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原“種草人”

  • 發佈時間:2014-08-26 01:30:5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安 娜

  8月的西藏阿裏噶爾縣,不時可見一片片紫色花海,微風拂過,翩然舞動,美不勝收。

  這就是被高原百姓視為“神草”的優良飼草紫花苜蓿。這植根于高原的美麗花草,傾注著援藏幹部韓俊文10年的心血。

  西藏阿裏地區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稱作“世界屋脊的屋脊”。噶爾縣自然條件惡劣,遍佈荒漠戈壁,百姓放牧為主,生活艱困。

  為改善惡劣的自然條件,幫助百姓脫貧致富,2004年,陜西省第4批援藏幹部提出,在距離水源較近的噶爾縣率先開展人工種草項目。2005年,37歲的韓俊文作為農技人員聘用來到這裡,聘期兩年。

  告別故鄉陜西靖邊,遠離父母、妻子和孩子,韓俊文隻身1人來到噶爾縣,開始了艱難的種草生涯。

  “初到噶爾縣,這裡幾乎一無所有,肥料、種子、農具樣樣缺,他四處奔走,選種、購買農具、肥料,千里迢迢運回阿裏,帶領當地的百姓,一鍬鍬平整土地、做水渠。”韓俊文的同事熊應龍介紹。

  每天天不亮,韓俊文就要到地裏觀測氣溫,查看幼苗長勢,常常一呆就是10多個小時,高原烈日曬得他皮膚黝黑,膠鞋和工作服糊滿泥沙。由於交通不便,每月他只能搭農用車到鎮上洗一次澡,有時等車就要等上幾天。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下來,紫花苜蓿試種成功、長勢良好,被重點推廣。2006年,從最初的50畝擴種到300畝。

  2007年,韓俊文聘用期滿。但這裡紫花苜蓿種植剛剛起步,管理和技術都還不成熟,領導再三挽留。韓俊文留下了。

  “不是不想回去,老百姓還沒掌握種植技術,我走了就前功盡棄了,在這裡奮鬥了兩年,捨不得啊。”韓俊文説。

  2008年8月,在韓俊文和陜西省援藏幹部共同努力下,噶爾縣第一次引進了80頭奶牛,免費分發給當地百姓飼養,計劃將人工種草項目從單純的種植,向種、養結合的産業化方向發展。

  誰知到當年冬天,有一半奶牛被農牧民賣掉了。“我們工作沒做到位,老百姓沒有認識到種、養結合帶來的經濟效益。”韓俊文表示。

  他繼續手把手地向老百姓傳授種草技術,給他們算經濟賬:“6畝的紫花苜蓿就可以養1頭奶牛,1頭奶牛1天的産奶量是15到30斤,1年下來可以賺2萬多元;賣草,1畝地可以賣1000多元;種青稞,1畝地只能賣三四百元……。”

  經過了兩年的努力,老百姓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益,觀念徹底轉變了。從2010年開始,噶爾縣不少農戶開始自發回購奶牛,家家戶戶都開始種草。

  噶爾新村村民白馬洛桑是最早跟著韓俊文種草的。“開始家裏只種了一兩畝紫花苜蓿,後來看到種草效益明顯,又擴大了種植規模,今年種了20畝,現在家裏養了4頭奶牛,年收入能達到7萬多元了,這都要感謝陜西援藏幹部和韓俊文的幫助。”他説。

  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當地的人工種草總面積已達24600多畝,其中紫花苜蓿種植5520畝,基地1年可産鮮草11000多噸,可飼養奶牛200多頭。噶爾縣的每人平均年收入也從2004年的3000元左右,增加到7000多元。

  從2005年到2014年,韓俊文一幹就是10年。如今,他由最初的技術聘用轉為駐藏幹部,擔任噶爾縣農牧局副局長。這片高原上的幹部、農牧民給他取了個雅號——“種草人”。

  “今年,全縣紫花苜蓿種植面積將超過8000畝。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引進先進的噴灌設備,在那邊建一家乳業加工廠。”站在紫花苜蓿叢中,“種草人”韓俊文對記者説,“再有幾年,等這個地方形成規模,大家都懂技術了,我就可以放手了。”

  (新華社拉薩8月25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