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圍著群眾轉幫著群眾辦

  • 發佈時間:2014-08-16 02:30: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志華 通訊員 孫清陽 李麗峰

  “現在,我不出家門口,家裏的事(黨員幹部)幫扶隊全替我辦了!”近日,記者在山東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市——禹城市採訪,該市張莊鎮前王村60歲村民王連春激動萬分。老王説,他無兒無女,老伴長期臥床不起,2012年自己住院,當時因為大筆治療費想放棄治療,村支書尚振亮和黨員幹部帶頭並動員了全村捐款3萬多元幫他支付了醫療費。作為黨員幹部重點幫扶戶,平時老兩口辦低保、醫保手續,澆地、收麥子,修水管、接電線,凡是大事小情,只需一個電話,黨員幹部幫扶隊和村裏代辦員就會到府服務。

  老王一家只是禹城市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10多萬獲益農戶的一個縮影。禹城市委書記張安民告訴記者,以前“黨員圍著幹部轉,小幹部圍著大幹部轉”的現象較普遍,活動開展以來,禹城市為了轉變作風,提高黨員幹部服務群眾能力,提出了“圍著群眾轉,幫著群眾辦”理念,開展萬名幹部大走訪、鄉村夜話等活動,探索出了“網格化覆蓋、平臺化對接、個性化服務、制度化保障”的“四化工作法”,截至目前,全市4806名機關幹部、12201名基層黨員參與走訪活動,發放徵求意見表和便民聯繫卡9萬多份,收集意見訴求5720條,解決實際問題3120件,為群眾辦實事1740項,實現了黨員幹部轉作風、農民群眾得實惠。

  網格化覆蓋:所有黨員幹部都有服務對象,所有城鄉群眾都有黨員幹部聯繫

  按地域分佈,全市劃分成不同網格,每個黨員幹部都有自己的聯繫服務網格,實現了全市城鄉社區、基層黨員和農戶三個全覆蓋,通過開展萬名幹部大走訪活動,做到民情無遺漏,服務無縫隙

  “李局長白天晚上找我,苦口婆心勸我,還幫我解決了實際問題,就看他的面子,我再也不陳情了!”房寺鎮屠廈社區村民司澤興説。老司曾是當地有名的老陳情戶,10多年來陳情不斷,鎮上、村裏做了大量工作,但都沒奏效。今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啟動以來,禹城市以網格化覆蓋為依託開展萬名幹部大走訪,作為自己負責聯繫的網格內群眾,該市信訪局副局長李來福多次到司澤興家中,白天找不到就晚上來,推心置腹,入情入理,並協調鎮上解決他的生活困難,終於使他解開了思想疙瘩,不再陳情。

  禹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周亮告訴記者,在“大走訪”前,按照居住相鄰、便於聯繫原則,禹城市農村社區以自然村為單位,城市社區以小區樓宇、城區商戶以商業街為單位,劃分網格,按人定戶,自然村以每20~50戶(或1個村民小組)為1個網格;城市社區以一棟樓為1個網格;“兩新”組織、衛生院、中小學等基層單位黨員幹部重點聯繫本單位本系統職工、服務對象,以車間、班組、科室(或20~50名員工)為1個網格;城區商戶以一條街為1個網格。

  全市所有黨員幹部分配到網格,聯繫網格內的黨員群眾,每名黨員幹部聯繫5~10戶群眾。市級領導幹部聯繫社區,實現全市382個農村社區和6個城市社區全覆蓋;市鄉機關幹部和黨代表聯繫普通黨員,實現全市1.4萬名基層黨員全覆蓋;全體黨員聯繫群眾,實現全市10萬多戶群眾全覆蓋。

  “萬名幹部大走訪”活動伊始,全市黨員幹部根據自己聯繫的網格,走村串戶,拉家常、聽民聲,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問題。白天家訪經常找不到人,怎麼辦?市裏又開展了“鄉村夜話”訪談活動,走訪幹部利用晚上時間,進村入戶走訪。訪談中,按照統一要求,每個走訪人員都做到了“四必訪、六必談”,即弱勢群體必訪、致富典型必訪、老黨員和老幹部必訪、陳情戶和意見戶必訪;必談家庭情況、思想情況、工作狀況、生活狀態、存在問題、意見建議。

  走訪時,黨員幹部給每戶發放一份《社情民意徵求意見表》,徵求對經濟發展、農村社區、社會保障、公共安全、改善民生、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城市建管等10個方面的意見建議,建立反映事項處理、反映問題答覆、矛盾糾紛調處、資訊反饋等一系列制度,實行限期督辦、銷號管理,做到群眾反映的問題“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實”。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高李輝到倫鎮燕寨子走訪時,了解到這個村一座橋年久失修,影響到了村民的生産生活。他隨即把這一情況反饋給倫鎮黨委,倫鎮黨委協調挂包該社區的市地稅局出資5萬元,為村裏修好了橋。老百姓把它叫做“連心橋”。

  平臺化對接:黨員幹部聯繫群眾有平臺,群眾辦事有地方找到黨員幹部

  為了提供更直接、更便捷的服務,禹城市搭建了市(縣)、鄉鎮、管理區、社區(村)四級服務平臺,讓群眾就近辦事、一條龍辦理,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難事不出市

  每週三上午九點,辛店鎮工會主席、梁河管區書記劉燕都會帶領管區成員來到梁莊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定點辦公,現場為農民解答問題,能夠解決的馬上解決,現場不能辦理的,將待辦事項、聯繫方式等詳細記錄下來,把辦結時限告訴群眾,並交給來辦事的群眾一張便民聯繫卡,上面寫明自己聯繫電話,方便群眾隨時找到。這個社區服務中心是今年4月剛剛投入使用的,兩層樓結構,集物業辦、管區定點辦公室、警務室、黨建辦、娛樂室、衛生服務中心等11個部門于一體,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

  為了解決基層幹部沉不下去、農民辦事找不到人的問題,今年以來,禹城市推行了管區定點定時巡迴辦公制度,管區幹部每週三到村裏集中辦公,其他時間巡迴辦公。禹城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周亮解釋,所謂管區,是介於鄉鎮與村之間的一個管理層次,在國家的管理體制設置中沒有這一層,但我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村莊比較多的鄉鎮設立了這個層次,一個管區管理幾個相近的村莊,但大部分地方一般沒有辦公場所。以前管理區的幹部辦公在鄉鎮,群眾辦事找到他們很不容易。

  今年該市推行管區定點定時巡迴辦公制度後,在相對居中的村裏設立辦公室,每週三,管區幹部集中在這裡辦公,服務關口前移,工作重心下沉,化解各類矛盾糾紛,解決熱點難點問題,變“群眾辦事找幹部”為“幹部主動搞服務”。目前,全市103個管區都設立了駐村工作辦公室,300多名管區幹部在每週三全部下村集中辦公。而在該市張莊鎮除了週三這一天外,各管區根據各自時間,又增加一天集中辦公。該鎮黨委書記王慶傑解釋,他連續五個星期,分別與每個管區幹部一起到村裏辦公,後來感覺每週三一天到村辦公還不夠,就提議又增加了一天。

  在鄉鎮一級,禹城市12個鄉鎮(街道)全部新建、改建了鄉鎮便民服務中心。按照“櫃檯式”辦公、“一站式”服務的思路,將涉及便民服務的職能部門全部納入便民服務中心,統一辦事流程,實行“一證(工作人員上崗證)、兩圖(辦事導示圖、外出告知圖)、兩卡(職位明示卡、便民聯繫卡)、三告知(辦事程式、辦事依據、辦事條件)”的統一服務標準,落實首問負責、跟蹤督辦、限時辦結、銷號管理等制度,為群眾提供政策諮詢、業務辦理、事務代辦等服務。在張莊鎮便民服務中心,民政、計生、信訪、醫保、農經等服務櫃檯一字排開,前來辦事的群眾絡繹不絕。

  為做到群眾動動嘴、幹部來跑腿,在村一級,禹城市推行了村級事務代辦制度。每個村設立1處村民事務代辦點,一般都設在村委會辦公室,明確1~3名黨員幹部擔任“代辦員”,為群眾代辦低保申請、民政救濟、黨員組織關係接轉等不需要本人到場辦理的事項。現在,全市已經設立村級事務代辦點1007處,現有1542名代辦員。

  在市一級,2008年4月,按照“便民、規範、高效、廉潔”的原則,禹城市設立了市政務服務中心,建立了許可審批項目、權力、人員“三集中”審批模式,堅持審批項目最少、時限最短、收費標準最低、服務效率最快的“四最”標準,為老百姓提供一條龍式的服務。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政務超市”。與此同時,禹城市還設立社情民意公共服務平臺。在市委組織部成立社情民意辦公室,開通民情熱線、民情信箱,固定專人辦公,把“萬名幹部大走訪”、“鄉村夜話”和日常收集到的社情民意資訊,轉交責任部門辦理,並督促落實,反饋回訪,確保群眾的聲音聽得到、該辦的事情辦好。

  個性化服務:農民群眾千差萬別,提供服務不能千篇一律

  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失獨家庭等不同的群體,禹城市提供“四點半”課堂、“半邊天”創業、“夕陽紅”志願者服務、“暖心工程”等多個服務載體,滿足農民個性化需求

  正值暑期,中小學都放了假,而梁河農村社區(村)“四點半”課堂裏卻書聲瑯瑯,50多名孩子在6名返鄉大學生志願者的指導下,一起讀書學習、做作業。

  在禹城農村,由於父母外出打工,兒童留守現象非常普遍。很多低年級的孩子放學時間早,一般在下午四點半左右,總有一兩個小時的“真空地帶”,這也成了家長們的後顧之憂。針對這一問題,禹城市在設有小學的社區(村),依託村級辦公場所就近設立“四點半”課堂,採取志願服務與適當補貼相結合的方式,從本社區(村)常住人員中挑選文化程度較高的留守婦女、退休教師、回鄉大學生擔任輔導員,組織留守兒童完成家庭作業、開展文體活動,使他們安全度過2小時“管理真空”時間。梁河社區(村)“四點半”課堂是較早依託村裏幼兒園而建的。目前,全市已設立“四點半”留守兒童課堂30處,806名留守兒童放學後有了好去處。

  針對留守老人群體,禹城市開展“夕陽紅”志願服務。按照“近親屬、社區(村)幹部、普通黨員、志願者+空巢老人”的“N+1”模式,組團與空巢老人加強聯繫,提供服務。目前,固定幫扶照料空巢老人或殘疾人632名,提供親情服務900余人次。

  禹城留守婦女也不在少數。針對這個群體,全市開展“半邊天”創業就業行動。為有創業條件和創業意向的留守婦女提供“三個一”(推薦一個項目、協調一筆貸款、落實一處場地)服務;依託職教中心、德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開展創業培訓、就業指導;依託人社局“春風行動”,積極開展專場招聘,創建婦女創業示範點270處,幫助5600余名婦女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在張莊鎮同興製衣廠,記者看到,二三十名婦女一字排開,穿針引線。該鎮婦聯主任方曉霞聯繫這家企業,她告訴記者,這些人絕大部分是鄰近村的留守婦女,年齡最大的超過60歲,計件工資,月收入1000元到2000元不等。

  為了幫助留守婦女排遣精神的孤獨,豐富農村夜晚生活,禹城市開展“廣場舞”進社區活動。本著群眾自發自治、社區(村)黨組織協調管理的原則,利用社區廣場、主要街道、辦公場所等開闢活動場地,文化局安排文藝專幹對社區(村)文藝愛好者進行培訓,帶動群眾開展廣場舞、秧歌、民間戲曲等文藝活動。目前已有218個農村社區(村)興起了廣場舞,參與群眾達到1.42萬多人。

  市委書記張安民在“鄉村夜話”走訪中了解到,目前農村“失獨家庭”現象比較突出。為此,禹城市實施了“暖心工程”,在市醫療集團挑選專業心理諮詢師,並從多年從事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黨員幹部中篩選人員,與58戶“失獨家庭”結成“1+1”或“2+1”幫扶對子,進行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排解壓力、走出陰影。目前,已選派72名同志與49名陳情老戶結成幫扶對子;選派68名計生幹部、心理諮詢師結對幫扶58戶“失獨家庭”,先後為31戶“失獨家庭”、12戶陳情老戶協調辦理了低保,開展各類技能培訓4次。

  在農村,青壯勞力大部分進城打工,農忙季節人手緊缺。為此,禹城市成立了多支黨員幹部“幫工隊”或“幫扶隊”。發揮黨員幹部模範帶頭作用,通過領辦農機、種植等各類合作社,為缺少勞動力的農民提供生産服務。每到農忙季節,291黨員組成多個“幫工隊”,活躍在田間地頭。

  在辛店鎮採訪,記者還發現了更多的充滿創意的服務載體。這個鎮25個農村社區組建起“和事佬”協會,吸收威信高、年齡大、有愛心的農民為會員。協會主要調解村裏的矛盾糾紛,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鎮黨委書記王濤説,僅今年以來已調解矛盾糾紛110多起。另外,鎮上還設立“圓夢基金”,以政府出資為主,吸納機關幹部、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捐款,救助患大病、遭遇突發災害、子女上學難等困難群體。截至目前,“圓夢基金”累計出資5萬多元,救助150多人次。

  制度化保障:讓聯繫群眾常態化,讓服務群眾持久化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時間性、階段性,但是服務群眾、聯繫群眾永遠沒有結尾。要確保聯繫服務群眾長期堅持下去,就需要完善各項保障制度,建立長效運作機制

  “聯繫服務群眾工作,雖然是黨員幹部的本職,但要做到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就需要制度做保障,使之常態化、持久化。”禹城市市長張磊説。

  為此,以改進作風為著力點,禹城市進一步深化完善網格化黨員幹部聯繫服務群眾和黨員幹部聯繫困難家庭機制。實行走訪記事、公開承諾和“三包”(包協調、包解決、包滿意)責任制度,要求黨員幹部每季度至少到所聯繫黨員、群眾家中走訪1次,逐戶發放調查問卷和便民聯繫卡,與群眾面對面聊天談心,平時通過電話、手機短信等方式加強經常性聯繫。開展“鄉村夜話”訪談活動,規定市級領導幹部、鄉鎮(街道)和市直部門班子成員利用夜間時間進行,至少每半月一次,不打招呼、不定路線、不要當地幹部陪同。

  針對走訪中發現的問題,禹城市建立了問題分級辦理機制。對徵求的意見建議和收集的突出問題,能夠當場解決的,立即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按照定人、定事、定措施、定時限“四定”要求,交由各單位和黨員幹部及時予以協調解決;對涉及多個部門的問題,由市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牽頭,根據問題性質和輕重緩急,協調有關單位限期解決。對各單位解決問題情況,每週一調度,每月一通報,每季度公示一次。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為了能夠有錢辦事,他們健全了經費保障機制。市財政每年為每個城市社區撥付10萬元、鄉鎮(街道)每年列支20萬元,作為服務專項經費;黨費補貼50萬元,並吸收社會捐款。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三年突破”計劃,全面推廣市供銷社“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等做法,為每個社區(村)量身定做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確保了村級黨組織“有錢辦事”。

  為了調動黨員幹部爭先創優的積極性,禹城市制定了相關考核激勵機制。市財政每年列支50萬元用於先進鄉鎮(街道)、管區、社區以及優秀黨員的表彰獎勵;出臺了服務型黨組織建設考核辦法,推行月查、季評、年考制度,考評結果作為基層黨組織晉位升級、評先樹優的重要依據。

  今年七一,禹城市對21個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先進管區進行了表彰,這在該市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當了這麼多年管區書記,還是頭一回站在領獎臺上,以後我們為群眾服務的勁頭兒更大了!”張莊鎮姚張管區書記邢仁彬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