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中國商業氣象一個價值百億元的空白市場

  • 發佈時間:2014-08-15 09:35:59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浪

  企業在氣象資訊上投資1元,可得到98元的回報,但中國的商業氣象還是一片空白。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氣溫相差兩三度,超市商品銷量就會相差一兩倍。

  按照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企業氣象投入與産出比為1:98,即在氣象資訊上每投資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中國氣象投入産出比雖然達不到這麼高,但也有1:40,而且是百億級市場。可問題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境內還沒有一家商業氣象公司。

  天氣總是牽動著經濟

  “雨神”的腳步總是牽動著經濟。從外賣店到航空公司,誰都沒法逃脫它的“魔掌”。弗裏德黑姆·施瓦茨在《氣候經濟學》中指出,天氣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中,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除了“靠天吃飯”的農業外,航空、航海、商業零售、快遞物流業、建築業等,都對天氣頗為敏感。

  氣象的影響和相應的服務需求,從古至今都真實存在。據統計,中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佔GDP的3% ~ 6%。全球每年氣象災害佔自然災害的70%,平均損失超過300億美元。

  全球化運營帶來更複雜的氣象需求。今年春夏巴西大旱,高溫不退,對於全球最大的咖啡連鎖店星巴克來説,這意味著巴西這個主要的咖啡豆産區産量驟降,國際咖啡豆價格上漲。6月,星巴克宣佈上調旗下幾款咖啡的價格。跨國食品公司的採購部門需要掌握全球整體氣象情況,努力將風險降至最低。

  借助大數據,人們能夠更清楚地掌握天氣對於零售業的影響。相關統計表明,流通類銷售額的65%取決於天氣,因為天氣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氣溫相差攝氏度或降水量增減1毫米,反映到商場和客流及銷量都有明顯變化。這也就是經濟學界所謂的“一度效應”。

  在德國,氣溫超過22攝氏度,啤酒開始勁銷,氣溫再每上升1攝氏度,大瓶裝的啤酒每天會多銷 230萬瓶,德國氣象公司由此開發了相關的“啤酒指數”。此外,還有乘車指數、冰激淩指數、泳裝指數、食品霉變指數等,商家可據此提前制訂生産行銷計劃。精明的商家根據天氣預報的情況,就能提前確定庫存和商品品種,以利用氣溫、降雨等變化增加銷售量。

  日本大型超市連鎖店伊藤洋華堂,20多年來持續與IT公司合作,開發以POS(端點銷售系統)為前端的電腦網路資訊系統。它讓伊藤洋華堂的員工,得以統計商品銷售和季節、天氣、時間、節日等因素之間的關係,預測在一天的不同時段、不同天氣下,哪種商品賣得最好。“超商零售業是看天吃飯的行業,氣溫相差兩三攝氏度,某些商品的銷量就會相差一兩倍。”台灣天氣風險管理公司董事長彭啟明説,台灣的超市也紛紛模倣日本做法,總部會提早告知各門市明後天的天氣變化,門市可以因應當地氣候變化,準確訂貨、減少庫存、提高銷售,營運效率會更好。

  預知天氣能幫你賺大錢

  實際上,氣象服務是一個大産業。“美國天氣市場估值100億元。”彭啟明説。

  彭啟明畢業于中國台灣的“國立中央大學”大氣物理研究所,2004年,他正式辭掉“國立中央大學”氣象係教職,成立天氣風險管理公司。這個小公司成長迅速,年營業額已從2004年成立之初不到500萬台幣上升到現今預估的一億台幣。

  目前彭啟明的公司提供三大服務項目,第一種是企業服務,主要提供預測諮詢、天氣風險系數分析系統以及商品銷售預測分析;第二種是媒體服務,以提供天氣資訊為主;第三種産品以天氣風險管理為主,包括風險評估、精算天氣保險、天氣衍生性商品等。

  具體來説,他所接的案子以戶外活動為多。如公關公司舉辦戶外活動,對天氣資訊的需求較高,“拍攝時要求天空萬里無雲,那麼具體在什麼地方能實現這一 需求?又能維持多久?這些資訊就需要我們來提供。”彭啟明説。他的客戶甚至還包括郭臺銘,郭臺銘旗下一家公司要舉辦員工家庭日,卻擔心壞天氣攪局,遂由彭啟明替他提供天氣預報服務。

  彭啟明説,在美國像這樣的天氣經濟諮詢公司就有500家,日本有80家。這些預測的依據,無一例外是統計學。美國和日本是全世界商業氣象服務發展最好的國家,醞釀出多個世界頂尖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市場調查機構IBIS World的數據顯示,現在美國氣象資訊市場主要由美國天氣頻道和Accu Weather主導,前者佔有的市場份額為51%,後者佔14%。

  美國天氣頻道公司的主要産品是天氣預報、交通氣象等資訊。這家公司擁有6000多家有線電視系統,用專門的氣象頻道為全美6800萬有線用戶提供天氣預報服務,産品包羅萬象,有當天的天氣狀況、天氣預報,以及氣象衛星圖像、惡劣天氣報告,甚至還有滑雪氣象資訊、花粉預報、紫外線指數預報等。該公司的國際業務已經擴展到法國、英國等12個歐州國家和墨西哥、巴西等21個拉美國家。

  擁有77項專利的美國天氣頻道宣稱:“比天氣更加強大的是我們幫助你從天氣當中營利的能力。”

  不過,如果你想了解暴雨期間具體做什麼生意賺錢,那麼你需要Accu Weather,其提供的天氣行銷服務可以為企業選擇打折、增加庫存時機,提供一系列的數據支援,也可為社交媒體提供可借鑒的天氣資訊。Accu Weather表示,自己可以幫助客戶找到當地某種産品的銷量與200種天氣變數之間的關係。例如,在颶風天氣下,最暢銷的食品是藍莓烤麵包。這種分析需要多個IT部門的協助。在氣象領域,研究與開發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公司,關注于更加細分的領域。像提供帶有分析工具和服務的氣象資訊,對來自ERP、製造業和其他IT系統的數據進行整合。這些公司中大多數使用以保護公民生命和財産安全、提高國民經濟為使命的美國國家氣象局提供的免費數據,然後再用自己的系統通過數據分析以及新的演算法創造新産品。1:98的大生意

  “境內沒有這樣的私營商業氣象公司,一家也沒有。”吳向陽説,中國的氣象服務一直由政府機構壟斷。彭啟明預測,如果中國能夠放開行政壟斷,將帶來一個百億市值的市場。

  中國市場同樣存在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國際有實力的氣象公司,已經對中國氣象服務市場這塊“大蛋糕”垂涎三尺。目前已有數家跨國氣象公司開始在中國尋找機會,日本WNT公司、美國氣象導航公司都已在上海設立辦事處。WNI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海洋氣象導航有限公司是最早進入中國氣象服務市場的海外氣象公司,佔領了我國70%的氣象導航業務。

  南京資訊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院長閩錦忠表示,這些跨國氣象公司在中國盈利狀況良好。“據初步統計,近些年我國每年在氣象服務這塊的市場份額,大概是人民幣20多億元。我們國家自己做的這些服務只佔10%不到。”

  中國的所有氣象服務都由氣象部門包辦,長期以來,中國氣象部門一直免費提供氣象資訊服務。直到1985年3月,國家氣象局才提出,“氣象部門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有償專業服務,並圍繞氣象事業發展開展綜合經營。”

  儘管如此,具有極強壟斷色彩的中國商業性氣象服務發展了30年,至今仍處於幼稚的起步階段,沒有形成規模,更沒有形成産業。這也讓氣象局成為半行政機構半企業的特殊組織。吳向陽介紹説,氣象局有多個科室分別針對不同行業,如交通旅遊就是面向旅遊景點、交通委、旅遊局。據他透露,現在這一塊的收入至少是千萬級別。

  國家氣象局一位不願具名的研究員認可這一説法,但是具體涉及的項目和金額他不願作答。

  這種情形也許即將會有所改變。彭啟明發現,大陸還沒有氣象市場的最主要原因是,《氣象法》規定只能由政府發佈氣象諮詢,國家氣象服務機構高度壟斷,不允許私營氣象公司參與競爭,氣象資料不夠公開。

  市場空白會拖累GDP增長

  在中國公眾中知名度最高的天氣産品是墨跡天氣,一款天氣類App應用。“我相信天氣類App會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是因為用手機App察看天氣的用戶體驗實在是比傳統體驗好太多了。”墨跡天氣的CEO金犁説。墨跡天氣數據來源於氣象局。“我們實際的受權來自於北京市氣象局,現在正在與國家氣象局談,相信很快就會簽署協議了。”金犁表示,他不願意透露協議涉及的具體金額。

  墨跡天氣市場經理錢崇君介紹説,墨跡天氣的營利方式是一方面與伊利、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品牌進行植入式廣告合作;另一方面在天氣首頁右上方有淘寶按鈕,用戶點擊産生購買行為會有一定的分成。按一下墨跡天氣淘寶按鈕,會看見“防霾口罩”列在最上方的banner上。據墨跡天氣透露,淘寶按鈕帶來的月收益約為人民幣300萬元~400萬元。

  “美國有學者以2008年11種大型産業為標的,估算出約有4850億美元的企業營收和天氣變動高度相關,在GDP佔比高達3.4%。”彭啟明説,天氣市場空白會拖累GDP的增長。

  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企業的氣象服務需求更顯迫切。據國際碳排放資訊披露項目,乾旱、颶風、海平面上升,對全球大型企業將形成更明顯的威脅,而且風險正加速上升。據該倫敦非營利組織于2014年5月發佈的報告,受調查的標普500指數成分股公司表示45%的氣候變化風險,對它們而言已成為現實,或5年內將成為現實。這個比例高於2011年時的26%。

  吳向陽認為,氣候變化已經不可逆轉,企業唯有去適應。氣候變遷對企業經營正在産生可衡量的實質影響,許多企業預期氣候變化將提高它們的成本或阻礙它們的銷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