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社工需求大與留人難矛盾突出

  • 發佈時間:2014-08-14 01:00:21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汪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國家加大對社會服務購買力度的同時,社會對社會工作者(以下稱為“社工”)的專業服務需求隨之增加。然而,記者在廣西調研發現,社工工資待遇不高、身份不被認同,陷入“成長的煩惱”,社工需求大與留人難的矛盾突出。業內人士呼籲,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社工發展的框架政策,同時應該加大相關政策如財政投入等的落實力度,保證社工承接政府購買服務順暢進行。

  社工群體付出和收入比例不協調

  在廣西梧州福利院,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廖邱東從事著照顧老人的工作。“有的老人比較悲觀,認為在福利院就是被拋棄,通過我們的開導,他們改變了這樣的想法,覺得有人關注他們。”説起自己的工作,廖邱東充滿成就感。她説,社工除了要有愛心,還要有專業的知識、價值觀和倫理道德。

  然而,當年與廖邱東同期同專業畢業的27名同學,最後從事社工工作的不到10人。廖邱東説,無論是社會,還是社工專業人士,大部分人覺得社工和義工一樣,他們的工作不被大多數人了解。研究生專業是社會工作、目前在高校擔任輔導員的董靜怡説,當時班上17位同學畢業後從事 社 工 的 寥 寥 無 幾 , 原 因 是 “ 沒錢”。

  這是社工群體身份認同、工作價值不被體現的縮影。工作于廣西社會福利院的社工吳丹説,社工群體的工資普遍在2000元左右,這項工作對專業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要求較高,付出和收入比例不協調。吳丹説,之前她碰到過一位患有抑鬱症的老人,在疏導的過程中,自己必須要將自我放置在老人所處的“抑鬱環境”中,以此來緩解老人的病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患者感受到她們的關懷和理解,社工的工作集體力與腦力、事務性和專業性于一體,非常繁雜,但是薪水待遇目前還停留在一般水準,並且很多人不理解。

  “大家都不知道我們到底是幹什麼的。”陳美全在廣西社工協會應聘了百色市軍休所一線社工崗位,她説,選擇社工崗位大多出於個人的興趣。一些年輕社工表示,社工在國外一些地方被稱為“社會的醫生”,工資待遇也與公務員不相上下,但目前國內各界對社工群體的了解仍然嚴重不足,不少人認為社工無所不能,只要有困難,“萬能”的社工就可以解決。社工群體離職率、流動性高,把社工當做跳板,社工專業畢業生等大多不進入社工行業等現象凸顯。

  吳丹説,一些人認為社工僅僅是在組織活動,其實不然,比如做操:社工帶領工作對象做的操跟一般的體操不一樣,要關注老人的狀態,與社工互動,與小組老人的互動,所以並不是簡單的活動。

  需求大與留人難形成矛盾

  一邊是社工群體陷入“成長的煩惱”,另一邊則是社會發展對社工提供專業性公共服務的需求,目前廣西正在多個領域實施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根據民政部統計數據,2013年社會工作服務購買資金達到17.3億多元,比2012年增加38%。廣西作為西部少數民族省份,社會工作起步較晚,從2006年底開始,經過多年的調研,直到2011年才正式開始社工相關工作。據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社會工作處副處長孟光明介紹,目前社工的收入主要來自福利彩票公積金。

  “廣西對社工的需求很大。”孟光明説,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人覺得“社工發揮不了作用”,造成人才流失。他表示,2012年社工處發展了33名社工,最後40%的人都辭職了。一方面是需求大,另一方面人才流失,矛盾突出。根據廣西民政部門的資訊,從廣西流失出來的社工,大多選擇前往社工工作發展相對成熟的上海、廣東等地。

  不少受訪人士表示,社工從制度層面來説,框架性的制度是有,但是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缺乏針對性。孟光明舉例説,諸如社工的激勵政策、社工的評價體系目前都不夠完善,“社工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從助理社工師到中級社工師,不同層次的人才都需要,但目前社工的職業水準和福利待遇在政策上細化不足,針對性較弱。”

  南寧青少年健康服務學會屬於地方性民辦非盈利服務活動組織機構,這個學會長期聘用多名社工,參與青少年健康教育、社區教育、防艾滋病教育等工作。學會秘書長張勇説,學會運作的各種活動項目本身沒有太多收入,又沒有財政工資來保證社工的運轉,因此社工的工資並不樂觀,造成學會內社工流動性較大,之前的項目主管就跳槽到別的單位去了,社工分工越來越細,服務越來越專業,相關政策的完善也應跟上社會的發展。

  健全框架政策亟須加大落實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數量已達2000多家,比2012年增長1倍;其中廣東、浙江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數量突破400家,上海、四川等地突破100家。同時,目前我國社工專業人才總量有36萬多人,其中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準證書人員12.38萬人。一些地方設立的社工人才孵化基地,更是為社工的成長提供了“搖籃”。然而,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社工行業的運作體系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一是健全框架政策加大落實。孟光明認為,一方面,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社工發展的框架政策;另一方面,應該加大相關政策的落實力度,例如財政投入的落實。此外,社工的“社會治理”功能的重要性應該被社會認可,政府應該重視社工作為“社會醫生”的重要性。教育部門也應加大專業社工的培養力度,社會機構加大崗位設置。

  二是政府購買服務應及時。針對社工待遇問題,廣西社工協會專職秘書長蘇雪軍表示,目前一線社工工資較低,影響了工作的開展,政府不能讓社工相關機構買單,要先解決社工自身的問題,才能讓社工去開展“社會治理”,政府購買服務應及時。

  三是建立個人成長髮展機制。蘇雪軍同時認為,社工就是協調社會關係、整合社會資源、預防和解決社會矛盾的群體,在制度層面,應建立一個合理的晉陞機制,包括工資待遇如何遞增。社工領域畢竟具有特殊性,他們要接觸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者等特殊群體,對於這個領域的工作者來説,他們的收入不應過於寒酸。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