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1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黃金水渠”帶來“幸福水源”

  • 發佈時間:2014-08-16 02:30: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楊丹丹 通訊員 張靜

  走在村村通水泥路上,兩邊一片片規整的稻田,四週筆直的水渠清晰可見。“上游一放水,流經每塊田的涵洞,隨時拿個袋子一塞,灌溉的水量就可以自己調節了!”村委會主任朱自保邊説邊輕鬆拿起一個泥土包示範著,操作簡單安全。這是記者在安徽省肥西縣花崗鎮馬塘村看到的場景。

  在2013年農田水利建設之前,馬塘村灌溉的水渠由於年久失修,渠道塌方、滲漏、淤積現象均較為嚴重,水流不暢,水量有限,所以導致“水沒到家,時間過了一半”的現象時常發生。“以前,通知水渠要放水了,村民組之間是根據田畝數來算灌溉的時間,而上游通知放水的時間算起要經過12個小時才能流到我們村,每個組灌溉大約1~2個小時,通常在時間節點,因為過了幾分鐘還沒放,便開始找我麻煩了,為推遲一分鐘放水而發生爭執是常事!”民兵營長解正玉介紹説,那時候看守渠道,一天十趟不算多,放水無序,無閘控制。而如今,上能進水、下能排水,水泥砌成的水渠間設有“節制閘”,對於灌溉水量的控制完全在掌握之中。

  小郢村民組的程寶智是當地一位承包600畝田的種糧大戶。他告訴記者,最大的變化就是好管理、省人力。以前用水難,情急之下,買水泵抽水,但是層層“翻水”更難。現在水來了説放就放,流量增大、灌溉週期縮短,群眾的生産、生活條件得到巨大改善。

  “渠成行,路成網”。自從2013年這裡被列入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建設示範重點縣建設項目區後,以“旱能灌、澇能排,路成網、溝相通”的標準進行設計,灌溉水源主要來自淠河灌區潛南幹渠孫集支渠,並通過項目區內塘壩進行調節。今年項目區雖降水量少、蒸發量大,但通過項目建成後,利用新建渠道的輸水能力有效地治理了渠道的滲漏、淤塞等現象,農田灌溉保證率達到85%,使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得到了保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