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信託業轉型之道

  • 發佈時間:2014-08-18 13:58:1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近年來,信託業飛速發展,管理資産規模已經超過10萬億元,成為僅次於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部門。然而,信託業在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一方面,“三期疊加”的經濟形勢、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泛資産管理時代的激烈競爭,對信託業傳統發展模式形成嚴峻挑戰。另一方面,風險事件增多,也使得信託業受到極大的關注甚至質疑。在這樣的背景下,轉型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為此,本刊特別約請幾位業內高管和專家,共同探尋信託業未來的轉型升級之路。

  信託之路

  自1979年新中國第一家信託公司成立以來,信託行業已經走過35個春秋。很多人在回顧信託的歷史時,喜歡用歷次整頓來劃分,但是筆者更願意從發展的角度,把信託行業迄今為止的歷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一法兩規”頒布前是信託行業的野蠻生長階段,中國的信託機構從設立到宏觀管理,再到業務運作,基本處於無法可依的狀態。由於信託相關制度建設的缺失以及功能錯位與定位模糊,整個行業在缺乏發展的內在基礎和客觀條件的背景下由“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第二階段:信託行業發展的“黃金十年”。“一法兩規”的出臺成為信託業根本制度重塑的基礎,從此信託業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第三階段:隨著泛資管格局開啟,信託行業不再是信託制度的獨享者,而是要與銀行、保險、證券、基金等其他金融子行業在競爭中實現合作,通過優勢互補,共同滿足市場日益多元的資産管理需求。

  回顧信託行業的發展歷程,從2004年管理資産規模區區1500億元到2014年第一季度的11.73萬億元,十年間實現了近80倍的增長,這與信託制度環境的完善密不可分。事實上,信託行業增長較快的年份恰恰是監管政策出臺相對密集的階段,這説明監管政策的細化,不僅不會扼殺信託行業的發展活力,相反,正是制度供給的改善和監管的細化才有效地保證了信託行業在健康發展的前提下進一步釋放想像力和創造力,進而推動行業的發展。

  中國信託業的發展局面發生逆轉實際上是在2002年“一法兩規”出臺確定了發展方向之後,信託制度的優勢才真正得到發揮。目前,信託已成為與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並駕齊驅的現代金融業支柱之一。35年的發展歷程中,信託業通過不斷創新,在豐富我國金融市場、彌補銀行信用不足、拓寬金融服務和支援實體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改革開放中的歷史地位及貢獻不容否定。

  信託之惑

  進入2014年,信託業正面臨著諸多困惑,信託業高速增長的態勢已不可持續,這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中已得到驗證。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而這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現在算起至少還會持續3年以上的時間。這一階段宏觀經濟的複雜性決定了信託業現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與之相應的,從2013年信託資産規模的增速來看,環比增速從第一季度的16.85%驟降至第二季度的8%左右。進入2014年後,增速還在繼續回落。毫無疑問信託行業的景氣迴圈已經從過去的繁榮週期進入了調整週期。

  此外,信託業發展的市場環境更是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從2012年初開始,中國的資産管理行業迎來了一輪監管放鬆、業務創新的浪潮。“一行三會”與財政部在擴大投資範圍、降低投資門檻以及減少相關限制等多方面頻出通知,打破了銀行、證券、期貨、基金、保險、信託之間的競爭壁壘。傳統信託業務正在不斷地被迫向高風險領域平移,而信託行業依靠傳統優勢領域的發展模式同樣難以為繼:受整體經濟發展放緩和市場供求影響,房地産業將從過去高速成長轉為中低速增長;資管新政的方向對信託的通道業務形成嚴重衝擊;地方債務限制等不利因素,制約了政信合作這一信託賴以生存的傳統業務的發展。因此,如何建立能夠更適當地管理風險、轉移風險、對衝風險的商業模式,回歸信託本業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與此同時,信託業“剛性兌付+預期收益率”的商業模式對其進一步健康發展構成威脅。2013年信託業潛在不良資産約200億元,但信託業賠償準備金僅75億元,佔67家信託公司註冊資本金總額7.4%。由“剛性兌付”這一潛規則引發出來的一系列風險事件一再提示我們,“剛性兌付+預期收益率”這種簡單可複製的模式儘管推動了信託業過去十年的迅猛增長,但是在經濟結構調整與利率市場化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無法支援未來十年信託業的可持續發展。

  從1996年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放開到2013年7月貸款利率管制開閘,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穩步推進並不斷取得階段性進展,未來這一進程有可能加快實現。一旦我國利率制度實現全方位市場化改革,包括存款利率放開,將必然給信託公司現有的業務模式和盈利水準帶來巨大挑戰和壓力。

  從信託業服務的客戶角度而言,2013年我國個人可投資資産總規模為94.1萬億元,高凈值人群規模超過84萬人。隨著高凈值人群規模的快速增加,其資産配置需求也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投資者風險偏好譜係更為豐富,也更加關注“財富保障”和“財富傳承”以及跨境資産配置的綜合理財方案。因此,如何滿足客戶多元化的財富管理、家族信託、跨境資産配置需求,對信託公司核心業務能力提出了空前的挑戰。更應該看到全方位滿足客戶的綜合理財需求,僅靠信託公司自身的産品和管理財富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從法制環境而言,信託行業的發展長期以來飽受制度缺失之困:稅收制度的不完善,致使信託合同訂立和終結時,因涉財産權轉移而需要二次課稅,大幅增加投資成本並壓縮收益空間;信託登記制度的缺陷,造成信託産品登記的強制性與法律效力的不明確,致使風險隔離和代際傳承的信託制度功能尚未真正落實。未來信託行業要創新、要持續發展,迫切需要相關制度的配套和完善。

  總之,與開發新的信託業務領域相比,信託商業模式的轉型更加迫在眉睫。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趨勢下,宏觀經濟的中速增長“新常態”已基本確立。經濟結構和産能結構的持續調整,將使得某些業務領域會有較大的波動。在資産管理行業競爭加劇的現實情況下,未來信託業的業務轉型和創新的商業模式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主動把握機遇之舉。

  信託之變

  談到信託轉型,有三個問題是必須回答的:第一,變之理,信託轉型的依據是什麼?第二,變之術,該向哪些方向轉型?第三,變之器,信託公司應儲備何種力量來完成轉型?

  首先,理清轉型的內在邏輯至關重要。信託行業的轉型必須順應社會融資結構演進趨勢、市場變化、信託公司自身競爭優勢以及監管環境的特點。從社會融資結構的演變趨勢來看,歐美金融業的發展經歷了從銀行融資為主向債券和股權結合等直接融資為主的發展歷程。而我國自2004年“國九條”中就提出以“擴大直接融資”為目標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在歷經十年改革之後,實現這一目標依然任重道遠。2013年,中國直接融資佔社會融資規模的比例僅為11.7%,融資結構依然很不平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再次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按照這樣的發展趨勢,信託業需大力創新直接融資的金融産品,即大力發展投資型金融産品、股權與債權相結合的金融産品、投融資型的標準化信託産品和財富管理型的差異化理財産品。積極拓展適合於財富管理需求的大資産配置類的業務仲介和撮合平臺,真正構建信託公司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其次,應一步明確具體的轉型方向。從未來市場成長潛力及信託公司競爭優勢來看,專業私募投行、另類資管和私人理財未來成長快速,專業化發展空間大,且與信託業現有能力匹配度高,是未來最具吸引力的信託業轉型方向。

  從監管環境特點來看,鋻於美國的分業監管和混業經營模式與我國金融行業嚴格的“分業監管”國情類似,我們可以參考美國信託業的發展趨勢,強調專業化,即從産品專業化到客戶專業化,再到産品專業化與客戶專業化的整合式發展。通過提高産品設計能力、項目管理能力及專注投資領域實現産品專業化;通過客戶細分,加強行銷能力、定制服務能力實現客戶管理專業化進而實現整合式發展。

  而從我國社會融資體系的需求來看,銀行目前只能滿足較優質客戶的資金需求,資本市場門檻過高,證券公司則局限在標準化資産的運作上。因此,信託業的未來戰略應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結合信託文化開展以專業私募投行、另類資産管理與私人財富管理為主的廣義投行業務,彌補當前社會融資體系的不足。

  專業私募投行方向強調交易專業化,提供以金融産品為核心的仲介撮合服務。通過深入理解産業鏈規律,主動發現産業鏈上不同環節、不同參與者的融資需求,並能深入評估風險,匹配適合的産品。這不再是單一産品對單一客戶,而是靈活運用債權、股權、股債結合、期貨、資産重組、結構化設計等多種産品,以及諮詢、撮合等服務,全方位滿足客戶需求。

  另類資産管理則是充分發揮信託公司專業化投資服務的優勢,從當前狹義的資金管理向廣義的資産管理髮展。以主動投資管理能力為核心的另類資産管理業務是信託公司相對於銀行、券商、基金的絕對優勢領域,是持續穩定的價值創造來源。此外,機構投資者和超高凈值個人投資者群體的日趨成熟,國際範圍內另類投資主流化的大趨勢,也為開展這項業務提供了絕佳的歷史契機。資産池構建和資産管理的能力將是信託公司做大做強的基礎,信託公司將資金以外的實體資産、股權等納入資産管理範疇內,通過構建強大的基礎資産池,提供有吸引力的投資標的,為投資者創造價值。

  私人財富管理強調客戶專業化,提供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資産配置服務以及定制化産品和服務。中國個人財富聚集的速度是驚人的,而且從2012年開始有加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亞洲僅次於日本的第二大在岸財富管理市場。信託公司可以戰略性地佈局這塊業務,進一步提升業務組合的穩定性和利潤率。

  最後,信託業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傳統的業務模式和核心能力與“轉型方向”並不匹配。轉型的成功需要業務能力的同步支撐。為了支援能力建設和戰略轉型,需要建立四個支撐體系:一是戰略方向清晰化。從簡單複製、同質化競爭,到根據自身能力建立差異化戰略。二是組織架構高效化。從完善前中後臺的組織架構,到建立多元精品店。三是人才團隊專業化。從主要依靠“關係型人才”到培養更加專業化、看重技能的市場化複合型人才。四是體制機制靈活化。從“大一統”的考核激勵機制到更加市場導向、體現每個業務差異化的個別單元或小團隊單元的考核激勵機制。私募投行方面,需要具備不同行業和區域的基礎資産獲取能力;加強對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計量管理能力和全員風險文化的建設;提升對第三方資金募集機構的專業覆蓋和服務能力。另類資産管理方面,需要具備特定資産類別的主動投資能力和為長期持有資産增值的管理能力。財富管理方面,需要建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顧問團隊和銷售網路,具備高度市場化和專業化的産品篩選引入能力,以及基於自主研究觀點、顧問式銷售流程和專業投資顧問的投資諮詢能力。

  在泛資管時代,包括信託在內的各家金融機構之間在業務競爭和往來中體現出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格局。信託公司除了自身尋求轉型與突破,還應與其他金融機構建立新的競爭合作關係,通過優勢互補,滿足市場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借助銀信合作的天然優勢,信託可以為銀行客戶提供最為豐富的固定收益類産品;信證雙方可互為通道以簡化審批流程,如證券公司的資産管理計劃可投資信託産品,而信託公司亦可透過證券公司代銷信託産品,同時信證雙方可通過加強投行業務和直投業務的合作,共同開發産品,實現優勢互補;保險資金與信託産品的對接既可解決信託項目資金來源的問題,又可明顯地提高保險資金的利用效率;信託與公募基金則可在證券投資和固定收益類産品的風險管理上優勢互補。

  北京信託從2011年開始實踐信託轉型,以創新、專業化和特色化為核心優勢,進行事業部改革以及考核激勵機制調整。2013年制定五年規劃,逐步從固定收益為主向投融資並重的業務模式轉型,堅持核心業務競爭力的培養,注重財富管理能力提升,在六大業務領域不斷探索和實踐:第一,把信託制度引入土地流轉過程中去,為城鎮化、“三農”服務;第二,將信託制度運用到國企改革的資産重組、購並、資産減持過程中;第三,將信託制度運用於銀行間市場的存量信貸資産,加大流動性風險緩釋;第四,將信託制度運用於城投債,對城投債緩釋基金提出方案設計;第五,發展家族信託,用信託制度解決家族財富發展、風險防範、代際傳承等問題;第六,發展房地産信託,適時引入REITs應該是信託主動管理的重要領域之一。

  信託之道

  説到信託轉型,最常被提到的是回歸信託本源。那麼信託的本源是什麼呢?信託制度源於信任,由信任而産生託付,其運用決不囿于金融服務領域。以委託人、受託人和受益人三方的信託關係為起點,一輩又一輩的信託人不斷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想像力,用他們的實踐證明,信託的核心競爭力不在於培育與銀行相類似的融資功能,也並非所謂跨市場投資的靈活,而是體現在信託制度及其法理價值和比較優勢之上的創新。真正的信託之道在於無限廣闊的運用空間,正所謂“信無界,托無疆”。■

  王曉龍 作者係北京國際信託公司總經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