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7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撐起“蚊帳”種水稻

  • 發佈時間:2014-08-16 02:30: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崔麗 文/圖

  7月26日,正值水稻分蘗拔節期,記者來到江蘇省射陽縣盤灣鎮塘南村採訪著名農技人姜德明,只見姜德明的100畝水稻田撐起了白色巨型“蚊帳”,在周圍一大片秧苗的映襯下尤為壯觀。不時有路人好奇地詢問:“這是什麼?”在田裏忙碌的他總是耐心解答:“這個‘蚊帳’是用來防蟲的,這樣害蟲成蟲無法進入網內産卵,水稻生長全過程就無須打防蟲農藥。”

  姜德明,何許人也?今年60歲的姜德明,曾是第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範,30多年奮戰在農技推廣一線,18年躬耕隴畝、推廣綠色農業。他兩次患癌,左腿高位截肢,切除一肺葉。有這樣一組數據記錄他閃亮的人生軌跡:他的實用新技術使周邊縣市數以萬計的農民走上致富路。擔任全國人大代表10年間,領銜提交議案196件,被採納180件,其中“三農”議案68件,推動了《農産品品質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立法。

  “蚊帳”水稻長勢喜人

  稻田裏,黝黑、瘦弱,頭戴草帽、拄著雙拐的姜德明説:“民生幸福,‘吃’是第一位大事,一日三餐離不開稻米,除了蔬菜,我還想為主糧安全探索實踐。”近年來,姜德明在調研中發現,用防蟲網、有機肥種植綠色稻米,既可提高單位面積經濟效益,又可滿足百姓生活需求。在經營了17年“蚊帳”菜園之後,今年他又把精力放在種“蚊帳”水稻上。

  去年秋天,姜德明在盤灣鎮塘南村流轉近200畝土地。他首先查看了土壤、水源及基礎條件。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田地不是用來種麥子,而是全部用來長草——一種叫做苕子的綠肥,三四十年前的農村曾普遍推行。今年4月下旬,正值苕子盛花期,他請來技工將所有半人高的苕子粉碎、翻埋,然後分塊築埂,再施上餅肥、人畜糞等農家肥,放水漚肥。

  5月下旬,開始搭“蚊帳”插秧。200畝水稻田,100畝用來種綠色“蚊帳”水稻,100畝不搭蚊帳作為無公害進行對比種植。5畝一塊用20張巨大的“蚊帳”蓋起來。每張“蚊帳”長寬60米,面積3600平方米。姜德明跑了十來個生産廠,終於在今年年初找到了一家能夠縫製這麼大面積防蟲網的專業生産廠家,定制了用尼龍線織成的比窗紗還要密的18目防蟲網。防蟲網稠密而牢固,即使細如針尖的稻飛虱也飛不進來。記者看到防蟲網外面有不少小蟲在飛舞,望著近在咫尺的秧苗,它們即使“垂涎三尺”也無法進入。田裏每隔幾米,就有一根高大的粗竹竿撐起。千余根竹竿的頂端,都被他們夫婦倆提前夜以繼日打磨光滑,怕的是把“蚊帳”戳破。在每一個巨型“蚊帳”的四週,都用幾十根結實的鋼絲牽引,末端用磚塊纏繞後深埋土中加固。

  “你看,現在水稻長勢多喜人。”姜德明小心地揭開“蚊帳”的一扇門,只見水稻秧苗條葉舒展,碧綠壯碩,比常規稻田的水稻秧苗果然更勝一籌。他欣喜地説:“有了這個防蟲網,水稻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遷飛性害蟲都被阻隔在蚊帳外面,進不到蚊帳裏面産卵了,至今沒有打過一次防蟲農藥。”

  對此,中國農藥發展與應用協會副會長陳萬權這樣評價:“稻飛虱危害水稻秧苗的同時還會傳播水稻條紋葉枯病,如果把蟲防住了,同時就達到了‘防蟲治病’的效果。”

  舉步維艱亟待支援

  為了方便種“蚊帳”水稻,姜德明和妻子嵇惠芳在附近租了民房,兩個多月來,只回過一次縣城的家。屋子裏陳設極其簡單,只有兩張床、一個衣櫃、一張舊書桌、一張飯桌和幾把長條木椅。

  7月下旬,天氣悶熱,清晨5點多,姜德明和妻子就到田裏開始勞作。除草、緊線,每天都要忙到天黑。這些天還算輕鬆的,最忙的是5月底,正值插秧時節,中午氣溫高達35攝氏度,為了及時上到水,每天中午1點多鐘,姜德明還在一個個進水口,趴在送水渠邊上水,雙眼被汗水漬腫得像紅葡萄,睜都睜不開。“蚊帳”最怕颱風,7月底,“威馬遜”和“麥德姆”颱風登陸之時,姜德明擔心得要命:“一旦‘蚊帳’倒了,扶都扶不起來。”那段時間,他經常夜裏打著手電和妻子加固“蚊帳”,為此摔了好多跟頭。從插秧前翻埋綠肥到現在3個多月,姜德明夫婦忙得都瘦了10多斤。

  別人家的田裏一年種植兩季莊稼,而姜德明的這200畝地一年只種一季水稻。“去年秋天,如果這些田不長苕子全種麥子的話,我至少有10多萬元的收成,現在反而多投入3萬元的工本。”姜德明説,“租住的房子一年2500元,流轉的200畝土地每年每畝要1000元錢,加上工本,‘蚊帳’水稻一畝地投入就要五六千元。最貴的是人工費用,一個工日要130~140元。”説到前景,姜德明不無憂慮地説:“還有不到3個月新米就要上市,成本價就得10多塊錢1斤,如果今年銷售渠道不暢,對我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今年第一次大規模種植“蚊帳”水稻,投入很大,縣水利部門支援了姜德明幾十萬元修建電灌站、送水渠等基礎設施。除此之外,包括向親朋好友借的30萬元,他總共已投入50多萬元,現在舉步維艱,急需有人支援與合作。

  畢竟60多歲上了年紀,加上身體不好,姜德明含淚告訴記者,他那鍾愛的綠色稻米事業,現已很難支撐,很想得到社會的支援,讓他苦苦堅守了18年的“綠色夢想”得以繼續前行。

  躬耕隴畝只為“綠色夢”

  下午3點鐘,驕陽熱力不減,射陽縣作物栽培技術指導站站長茆春太和植保站副站長孫朝暉來姜德明的田裏看水稻苗情。茆春太拔起一株秧苗,撥開包裹的葉片,“已經拔節了,要及時追施穗肥。”抹了把汗,茆春太感慨地説:“我和老薑共事30多年了,他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綠色安全農産品。一般人不理解他搭‘蚊帳’種水稻的做法,一畝田産1300多斤稻穀,才能賣上1900塊錢,每畝投入就要5000元左右,這風險太大。他不光嘴上提倡食品安全,還身體力行種綠色蔬菜、綠色稻米,都是自掏腰包,對一個家庭來講,這投入不是個小數字,而他自己很節儉,這不是平常人能做到的。”

  回想自己走過的人生之路,姜德明感慨萬千,酸甜苦辣個中滋味,也許只有他自己清楚。如今,經歷過風風雨雨,他依舊選擇執著向前。

  1997年初夏,姜德明的第一塊試驗田——“德明綠色有機蔬菜園”問世。每天清晨,夫妻倆最早到園區,夜晚,最晚離開園區。親手培育綠色放心蔬菜然後親自上街賣菜,姜德明整整堅持了17年。今年,他把精力放在了種“蚊帳”水稻上,菜園交給了弟弟管理。

  “安全食品是生産出來的,只有從源頭治理,才能保障清潔生産。如果每一個生産者都能憑良心做事,我們大家就不愁吃不到安全、放心食品。”姜德明説。對於生命,姜德明有自己的感悟,“我已經兩次走過鬼門關了,只想在有生之年通過我的實際行動,來引導更多的農民參與種植綠色蔬菜、綠色稻米,熱盼有識之士參與合作,一起前行;力求喚醒更多的消費者都來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綠色環保理念,使更多的人吃上真正意義上的綠色放心農産品,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心願,也是唯一心願。”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