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災難中綻放的人性之美

  • 發佈時間:2014-08-22 07:32:1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毛曉雅

  雲南魯甸地震已經過去十幾天,在這場災難中災區人民經歷了痛失親人、家園破碎的巨大傷痛,見證了以人為本、人民至上的家國情懷,看到了抗災有力、應急有序的救災機制。我們尤其不能忽視的是,在這個多重聲音和多股力量營造起的災難“場”中,災難面前迸發出的人性之善的溫暖力量,這是讓創傷儘快癒合的一劑良藥,也是讓逝者安息、生者前進的動力。

  越是極端的環境,越能激發人性的潛在張力。當災難來臨之時,一系列命題在短時間內迅速蒸騰:受災與救災、廢墟與重建、毀滅與希望、悲痛與撫慰……仔細梳理,救災過程中,一直交織著幾種主要推力:投入救援的物力和人力,這是最直接有力的應對措施;對災難造成損失深層原因的反思,這是促使災難應對更科學合理、災難損失更少的必要之舉;還有一種便是人性之美、大愛之善:救災中的捨身忘我,全社會的情感支撐,還有鼎力相助,這是讓我們從悲痛中汲取動力,從廢墟中看到希望的精神源泉。

  一個社會最大的悲劇,不是惡的橫行,而是善的沉淪。災難中人性之善尤其值得銘記和張揚。舍命救人的少女田應先、由於救災過勞突發腦溢血的村官周清順、犧牲在堰塞湖的90後武警戰士謝樵、為搶修公路翻車墜入山崖的貨車司機梁龍洲……災難是可怕的,人性之善卻是可讚的,山般的傾塌也無法掩埋人性的光輝。

  同樣是面對災情,在旱災區的河南魯山縣十畝地洼村,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自發組成愛心送水隊,給那些受山路影響無法到取水點取水的村民送水。送水隊由十幾人發展到三十幾人,有人出資幫忙購買設備,也有企業家把自己廠裏有水的井貢獻出來,讓大家分享。正是這樣的相互扶持讓全村人都喝上了水。

  我們應該關注災難的殘酷,應該監督救災物資和進程,也應該反思災難中暴露的不足。然而,如果沒有那些懂得分享、敢於分擔的善心做支撐,誰能夠冒死去前線救災,把損失降到最低;如果每個人在災難來臨時都表現得自私麻木,即使活著又該如何挺過這個難關。面對天災,每一個生命都是脆弱渺小的,人與人只有互幫互助才能戰勝災難帶來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那些不顧自我安危、默默付出的大善大愛是人對抗災難的精神之源,這也正是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相信,正是有了這種力量的支撐,我們才能夠真正在多難興邦的砥礪中,于困境下奮起、災難裏成長,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上書寫激動人心的中國故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