍繞隴南,諸葛亮出祁山無功而返,出征未捷身先死,而魏將鄧艾過隴南出陰平至江油,卻奇襲滅蜀。同樣是在隴南的重巒疊嶂、崇山峻嶺間,歷史的大悲大喜,同臺上演。

  祁山鄉地處天水、禮縣、西和的金三角地帶,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和由甘入川的鎖鑰之地。祁山堡是諸葛亮出祁山的前沿指揮部,遠看像茫茫大海中的一葉孤舟,萬里平原上的一座丘陵,突兀而起,武侯祠就建於山頂。

  登上祁山堡,眼前自會浮現出諸葛亮“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的淡定與從容,如今斯人已逝,但前來武侯祠的憑吊者卻絡繹不絕,祁山堡上,繚繞的香火從未斷絕。

  (下轉第六版)

  隴南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地處秦巴山地與岷山山脈、黃土高原交匯地帶,東鄰陜西,南接四川,轄一區八縣,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地區,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280萬人,是甘肅省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

  隴南境內地貌俊秀,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森林覆蓋率高,素有“隴上江南”之美稱。隴南有著相當豐富的生物、礦産、水力、旅遊等自然資源,為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隴南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文化的多元特色,既有古代氐、羌、藏等民族文化與漢文化的大融合,又有秦隴文化與巴蜀文化的大交匯,其獨特的民俗風情,是一幅風物常青的畫卷。

  隴南賦

  □李學春

  維我隴南,歷史悠久,地當要衝,勢雄關河,乃秦皇故里,漢家舊郡。祁山控其北,摩嶺扼其南;前臨白水,後依西江,右襟洮渭,左帶嘉陵。是以,軍旅進退,扼此門戶;商賈往來,福集慶長。千年古道人不絕,萬里山河路如鐵。

  美哉隴南,山水形勝,千峰競秀,萬木爭榮。洋湯天池,聚千頃煙波浩渺,峰巔浴日;陽壩梅園,匯百灣篁海蒼茫,茶圃餐霞。萬象洞鐘乳森列呈異彩,官鵝溝奇山秀水綻奇葩。雞峰遊屐,白鶴翔時鐘磬響;三灘吟賞,雲屏陟處紫煙飛。仙人關、白馬關、玉壘關,雄關險阻;陰平道、西峽道、嘉陵道,古道通幽。湍湍白水,攜雪域精靈出深山;滔滔羌江,挾碧波放歌赴嘉陵。仇池百頃,悵千古歲月茫茫,何處尋氐楊遺跡?鳳臺千仞,看萬里晴雲嫋嫋,空憑吊杜甫詩魂!

  麗哉隴南,物華天寶,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水力資源,隴原三分有其一;鉛鋅黃金,舉國寶藏無其二。金徽醇醪,香飄萬里;成州佳釀,史載千年。試看大熊貓林間信步,金絲猴枝上蕩遊。洋芋攪團豆花面隴上真味,咂桿土酒罐罐茶沁人心脾。花椒香天下,核桃滾九州。更有周總理親引和平枝,油橄欖綠染白龍江。

  宏哉隴南,史冊彪炳,遠古文明,遺跡昭昭。伏羲生於仇池,教化先民,文明之風,自茲日盛;秦祖肇于西垂,睥睨天下,一統六合,於此濫觴。漢武封疆,於此置郡。孔明六齣祁山,至今古廟貌儼然;姜維血戰鐵籠,寶劍尚在匣中鳴;鄧艾陰平偷渡,古橋依然傲秋風。氐楊一族割據隴蜀綿延千里,胤祚仇池三百餘載,固一世之雄也。隋唐而後,戰亂頻仍,至宋金交戰,屢成犬牙交錯之局,吳氏父子屯兵隴右,金人不敢南下牧馬。其後蒙古軍南犯,陳寅鎮守孤城,闔門忠烈;子坤慷慨殉國,舉家獻身。碧血丹心,草木含悲。近代以還,革命火種燃遍隴南,習仲勳兵變兩當,賀龍鏖戰成州,更喜古鎮哈達鋪,三軍相會礪刀兵。當是時,簞食壺漿迎親人,送夫送子當紅軍。舊報一張領袖喜,籌運帷幄定前程。

  幸哉隴南,生逢盛世,日月重光,災後新生。“五一二”兮天崩地裂,國有殤兮死別生離,隴之南兮山潰樓傾,白龍白水兮含悲嗚咽。天地雖無情,人間有大愛。天陬地角來慰問,江南塞北助抗災。披星戴月,子弟兵奔絕地赴危城,甘灑熱血;含饑忍渴,志願者送溫暖獻愛心,氣豪志慨。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千難萬險,熔鑄成隴南精神。

  福哉隴南,前程似錦。一紙藍圖創新業,鳳凰涅槃火中生。抓項目,興産業,調結構,加快科學發展;強基礎,擴內需,搞重建,機遇千載難逢。風起雲湧,十萬建設大軍酣戰隴南;姹紫嫣紅,數千建設項目遍地開花。蘭渝鐵路、蘭成鐵路、天武鐵路,路路暢通,大道如雲通天塹;蘭海高速、十天高速、成武高速,條條快捷,彩帶似錦綰南北。支線機場,動工在即,藍天遨遊,指日成行。特色産業、勞務經濟、旅遊開發,震前一枝獨秀;鉛鋅冶煉、黃金開發、工程建材,乘勢揚帆突起。科學教育,事業隆盛;文化藝術,才俊鷹揚。感極而賦,歌以咏之:

  隴南風貌面別開,疑似仙山跨海來;千嶺碧疇肥稻麥,三江細浪靜塵埃;文明古老誇奇異,經濟新潮示品牌;科學發展施大計,飛針織錦用心裁。(本文略有刪節)

  本期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報記者王宏偉、屠國璽、梁軍、連振祥采寫,圖片由本報記者張錳攝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