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30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三産融合”求解農業轉型升級——來自浙江余杭、上虞的實踐探索

  • 發佈時間:2014-08-26 14:01: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發展休閒觀光農業,實現“三産融合”,轉型發展,是許多地方的夢想。但如何將農業與休閒觀光,與生態涵養、文化創意相結合,形成互促互動的新型業態?“三産融合”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方法何在?突破口在哪?

  最近,記者在浙江的余杭和上虞採訪,發現兩地的探索實踐頗具借鑒意義。其中余杭的做法是制定政策,培育經營主體;上虞的思路是打造品牌,提供公共服務。最後殊途同歸,兩地農業面貌煥然一新。

  余杭:一個政策激活一種業態

  今年正月初八,機關單位上班第一天,杭州市余杭區副區長李紅良來到閒林街道考察胡家嶺農業文化創意園區。根據業主“浙江道地”的規劃,這個佔地千余畝的丘陵,將建成以鮮花和音樂為主題的園區,實現生産、加工和旅遊休閒相結合。李紅良認為項目定位獨特,市場前景看好,讓業主抓緊時間申報建設用地指標。

  “浙江道地”在胡家嶺的投資,典型説明瞭政策引導的作用。5年前,業主就已瞄上這塊風水寶地,希望開工農業休閒觀光項目,但如果沒有建設用地,要投入上億元的資金搞開發,這種潛在的風險讓他們不敢盲動。

  事實上,“道地”這種以農業為基礎,發展複合型業態的開發理念,正符合余杭農業“三産融合”發展的思路。

  區委書記徐立毅在離任履新之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在當前情況下必須拓寬思路。如果只盯著一産,勢必勞而無功。

  余杭區農業局副局長王利群認為,余杭地形地貌和農業物産豐富:地貌上有丘陵,有平原,有山區,有水鄉;農産品有徑山茶、塘棲琵琶、生態甲魚、三家村藕粉等,特別適合“三産融合”發展。

  正是基於綜合考量,余杭提出“規模化、企業化、現代化”的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要在3~5年內建設100個1000畝以上的農業園區,實現生産方式、投資主體、銷售方式的全方位改造。“農業發展的方向是現代化,但現代化需要企業化經營,需要規模化做基礎。”徐立毅在農經系統工作多年,他認為,現代化的重要指標應該是“三産融合”發展。

  為了實現目標,余杭不僅進行科學規劃佈局,還專門出臺政策,給予每個千畝園區10畝左右的建設用地指標,同時給予所在村5畝左右建設用地獎勵。

  用地問題解決之後,工商業主的投資熱情被激發。閒林街道規劃了8個以休閒觀光為特色的農業園區,幾乎一夜之間全部“名花有主”。野蘆灣生態休閒農莊吳天坤原為化工企業家,投資農業後,租賃了1189畝土地,目前已投6000余萬元,但因為“臨建”無法進行抵押貸款,因此運營壓力越來越大。政府出臺新政後,他信心陡增,決定繼續擴大投資。

  目前,一大批農業園區在余杭各具特色,競相發展。其中有生産保障型、特色産業型、生態休閒型、綜合發展型等。在余杭,農業和文化創意,農業和生態旅遊,農業和休閒觀光之間的界限正在日益模糊,産業越來越趨向融合發展。

  記者採訪發現,余杭這些農業休閒觀光項目因為特色鮮明,深受城裏人喜愛,最重要的是,基本都由工商業主投資,企業化經營,經濟效益可觀。流出土地的農戶、經營的業主,以及到企業打工的農民皆大歡喜。

  上虞:一個品牌創造一種業態

  紹興市上虞區蓋北鎮有“江南吐魯番”之美譽,這裡曾是一片滄海桑田,獨特的土壤特別適宜種植葡萄,如今1.5萬畝耕地上,種有1.2萬畝、多達60多種葡萄。記者走進老漢王海龍的果園採訪時,藤架上已挂滿青色葡串,老漢説,往年這時又該為銷路犯愁,可如今心裏有底,因為發展休閒旅遊,自己再不用挑擔出門,也不用低價賤賣給果販,客人自駕到果園採摘,收入比任何時候都要穩定、都要高。

  説起來,王老漢還得感謝政府的“四季仙果之旅”。蓋北鎮分管農業副鎮長陳小明告訴記者,去年受高溫乾旱影響,致使蓋北葡萄減産不少,但果農收入卻未減,在為期三個月的葡萄文化旅遊節中,接待遊客56萬人次,不僅帶動葡萄銷售,還帶動農家樂餐飲收入1500余萬元,其他農副産品銷售收入120余萬元。

  上虞是傳統的水果之鄉,一年四季花果飄香,但甜蜜水果也常淪為“鬧心果”——由於水果上市採摘期較短、市場競爭激烈,加上運輸困難、容易腐爛變質,果農經常跌入“增産不增收”的尷尬困境,特別是楊梅、葡萄等産量較大,“壓市滯銷”屢見不鮮。

  令上虞頭疼的還有旅遊:周邊縣市大多有人文或自然景觀,旅遊市場紅紅火火,但上虞卻乏善可陳,因此一直以來市場不溫不火。

  能否將“旅遊”和“水果”結合,在資源上進行整合,通過旅遊賣水果,通過水果促旅遊?主管旅遊的上虞區委常委呂軍認為,隨著休閒時代的到來,人們對旅遊的需求已經不再滿足於風景名勝,只要定位準確,宣傳到位,上虞的農業和旅遊就能同時獲得新生。

  2010年,上虞統一部署,打響了“四季仙果之旅”品牌創建“三年行動計劃”。設想以二都楊梅、野藤葡萄、覆卮山櫻桃等農副産品為核心,依託農家樂和旅遊景區,發展以鮮果採摘、農家體驗、山水鑒賞為內涵的休閒旅遊,打造宜品、宜養、宜遊、宜娛的天然旅遊品牌。

  上虞區旅遊局局長夏明堯接受採訪時認為,培育“四季仙果之旅”品牌,最核心的,就是要將農、旅、文、商各類資源融合互動,形成放大效應、綜合效應。為此,上虞將節會、媒體、企業、市場等元素融合,建立品牌形象識別系統,針對細分市場重點推介,利用專業渠道廣泛宣傳,並聯合企業招徠外地遊客。另一方面,上虞投入鉅資,將水果生産基地作為景區打造,新建和改造了大量鄉鎮道路、停車場、公車廁所等公共設施。據了解,除了每年不少於1200萬旅遊發展資金和2000萬元農業發展資金,在“四季仙果之旅”的品牌培育上,上虞已經安排了逾6000萬元資金。

  品牌的創建,不僅讓上虞一夜之間名聲大振,好評如潮,而且給果農的銷售帶來實實在在的幫助。鴻發生態農業園區投入3000多萬元,種植了櫻桃、獼猴桃、葡萄、藍莓等多種水果,老闆陶中華從建築行業轉行而來,儘管對水果採摘遊胸有成竹,但“四季鮮果之旅”的品牌影響力仍然大出其預料。4月份,正是櫻桃首次採摘,潮水般湧來的遊客讓他難以招架。

  丁宅鎮十年前發展桑果種植,每到銷售季節,政府和果農都提心吊膽。“四季仙果之旅”開啟後,小鎮人氣大增,農家樂遍地開花。每到下班,城裏人都開著車,帶著孩子,前去體驗採摘的快樂。桑果面積從200畝發展到1000多畝,價格最高時賣到每斤40多元。

  “四季仙果之旅”不僅讓上虞農業轉型升級,同時撬動旅遊業逐漸從單一觀光型向休閒、體驗、商務、度假等多功能複合型轉變。去年,上虞接待國內外遊客超7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近60億元。由此帶來的三産結構的深刻變化,其中三産佔比每年上升一個百分點。

  融合:農業轉型的方向

  余杭和上虞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所做的實踐,在浙江省農業廳總農藝師王建躍看來,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農業轉型升級勢在必行,但怎麼轉,轉到哪去,是必須回答的問題。像浙江這樣人多地少、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以農業為基礎,發展休閒觀光,實現“三産融合”,應當成為農業轉型的方向。

  至於如何轉型,王建躍認為,應該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有所突破:

  余杭毗鄰大城市,有大量潛在的消費者;同時環境優美,物産豐富,“三産融合”發展條件可謂得天獨厚。對工商業主而言,這是投資農業不可多得的寶地。但是,農業投資回收慢、效益低、風險大,尤其是當前,流轉土地無法抵押貸款,設施用房又沒有法律保障,導致工商業主瞻前顧後,顧慮重重。因此,余杭出臺建設用地政策可謂最大的利好,是激發工商業主投資農業,實現“三産融合”發展的“定海神針”。

  上虞生態環境一流,農産品豐富,一年四季水果不斷,但沒有大城市作依託,沒有工商資本的溢出效應,果農大多是“一畝三分地”的小農,缺乏組織,缺乏行銷手段;與此同時,水果是時令性經濟作物,難以運輸,容易腐爛,一不小心,果農往往遭受重創。在此背景下,上虞整合資源,精心組織,統一創建“四季仙果之旅”品牌,以旅促農,以農帶旅,可謂抓住了“三産融合”發展的“牛鼻子”。

  王建躍認為,兩條道路各有韆鞦,各有所適。余杭的做法市場化傾向明顯,通過政策激發工商業主的投資熱情,達到“企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目標。所要注意的是,必須引導企業和農戶進行有效的利益聯結,讓農民享受更多的來自“三産融合”的利益;上虞的做法凸顯了行政的力量,對農民增收具有十分直接、十分明顯的作用。但必須注意培養主體,發揮主體的經營積極性,為“三産融合”發展注入持久的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