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品牌乘用車面臨危機

  • 發佈時間:2014-08-25 01:31:3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品牌乘用車已連續11個月産銷同比下降,形勢十分危急。這是中國汽車産業發展諸多矛盾的集中體現,這不是偶然現象,也不是短期現象,其中有深層次的規律和矛盾。

  第一,中國品牌底子薄。中國的汽車産業,或者説中國品牌,在技術開發上的總體水準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改革開放30年,我們一方面引進技術,一方面自主開發不斷追趕,應該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原來30年差距,現在已經縮小到10年。但目前的情況是,別人在研究10年或20年後的技術,而我們只顧得上應對他們已經推出的技術。總體上落後一步。同樣,我們的零部件體系建設也明顯落後於外國企業,外國的零部件企業和整車企業同步開發,同步發展,給整車發展以支撐,而我們的自主品牌在這方面差距還很大。

  第二,外資品牌太強大。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所採取的是開放發展的政策,全面開放讓我們在吸引了國外資金,學習了國外技術,引進了國外産品後,不可避免地造成外國品牌和資本在中國汽車生産領域所佔的比重很大。可怕的是大部分外資品牌針對中國品牌推出了多層次品牌戰略,進軍低端市場,下一步還要利用中國資源開發低價産品,包括大眾、日産、豐田這樣的大企業,産品已經進入4萬—6萬元的細分市場,這剛好和自主品牌短兵相接。

  第三,汽車市場格局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汽車市場已經走過了爆髮式增長期,由於環境污染、交通擁堵等因素,一些城市對機動車採取了限制措施,汽車市場的增長速度放緩,競爭更加激烈;更可怕的是,由於限購,推高了使用者擁有汽車的成本,扭曲了市場,讓使用者更多追求品牌,主要是外資品牌,進一步擠壓了中國品牌生存空間。

  第四,技術進步的壓力。比如排放法規和油耗法規的加嚴。一方面,中國品牌技術儲備少,跟不上。例如,真正達到政府節油要求的中國品牌産品遠少於外資品牌。更要命的是,技術進步將增加單車成本,大大壓縮中國品牌的生存空間。

  第五,中國品牌企業之間缺乏合作。不但整車企業之間缺乏合作,整車和零部件企業之間也缺乏合作。主要原因是過去發展太快,中國品牌企業對於加強合作應對市場認識不足,也缺乏經驗。我非常希望,中國也能出現像豐田和寶馬那樣深層次、互助互補的合作方式。

  第六,政府在共性技術,基礎技術研究方面支援引導的力度不夠。對比德國、日本、美國,他們的政府對於汽車共性技術、未來技術的支援力度都比我們大得多。

  第七,中國品牌太分散。去年全國汽車産銷實現了2200萬輛,其中中國品牌1100萬輛,應該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國內市場,其中乘用車700多萬輛,轎車300多萬輛。然而,這300多萬輛分散到幾十家企業、100多個品種上,平均每一種只有2萬輛左右的銷量。這就意味著相互競爭太嚴重,甚至還有一部分産品是在賠錢賣。反觀國外,特別是日韓,他們應用顯規則和潛規則,防止了過度競爭。請各位博友注意,中國汽車産業是一直在政府的審批、監控下發展的。政府部門諸君對此是沒注意?還是不在意?還是沒辦法?

  第八,出口受阻。我認為,這主要是由競爭國匯率變化引起的。我們的競爭對手是日、韓,人民幣升值而日元、韓元貶值,而且貶值的幅度較大,造成出口産品失去價格優勢。

  第九,也許最難的是中國品牌企業的體制機制問題。國企的短期行為和活力不足問題,民企的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問題,都很嚴重。中國汽車産業的發展,和中國其他産業一樣,主要是得益於國家改革開放,得益於經濟迅速發展,得益於市場迅速擴大。因此。中國汽車企業的發展,外部因素大於內部因素,科學體制的形成、經驗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還差得很遠。

  令人沮喪的是,在以上九個原因中,第一二三四是近期不會改變的;第六七和九的一部分,要靠政府的決策支援和管理改善;第五,做起來不容易;第八,也許近年內可能改變,但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作者係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