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智慧科技串起都市農業

  • 發佈時間:2014-08-16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李建榮 本報通訊員 蔡萬濤

  他們的舞臺很小,除了實驗室,就是示範基地、試驗田、綜合實驗站。

  他們的舞臺很大,現代都市農業的蓬勃發展他們功不可沒。

  一次次關鍵技術的突破,不僅給都市帶來了優質安全的農産品,不斷改善的生態環境,更給廣大從事農業生産的勞動者帶來了滿滿的收益。

  研發新設施、培育新品種、鑽研新技術……奔走在農田與餐桌的他們以自己的創新實踐為人們構架起一座通向美好生活的橋梁。

  農業部都市農業(北方)重點實驗室團隊:讓都市的“菜籃子”美味安全

  在房山泰華蘆村示範基地的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溫室前,工作人員總會忙不迭地向來往的參觀者介紹它們的與眾不同。

  “節地、節能、生態是這種溫室的最大特點。向陽面種蔬菜,背陰面種食用菌,不僅邊際土地不再浪費,還能實現生態互補;溫室內墻厚度由常規溫室的72釐米降到了37釐米,但棚內溫度仍保持原有水準……”實驗室副主任劉明池向記者介紹了新型雙向日光溫室的諸多好處。

  “住”的是基質,“喝”的是營養液。北京昌平崔村天潤園草莓採摘園,無土栽培新技術讓本應長在地裏的草莓“豎”了起來。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草莓生産及加工出口國,僅昌平區的草莓年産量就有1200萬公斤,但連續栽種、過度噴藥嚴重制約了草莓産業的發展,而新的無土栽培技術突破産業發展瓶頸,成為草莓産業新的發展方向。”在草莓育種專家張運濤看來,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創新技術的支撐。

  “這裡的番茄、西瓜賣的雖然比市場裏的貴,可這味兒是真不賴……”在通州臺湖京福藝農設施農業基地,前來採摘的市民絡繹不絕,許多蔬菜水果還沒出基地大門,就被搶購一空。

  原來,這裡採用了實驗室最新研發的能兼顧産量與品質的果菜類虧缺灌溉高品質模式和膜下暗灌等蔬菜綜合農藝節水技術,以番茄為例,不僅其可溶性糖的含量從5%提高到了8%,還減少了28%的葉片水分蒸騰。

  ……

  “類似的新設施、新技術還有很多,而與以往不同,我們的研究方向已不僅局限于解決保障供給問題,優質高效安全鮮活農産品生産技術和模式成為研發的主要方向。” 實驗室副主任王之嶺説。

  對通州、門頭溝、海淀等區縣的農民來説,試種我國第一個通過生物技術輔助育種培育出的自交可育櫻桃新品種“香泉1號”是他們最開心的事,櫻桃育種專家張開春告訴記者,種植該品種不僅能實現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管理,甚至可以滿足櫻桃庭院種植的需要。

  市民對食品安全和風味的要求越來越高,一些農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難點和共性關鍵技術迫切需要突破……在實驗室主任李雲伏看來,圍繞現代都市農業生産、生活、生態、示範四個功能,通過開展都市鮮活農産品安全優質高效生産、觀光休閒農業、生態涵養和迴圈農業、都市鮮活農産品加工與冷鏈物流、都市農業發展戰略五個方向的科技創新,建立新理論、新模式、新技術和新方法,為都市農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趙同科:情係沃土的“綠色使者”

  土肥技術,這個在外行眼裏平常的連技術員都能幹的活,趙同科研究了31年。

  在他眼裏,對土壤肥料的研究是個永恒的課題,“沒有止境,把土壤的問題搞清楚永遠不可能。特別是在當前農業投入品大量不合理施用的情況下,對土壤肥料的研究更具有現實意義。”

  年輕時,趙同科會一天天的扎進玉米、小麥地裏,看看這塊土壤屬於哪一級,那塊土壤是不是有點“肥胖”,給土壤“問診”是他的主要工作,“經常是一腦袋玉米花” 。

  如今,雖已年過半百,但趙同科説,他仍然會不時的進到田地裏,總感覺許多東西還沒有研究透。身兼北京農科院植物營養與資源研究所書記、副所長的他其實有很多事要幹,但他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上。

  “咱們國家的農民,恐怕十個裏面有九個半不知道自己施到田地的肥料有一半以上流失掉了。作為科研人員,想出最好的辦法來幫助農民實現高産、高效、優質、環境友好,讓農民增收,是方向,更是責任。”

  很多人不理解,總問趙同科,為什麼研究了二三十年似乎看不到明顯的成績,“想了很多辦法,包括改善土壤的物理、化學、生物學性狀等等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儘管從數量上只是提高十來個百分點,但這其實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進步。”

  “每天我的腦子都在不停地轉,有時在回家的路上都在給團隊的人打電話。”趙同科開玩笑説,有時團隊的人都被他“壓迫”得有了意見。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翻開這些年趙同科主持的課題,有一種厚實的感覺。

  作為北京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團隊”首席科學家,他先後主持國家、省(部、市)科技項目和自然科學基金60多個,近5年主持的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部、北京市課題就有十幾個。

  圍繞土壤肥料這條主線,趙同科的研究領域擴展到了農業面源污染,地下水品質監測,廢棄物的科學利用等多個方向。農業部生態環境保護項目“泛環渤海地區地下水硝酸鹽時空變異研究及脆弱性評價”是他的代表性研究之一。

  “這個項目我們研究了11年,取得了國內公認的成績,而且在國內如此長時間、大範圍的監測尚屬首次,但是不足和弱點還有很多,比如項目研究內容局限,其他污染沒有涉及等等。”趙同科總是講問題多過成績。

  也許,這種永不滿足的態度正是促使他不斷前行的動力。

  李興紅:葡萄病害的“保健醫生”

  採訪李興紅不到10分鐘,她就接聽了好幾個電話,有諮詢病害的,還有交流業務的……

  作為北京農科院植保所病害研究室主任的她何以如此“接地氣”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我每年往外跑的時間佔到了五分之一,葡萄病害防治是一門實踐性科學,只有到田間才能掌握第一手的資料。”李興紅説。

  2008年成為農業部葡萄産業技術體系病害方面的“崗位科學家”後,李興紅更忙碌了。調研分析了寧夏葡萄生長勢衰弱問題,為當地政府提供了決策技術支援;廣西羅城毛葡萄近年來由於春季爛穗,幾乎無收成,她帶領團隊通過現場調查,明確了病因,並提出防治方案,對當地毛葡萄産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長期的實踐讓李興紅的診斷經驗變得非常豐富,這也是她能在國內率先發現並命名了嚴重危害我國葡萄安全生産的葡萄潰瘍病的直接原因,這種病曾一度使江蘇、浙江、廣西等地的葡萄減産30%—50%。

  國際葡萄枝幹病害專業委員會主席Laura教授如此評價李興紅及其團隊,“他們的研究帶動中國葡萄枝幹病害的研究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李興紅從來不拒絕任何一次求助,儘管有時問題並不嚴重或專業。她清楚地記得一次山西大同一個村長帶著4個村民為了村裏的葡萄,坐著飛機來單位給她送樣品。

  “問題解決了,農民高興了,我也高興了。”為農民解決問題是李興紅最開心的事。她常年義務指導房山、順義等基地的蔬菜病害綠色防控,僅開展葡萄、蔬菜病害的診斷、綜合防控方面培訓就達千人次……

  “很多人認為搞技術推廣的做不好基礎研究,我們恰恰把技術研究和應用研究銜接的比較好,既開展了分子基理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又用這些研究解決了很多生産中遇到的問題。”李興紅説。

  在房山波龍堡推廣的1000畝有機葡萄園植保技術應用示範工程,有效地控制了炭疽病、霜霉病等病蟲害的危害,産量提高40%—50%;在上海、廣西等地推廣應用的葡萄潰瘍病綜合防控技術,使這一災害性病害得到有效遏制……

  不為人知的是李興紅還在《Fungal Diversity》等國內外核心期刊發表了近60余篇論文,其中SCI 4篇。

  “這些都不重要,我更喜歡體系內對我的稱呼——‘保健醫生’。”可能這就是李興紅簡單快樂的科研之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