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對話張一鳴:“今日頭條”其實是在消滅頭條

  • 發佈時間:2014-08-24 09:53:3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8月24日電(記者周劼人、葉健)以智慧推薦資訊知名的“今日頭條”,一方面用戶眾多,另一方面飽受侵權質疑。那麼,“今日頭條”憑什麼吸引過億用戶,又如何面對侵權指責?“今日頭條”CEO張一鳴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記者:有人覺得“今日頭條”和其他客戶端區別不大,吸引上億用戶只是運氣好,你怎麼看?

  張一鳴:嚴格地説,我們不是“新聞客戶端”。新聞客戶端是以主編為中心,提供的是新聞、輸出的是價值觀;而我們是以用戶為中心,提供的是“泛資訊”,不光有新聞,還有和工作、生活、學習相關的各類資訊。

  我們一直致力於分發更多的資訊,給用戶更準確的推薦,讓用戶在更多場景下可以使用“今日頭條”。比如,一個正在找租房的用戶,能準確了解附近的房源;一個正在購物的用戶,能知道附近實時的打折資訊。

  所以,這個領域看似紅海,實際是藍海。

  説到推廣,公司成立第一年只有一位同事負責,每月推廣費也不超過10萬元。吸引這麼多用戶,主要靠口口相傳和社交傳播。

  比如“今日頭條”沒有自己的賬號登錄系統,鼓勵用戶直接用其他社交賬號登錄。有調查顯示,“今日頭條”在微網志上的分享量名列各類客戶端第一名,是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數量總和。

  記者:根據興趣推薦新聞,會不會讓讀者關注的越來越狹窄,而且會看不到真正的社會熱點?

  張一鳴:其實每個讀者關心的頭條是不一樣的。傳統媒體只能憑直覺判斷大家會關心某件事,於是選擇它作為頭條。我們通過每個人在微網志上留下的數據,和你平時閱讀的喜好,對一個人的需求進行畫像,然後再推薦你可能需要的文章。可以説,“今日頭條”消滅了傳統意義的頭條。

  舉例來説,這幾天某位明星事件比較火,別的客戶端上也許滿屏都是這位明星的新聞,但在“今日頭條”上,卻依舊能找到你最感興趣的內容。

  記者:質疑者説你們是“新聞搬運工”甚至是“剽竊者”,你怎麼回應?

  張一鳴:先説個事實,到目前為止,我們公司沒有敗訴過,真正上法庭的也只有一起官司。我覺得這場爭端可能由“一個巧合”引起的--在平媒受到衝擊、業績日益下滑時,突然出現一個市值數億美元的公司。所以難免有人會想,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是不是你“搬運”走了我的內容和利益呢?

  記者:用別人的內容為自己帶來了流量,算不算侵權?

  張一鳴:首先,我們不是把別人的內容拷貝到自己的網頁上,而是通過推薦,將用戶帶到內容所在的原網頁上。其次,媒體是生産內容的組織,我們只是分發內容的介質,因此我們更像郵局和書報亭。

  “今日頭條”的出現,媒體也是受益者,因為他們的內容可以更好地傳播。我們希望成為傳播界的“亞馬遜”,讓更多有特色、有價值的內容被挖掘出來,並被推薦給有需要的人。讓原本被鎖在抽屜裏、埋沒在報紙豆腐塊上的內容越來越少,讓“早知道就好了”這句話被説的次數越來越少。

  另外,“今日頭條”一直非常重視版權的保護。事實上,我們已經與非常多的傳統媒體達成了版權合作,而且合作媒體的數量還在迅速增加。

  記者:有媒體集體抵制你們嗎?

  張一鳴:沒有,他們還是選擇留下來。因為我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改變。以前有很多優質內容,零散在角落裏無人關注;而很多讀者又看不到感興趣的新聞。“今日頭條”的作用,一方面使幫助內容生産者找到讀者,為它們帶來了流量;另一方面,也替傳統媒體節約資訊分發成本。我發現,有的傳統媒體一半的員工是負責發行,這是很大的成本,我們可以幫他們降低這塊成本。

  記者:“今日頭條”最近上線“今日特賣”頻道,你們打算成為電商挑戰淘寶嗎?

  張一鳴:我們不進貨、不倉儲、不物流,所以不是電商。我們還是資訊平臺,資訊無非是連接人和人、人和事、人和服務。所以,我們做“特賣”是順理成章。

  就説我的親身經歷吧,我有比較重的頸椎和腰椎疾病,到處看病也沒有太好效果。有一天,“今日頭條”為我推薦了一款治療頸椎病的健身器材。我試了試,效果還挺不錯。當時就覺得,早知道就好了!

  記者:如果別人模倣“今日頭條”,你們有勝算嗎?

  張一鳴:現在沒有什麼是不能模倣的,關鍵看執行。我們也有薄弱的地方,例如網易客戶端的評論確實很精彩,但我覺得這是“好而不關鍵”的優勢。在重要的方面,我們很少學別人,別人也很難學。

  記者:用戶上億的新聞客戶端有好幾家,你覺得還有增長空間嗎?

  張一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我認為當所有新聞客戶端的日活躍用戶達到2億人時,行業才算相對飽和。但目前,行業日活躍用戶才7000萬人,增長空間可想而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