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力差距背後是改革的差異

  • 發佈時間:2014-08-22 19:31:10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120年前,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水陸交綏,戰無一勝”,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清廷割地賠款,落得一個喪權辱國的結局。

  甲午之敗,表明清朝統治體系已經分崩離析。晚清時期,中央權力逐漸削弱,地方勢力日趨坐大,清廷正在失去對地方的控馭權,貌似龐大統一,實則鬆散離心。

  甲午戰爭中,日本投入的軍費約2億日元,折合清朝庫平銀1.43億兩,是清政府戰時投入的兩倍還多。而且,日本戰時軍費基本依靠國內籌集,清政府則國內蒐羅加上借用外債。這種差異體現了二者財政制度和能力的巨大差距。

  據甲午戰後日本公佈的戰費籌措資料顯示,日本戰時軍費來源主要有兩項:一是國庫資金支援,二是發行國內公債。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國內發行戰爭債券非常成功,且潛力仍存,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民眾生活水準。

  清政府甲午戰費的來源主要有三項:一是國內拼命搜刮;二是竭力節流;三是舉借國債,尤其是外債。戰爭爆發之際,李鴻章請求戶部撥款二、三百萬兩白銀作為戰費,財政窘迫的朝廷僅拿出18萬兩以充軍費。戶部拿不出錢,究其原因,在於太平天國起義後地方事權擴張,財權隨之下移,中央財力日益緊張,甚至仰賴地方政府的“慷慨”。但地方財政也並非充裕,因為它們要承擔辦理洋務、對付民眾起義、中央攤派對外賠款等諸多支出責任,其財力相對於中央而言稍顯富足,而擔負各項繁雜的支出職能就捉衿見肘了。

  出現這一巨大反差的原因在於三個“差距”:一是改革運動的差距。日本明治維新進行了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了君主立憲政體,在經濟上推行“殖産興業”,學習西方,推進工業化浪潮,同時提倡“文明開化”,大力發展教育,“脫亞入歐”,改革封建制度,邁入發展資本主義的軌道,迅速崛起稱雄亞洲並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清王朝的洋務運動則堅持不觸動封建政治制度,強調“中體西用”,學習西方技術只是皮毛,改革運動缺乏完整的計劃。因此近代化道路雖然開啟,但舉步維艱。二是財政制度和體制差距。日本在明治維新中採取“奉還版籍”、“廢藩置縣”措施,結束了封建割據局面,為建立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奠定了基礎。通過改革,已形成近代財政制度,財政收支和預算皆已近代化,中央相對集權的財政體制有利於其集中財力辦大事。而清王朝的洋務改革聚焦于近代工業發展和西方技術的引進,在財政制度上少有變革,仍然頑固地遵循著“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絲毫未能改變陷於地方過度分權泥潭的財政體制。僵化的財政制度遇到因戰事發生而突然來臨的預算外支出,顯得無所適從,地方分權的體制又使中央無法快速集中財力應付戰爭,戰敗的結局遂成為必然。三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水準差距。財政以經濟為基礎,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後20多年的發展,工業化快速發展,國力日漸強盛,財力不斷壯大,民眾生活水準得到提高,這一切都成為了支援已經染上軍國主義毒癮的日本政府對外侵略的堅強後盾。清王朝在甲午之前的30年間大搞洋務運動,可惜它片面強調“官督商辦”,權貴經濟得以進展,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受到壓抑,進而阻撓了社會生産力的提高和經濟運作的正常發展。戰爭發生後,急於籌資的清政府再次祭出“竭澤而漁”式增捐加稅的招數,結果破壞了經濟基礎,民眾生活日益窘迫,進而影響了財政收入的增長,更影響到戰爭經費的“攤派”,國內公債發行的困難就是典型例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