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災後重建考驗政府執政能力

  • 發佈時間:2014-08-14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災難考驗著一個國家社會治理能力和水準。雲南魯甸地震發生後,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動員各界力量投入抗震救災,快速高效的救援贏得各方廣泛讚譽。隨之而來的災後評估和重建工作即將提上日程。

  在魯甸地震之前,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樹地震、四川蘆山地震,以及2011年日本特大地震、2009年義大利中部拉奎拉地震、2005年的美國“卡特裏娜”颶風和2012年“桑迪”颶風……這些自然災害一次次考驗著中國和世界。

  日本“3·11”地震:過半災民仍在避難

  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地震,造成1.8萬多人死亡或失蹤。3年多時間過去了,當初約47萬災民中,仍有約25.8萬人處於避難狀態,至今仍居住在臨時住宅中。

  日本廣播協會近期對災區民眾進行的調查顯示,44%的受訪者認為完全沒有感受到災區重建的進展,7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無論從住房條件還是經濟狀況,現在過的仍然是“災民”的生活。

  日本公眾的不滿主要源於政府投資公營住宅建設緩慢。據日本政府復興廳統計,除福島縣外,需要新建的約2.2萬套住宅中,目前完工的僅有10%左右。

  被安置在宮城縣仙臺市一處臨時住宅裏的災民佐藤説,他家所處的受災地帶被劃定為“危險區域”,無法進行重建,而其他適合住宅建設的土地價格則在不斷抬高,這樣下去,自己只能在臨時住宅一直蝸居下去。

  在災區生産方面,受災地區主要産業水産和食品加工業,只有14%恢復到災前水準。宮城縣一位受訪者説:“地震剛剛發生後,我們對於重建家園還有很強的意志和希望,可是這些都在過去的3年裏被消磨掉了。”

  美國“桑迪”颶風:主要問題災民解決

  2012年10月29日,“桑迪”颶風肆虐美國東部地區,造成146人死亡,數十萬幢住宅被毀,經濟損失高達320億美元。

  颶風過後,重建過程漫長而遲緩。災後半年,一些遭颶風襲擊的美國沿海地區地鐵站、車站、公路關閉,被摧毀的房屋隨處可見。災後一週年,長島等重災區公路仍舊關閉,一些紐約災民仍舊無家可歸。

  家住長島海灘附近的40多歲男子莫裏奧居住的房屋在颶風中被毀,至今仍和女兒居住在聯邦政府安排的旅館裏。莫裏奧説:“現在他們説聯邦政府停止付款了,要我們搬走。我不知道該去哪。”

  災後重建進展緩慢,首要原因是美國政出多門,聯邦、州、市政府救災撥款和重大救災措施都要經過同級議會討論,撥款過程複雜而漫長。而對於災民期待的“新房”,政府除了在受災之初為災民提供緊急救援和臨時住宿,以及一些補助或稅務優惠外,主要問題還是需要災民自己解決。

  義大利拉奎拉地震:重建資金難以保障

  2009年4月6日,義大利中部城市拉奎拉發生5.8級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地震已經過去5年,政府承諾建造的房屋仍只是臨時建築。而在破壞嚴重的老城區,幾乎看不到修繕跡象。據報道,在當地約3萬城市居民中,僅有少部分回到城區居住,近2.4萬人不得不搬遷至首都羅馬或居住在附近城市的臨時安置中心內。

  拉奎拉市政府新聞官法布裏奇奧·卡波拉雷告訴媒體,重建工作進展緩慢一是因為市內建築多為古跡,依照義大利法律,只能修復,無法拆除重建;二是因為義大利經濟不景氣,國家財政撥款逐年減少,資金難以保障。

  專家表示,地震發生後,建築的修復工作一般由國家出資,但國家救災政策取決於當時國內經濟狀況。拉奎拉地震恰逢義大利陷入經濟危機時期,加之拉奎拉本身沒有大型工業等産業支撐,災後重建工作便難上加難。

  美國“卡特裏娜”颶風:行政審批效率低下

  2005年8月29日,“卡特裏娜”颶風席捲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造成全美1800多人死亡,財産損失超過800億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儘管時任美國總統布希當年9月便宣佈了聯邦政府的災區重建計劃,但受災最為嚴重的新奧爾良市整體重建規劃方案直到2007年4月才批准通過。報道稱,美國各級政府批准財政補償的效率極低,有些公共設施重建費用經過數年審定才得以批准。

  美國聯邦緊急措施署表示,在“卡特裏娜”颶風襲擊美國3年後,仍有4萬個家庭住在美國海灣沿岸的簡易活動房和拖車房內。災後5年,受災最重的新奧爾良市重建任務才完成80%。此外,重建過程中不斷有災民騙領救災款、指定用於修繕房屋的專款被災民挪用等消息曝出,顯現出美國救災部門管理不善的一面。

  中國蘆山地震:災後重建民生為先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發生7.0級強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地震發生後,救災工作反應迅速、協同有序、救援有力。在國際社會眼中,“中國速度”引領下的“中國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和彰顯,救災援建更加科學有效、有序有力。

  災後重建,民生為重。居民住房、學校、醫院,始終是建設優先對象。至今年7月20日蘆山地震災後重建啟動一週年之時,災區需重建的9.5萬戶農房已全部開工,已建成農房佔重建計劃的七成多;城鎮住房重建也已全部開工。

  災後重建,産業振興是“引擎”,中國政府為此設立了50億元的專項資金。大熊貓文化、茶文化、山地生態旅遊、現代農業科技園,當地主動淘汰落後産能,重點打造獨特資源,發展因地制宜的産業項目。截至重建啟動一週年,當地386個産業重建項目累計開工385個。

  ■記者點評

  災後重建是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美國、日本、義大利等國雖然擁有一套相對完善的災後救援體系,但在重建過程中卻面臨資金缺乏保障、重建滯後等問題。災後重建涉及人員安置、基礎設施重建及生産生活秩序的恢復。在這方面,中國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機制和體制。俄羅斯媒體人巴卡裏娜·加林娜評價説,“災後重建需要強有力的政策保障,中國政府做到了,中國的成功凸顯它在災後重建中的體制優越性”。在災後救援重建過程中,“中國人表現出更堅毅的頑強意志、高效的政府執政能力,以及越來越強大的凝聚力”。

  (執筆記者:陳怡、班威;參與記者:馮武勇、李大玖、葛晨、穆東、董小紅、葉建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