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過億 值得炫嗎
- 發佈時間:2014-08-17 06:13:2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如果任由投機心理恣意而為的話,國産電影恐怕真會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縱觀近期上映且票房過億的電影,上映前後均製造了各種熱門的話題效應。像《後會無期》和《小時代3》伴隨的是郭敬明和韓寒的影壇PK;《京城81號》炒熱了“鬼宅”;《白髮魔女傳》則大秀黃曉明和范冰冰的“火熱激情”。相比之下,《繡春刀》雖然稱不上是一部上等佳作,但它至少講述了一個線索清晰、脈絡流暢的故事,其藝術品質也高於同檔期的影片,可由於沒有營造什麼話題,《繡春刀》上映4天僅收穫3500多萬票房。究其原因,片方總結為“粉絲不夠,話題不強”。
借粉絲和話題進行炒作的現象如今在電影界愈演愈烈。在“無話題不票房”思潮的主導下,國産電影變得越來越不需要太多含金量和專業性。由於找幾個粉絲、製造點話題就能輕鬆賺大錢,許多資本也競相逐利,紛紛“圍剿”影視這片“紅海”,使整個行業中的投機者和“一錘子買賣”越來越多,“非職業化”的現象和行為比比皆是。此外,過去以劇本和故事情節為軸心的傳統拍攝思路也被顛覆,取而代之的是粉絲中心制、演員中心制,誰紅誰當導演,誰火請誰演戲,就連電影的情節脈絡也根據能製造粉絲效應和話題的人物而設定。在這種浮躁的商業氛圍下,一些原本踏實做電影的人也逐漸喪失了信心,開始走低端、惡俗和不專業路線來迎合觀眾。在資本的裹挾下,電影的商業氣息日漸濃厚。
當然,影視業得到資本和社會各界的垂青並非壞事,粉絲文化的介入也無可厚非,畢竟一部電影的純粹性並不是只有祛除一切商業性才能夠實現,但商業介入應以尊重電影作為精神産品的第一屬性為前提,如果本末倒置,則適得其反。近些年,國內的電影市場空前活躍,電影的産量和票房收入明顯提高,可電影的整體品質卻未同步跟進。
近日,一份“66位國産過億票房排行榜”出爐,在這個榜單上,躋身票房過億導演前三名的居然是徐錚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周星馳的《西遊·降魔篇》和郭敬明的《小時代》,就連飽受詬病的《富山春居圖》也赫然在列,位居第二十七位。整個排行榜佳作寥寥,除了好萊塢影片和幾部國産獲獎影片外,大都是一些經炒作上位的爆米花電影,沒有幾部能經得起反覆咀嚼和推敲,許多都不能與過去的傳統老電影相媲美。對此,某業內人士直言,國産電影的物料品質已下滑到了2008年的水準。
造成國産電影品質下滑的原因與整個行業的浮躁、唯金錢論有關。如今,中國電影的硬體環境越來越好,影院越蓋越豪華,螢幕數越來越多,但軟環境卻差強人意。在一些行當仍以GDP論英雄的當下,電影界充斥著種種亂象,製造話題、相互吐槽、掐架行銷、展開罵戰等幕後之功層出不窮,一些電影儘管在市場上大賣,短短幾天票房破億,卻往往是只見電影,不見文化,理想和情懷更是淡出螢幕之外。如果任由這種投機心理恣意而為的話,那麼,這個領域必定會充滿不公平競爭,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
從目前來看,國産影片的數量和龐大的市場體量已達到了歷史峰值,但品質卻不盡如人意,全年沒有生産出幾部像樣的精品,口碑失意、市場得意的分裂現象卻層出不窮。電影的審美標準逐漸轉向為一種商業標準,很多電影人連頭腦清晰地講故事、按照電影藝術和美學謀篇佈局、遵循電影規律搭配取捨這一基本能力都不具備,卻同樣在這一行業賺得盆滿缽滿。面對這一狀況,在資本道路上狼奔豕突的電影人真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拍攝的影片是否配得上億元票房?沒有粉絲和話題做噱頭是否就拍不出有情懷的電影?中國電影是否已到了該適當降低發展速度,理性研究單片品質和主流價值傳播的時候?如果不認真思量這些的話,國産電影恐怕真會窮得就只剩下錢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