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轉身份不如有工作

  • 發佈時間:2014-08-18 06:10:38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我的2畝玉米能賣3000元錢,4畝果樹能掙4萬多元,還有5畝土地每年的流轉租金4500元,加上我打工的收入,全家一年能收入10來萬元。”盛夏,記者來到河北省永清縣龍虎莊鄉前店村。村民姜立掰著手指給記者算起家裏收入,喜上眉梢,“今年還能多掙點兒!村裏新引進的雨順農産品專業合作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老伴兒也有了收入。”

  姜立家的好日子,得益於廊坊市立足“小城市、大農村”市情,創造性地探索出一條以工業化創造供給需求,以城鎮化強化載體功能,産業化促進群眾增收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思路,在優化産業結構,提升城市實力、改善群眾生活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2013年,全市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11624元,居全省第二位。今年上半年,廊坊市共有120萬農民轉換身份進入二、三産業。

  百萬農民變工人

  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工業化是促進兩者融合的重要媒介,而發展城鎮産業則是促進農民進入城鎮的重要途徑。河北廊坊市農村積極發展工業企業,100多萬農民通過身份轉換進入了工業生産,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比例達到14.9%。

  對於實施新農村建設後面貌一新的永清縣九興區,現在考慮最多的是後續發展問題。“我們根據全鎮産業發展規劃,通過招商引資吸引了綠野仙莊、大千世界森林溫泉度假村等16個旅遊服務項目,建成後可提供就業崗位4580個。”永清縣韓村鎮人大主席于建波説,韓村鎮還將深挖現有的農産品資源、獨特的文化資源,發展農業觀光、農家接待等鄉村旅遊産業,使工資收入、自主經營收入、農業旅遊收入等成為農民收入的主渠道。

  調查顯示,通過在133個農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動重點村和530個新民居建設示範村率先實踐,引導扶持,廊坊市已啟動實施一産項目28個、二産項目445個、三産項目321個,總投資157億元,帶動了2.1萬農戶增收致富。

  工業化是城鎮化的經濟支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重要載體。為了促進兩者互動,廊坊十分重視城鎮化的載體功能培育,在全市實施了中心城市擴容、南北兩翼並驅空間發展策略,優化提升“一體兩翼”城鎮空間佈局。中部以建設區域中心為目標,提升資源要素綜合承載能力;北部以承接首都功能轉移、産業外溢為重點,努力建設成為“首都經濟圈特色化服務中心、京唐區域産業服務中心、廊坊市域副中心”;南部以完善區域交通平臺為支撐,做大城鎮規模,打造對接天津産業發展的前沿區和京津冀區域重要的文化休閒旅遊基地。

  通過這種城鎮化的帶動,廊坊城鎮化帶動的載體功能凸顯,其中三河市的燕郊鎮、固安縣的牛坨鎮、霸州市的勝芳鎮、大廠縣的夏墊鎮、永清縣的韓村鎮等鄉鎮很快成了縣域經濟的中心城鎮,有的經濟總量甚至超過了縣城所在地城鎮。以三河市的燕郊鎮為例,通過産城互動的協調發展,該鎮地界上誕生了燕郊開發區,不僅建成區面積5年間增長了近兩倍,同時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電子、醫藥、裝備製造、農副産品加工、休閒養生等産業門類。

  園區就業拿高薪

  壯大縣域經濟,推進農業轉型升級,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現代農業園區是最好的承載平臺,更是借鑒工業理念和方法推進現代農業的積極探索。目前,圍繞主導産業,廊坊建成了37個規模農業産業化示範園區,其中,三河匯福科技産業園區、大廠回族自治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等10個為市級重點推進農業産業化示範園區。到2013年,10大産業化示範園區累計投入資金24.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

  三河國家級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是國家級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已形成集生産、生活、生態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都市農業發展模式。該區每年都面向農村居民,特別是被徵地農民開展普惠制就業培訓,提高技能和素質,引導農民向非農産業轉移就業、向發達地區勞務輸出、向現代農業産業工人轉變,同時促進農民向市民轉化。

  該區還建立了以扶貧幫困、醫療救助、就學資助等為重點的多層次、廣覆蓋的體系,讓農民共用全區工業化、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果。目前,該區內農産品商品化率95%;年銷售5000萬元以上龍頭企業12個,生産總值達到160億元;農民年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6988元,工資性收入佔農民收入的90%以上。區內核心企業匯福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年銷售收入過百億元,直接吸納燕郊鎮等勞動力3000人就業,成為藍領工人,這些藍領月平均工資近3600元,在當地已經算高薪。同時也帶動了運輸、包裝、養殖等相關産業的發展,從業人員近萬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