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斜背茶的第二春

  • 發佈時間:2014-08-19 08:33:27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龍岩市新羅區江山鎮老寨村,海拔1000多米。雲霧繚繞的溝谷、嶺頭,遍佈著半野生狀態的茶園。村民們在滿目蒼翠的育苗基地裏,為斜背茶苗除草、施肥、治蟲、摘頂芽、補苗。連片的茶葉苗圃引人注目,苗床上一畦畦茶苗長勢喜人。

  “深山出好茶,今年茶商來收毛茶,價格都在300元-320元/公斤,好的每公斤400多元,大家都看好斜背茶。”近日,村支書陳永標對到訪的記者説,村裏現有的500多畝茶根本就不夠賣,村裏準備在年底新種180畝茶。

  “但就在幾年前,斜背茶少到連我們自己都快沒得喝了,更不用説賣。”50多歲的陳永標話鋒一轉。

  斜背茶,在陳永標帶著龍岩口音的述説中浮沉……

  生長

  龍岩斜背茶,原屬傳統炒青綠茶,具有300多年曆史,主要産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新羅區江山鎮新寨、老寨、背洋等村。其外形緊實,葉底肥嫩,色澤油潤,黃綠相間,湯亮橙黃,醇有韻味,香氣濃郁,經久耐泡。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斜背茶就被列為福建十大名茶之一,並成為新羅區唯一入選《中國茶經》“地産名茶名錄”的優質高山精品名茶。2008年,斜背茶和鐵觀音等一同被列入福建省首批茶樹種質資源保護名錄。

  出身於種茶世家的陳永標,對斜背茶有著忘不了的記憶。

  “從我記事起,村裏人平常喝的就是斜背茶。村裏有10多棵兩三百年的老茶樹,從老茶樹採的茶,只有春節或是最尊貴的客人來了才能喝上一泡,那真叫香啊!”陳永標説,改革開放初期,長輩們就開始大量種植斜背茶,它也成了當時附近一帶幾乎唯一的經濟作物,不少村民靠它換回生活必需品。

  斜背茶,就這樣在老寨等幾個高海拔山村裏安靜地生長。

  沒落

  世紀之交的那一輪茶葉熱,卻讓一直養在深閨的斜背茶遭受到極大衝擊。

  陳永標清楚地記得,本世紀之初,當鐵觀音、岩茶名聲大噪、行情看漲之時,斜背茶價格卻幾乎沒動。

  種植成本在上漲,價格沒動就意味著茶農種植沒什麼效益。當地茶農也想適當提高價格,卻被來收茶的茶商潑了一盆冷水:“看看你們的包裝、工藝,茶好喝卻不好看,現在不比以前,怎麼能賣得上高價?”

  賣不上高價,大家也就沒什麼種植積極性。

  “山上很多茶園無人管理,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不少有著一二十年曆史的老茶園,都跟山上的雜草、灌木混在一起,一些老茶樹甚至枯死。每到採茶季節,茶農為了採點茶自己喝,要拿著柴刀一路劈雜草,才能進到茶園裏。”説到斜背茶最沒落時的場景,陳永標至今仍有些傷感。

  但即便在這樣的困境中,陳永標也沒放棄種植斜背茶。

  “做茶,説到底是做生態。江山鎮的生態很好,且斜背茶都是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幾乎沒什麼病蟲害,屬於純天然的綠色食品。”陳永標相信,斜背茶總有重現輝煌的那一天。

  歸來

  後來的情況,印證了陳永標的想法。最近四五年,隨著人們對綠色、生態越來越重視,沉寂已久的斜背茶迎來發展第二春。斜背茶的平均價格在300元/公斤以上,茶農種植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荒廢的老茶園恢復了,新的茶園也被不斷開墾出來。

  為了恢復、進一步做強做大斜背茶,當地農業部門對於新發展的茶園給予每畝120元的補貼,市扶貧“兩會”(老區建設促進會、扶貧開發協會)每年扶持新寨村20萬元,大部分用於扶持斜背茶發展。

  與以前茶農們單打獨鬥種茶不同,斜背茶還走上抱團發展的道路。新寨、老寨、背洋村聯合成立斜背茶專業合作社,105名茶農攜近1500畝茶園入夥,採取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的形式,申請註冊“高山斜背茶”商標,在龍岩地區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並逐步擴大種植面積,計劃到2015年發展到2000畝左右。

  然而,在陳永標看來,斜背茶的回歸之路才剛剛開始,要做的事情還很多。“雖經這幾年不斷努力,原來一年只能採一季的斜背茶,目前已實現春秋兩季採青,畝産茶青每季已達1250公斤左右,産值2萬多元,效益大大提高,但規模還不夠大,品牌還不夠響,做紅茶還是綠茶令人糾結。”

  “斜背茶已挺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我們希望它未來走得更好。”陳永標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