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05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新生村的新生活

  • 發佈時間:2014-08-22 07:32:1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社記者 雷敏

  一排排藏式民居沿河而建,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小花園,格桑花兒迎風怒放,孩子追逐嬉戲,大人席地而坐,悠閒地享用酥油茶和點心……看到這幅畫面,你很難想像這個藏族村落就是曾經被疾病和貧窮籠罩的“大骨節病”村。

  “以前住在山上,道路坑洼不平,房子漏雨,水質也不好,許多村民都得了大骨節病。”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工布江達縣金達鎮新生村黨支部書記尼瑪説,援藏幹部來後,幫助全村搬到了山腳下,還引來了自來水。現在得病的人少多了,村子也改了名叫“新生村”。

  新生村原名桑森村,環繞寺廟依山而建。房屋由村民自行找來的石片建成,屋頂則用泥土處理然後用麥秸鋪就而成。長期以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飽受水質問題給身體健康帶來的困擾,村裏60%的群眾不同程度地患有大骨節病,嚴重制約了他們的生産勞動能力。當時村裏最有錢的兩戶人家一年下來收入也不過幾千塊錢,普通家庭根本談不上什麼節余。

  2004年,正值林芝地區“人居工程建設年”,對口援建的福建省援藏幹部們用了近一年時間給群眾做思想工作,最終村民們一致同意舉家搬遷,離開那個祖祖輩輩生活的地方,搬到了尼洋河畔,318國道旁,並且改名“新生村”。

  在開闊的河谷地帶,新生村平地建起了26套新房,總共投資300萬元。其中援藏資金投資200萬元,國家投資100萬元。

  新生村的藏民們在這裡開始了新的生活。工布江達縣金達鎮黨委書記張斌告訴記者,近幾年,在援藏幹部的帶動下,加上道路的便利,新生村許多村民幹起了運輸業,一半以上家庭購買了小轎車;一些相對貧困的家庭因為援藏幹部的支援,養上了奶牛;還有幾戶正打算成立家庭旅館,增加經濟收入。在援藏資金的支援下,2014年,新生村成為小康示範村建設項目,每戶人家都分到了一頭奶牛。

  現在的新生村,家家有了電視,有了最基本的家用電器。村民們的思想開放了,眼界變寬了。隨著家庭條件的改善,也可以到銀行貸款了,遠離病魔的他們,過上祥和、安康的生活。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上,像新生村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援藏幹部們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與漢藏人民一起創造自己的新生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