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支教:幫忙兒還是打擾?
- 發佈時間:2014-08-12 10:31:42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教育改革
文·實習生 郭智雯
“支教”,似乎是所有大學生在四年的大學生活中會經歷至少一次的實踐活動。每年暑假都有大批的學生走進鄉村或者是偏遠山區進行開展最少一週,最長一個月的支教活動。
今年22歲的小軒是湖北蒲公英支教隊的隊長。2012年到2013年的夏天,她曾連續參加了兩次暑期支教活動。第一次是在湖北大悟。“自己被孩子們救贖,他們真誠、懂得珍惜,深深打動了我。”小軒告訴筆者説,“我對於支教活動,對於孩子們也有了更多的期待,於是第二年,我把活動帶回了家鄉河北,地點是阜平縣龍泉關鎮西劉莊小學。”
支教,教什麼?
剛剛結束暑期支教的李小睿同學告訴記者,在為期一週的支教實踐中,他們分為調研隊、後勤隊和支教隊三個小分隊分別進行實踐活動。她説,支教隊並沒有真正的參與課堂講課,而是收集並整理有用的學習方法,製作成冊,分發給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除此之外,還開展了兩次班會,分享自己的大學生活和自身的學習經驗。“當我告訴他們大學裏有社團,有表演,有球賽等等一系列活動的時候,我發現所有孩子的眼神中透露出的是憧憬,是嚮往。我們在班會結束的時候帶著全班同學一起喊出‘加油’,有的同學暗自握拳,有的還在自己的筆電上寫下來,所有人都拼盡全力給自己打氣,我真的很感動。”當被問到參加此次支教活動有什麼收穫的時候,她告訴記者“更多的可能是一種‘體驗’吧。體驗了不一樣的生活,認識了一批有責任心的小夥伴。”
與這種單純的體驗不同,小軒2013年組織的支教活動持續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裏面,他們與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西劉莊小學的學生同吃同住。“我們每天早上都要自己燒水做飯,然後趕到教室帶著孩子們早自習讀書。”小軒告訴記者,在劉莊小學他們除了每天要去教室給孩子們上課之外,在課下還要去學生家中家訪,有的時候甚至要照顧學生的日常生活。
由於當地沒有音樂、體育、美術和英語等課程,所以蒲公英支教團隊在這些科目上分配了更多的人員。數學做查缺補漏和年級銜接,語文補充講解作文和閱讀。
支教意義成為爭論焦點
對於支教的意義歷來是爭論的焦點。支教活動一般開展地區為教學資源較為貧乏的鄉村或偏遠山區,在那裏大學生帶去知識以及對當地學生的關心,無疑有助於教育的進一步普及,是對孩子們的幫助;然而在短短的時間內大學生帶去了新鮮的世界,創新的教學方法,然後又將其帶走。這些無疑會對孩子們造成一定的影響,同時當地老師如何順利過渡到支教後的教學也是一個問題。無怪乎不少學校拒絕暑期支教活動。
李小睿告訴記者,今年他們支教隊就“如何讓短期支教不再成為一種打擾?”在其實踐活動所在地蘄春市開展了調研活動。他們針對支教者、當地學生、當地教師及家長四類人群設計了四份不同問卷,以求從不同角度最全面分析的資訊。
在全村開村委會的時間,村長將大夥召集到一起,給村民發放了問卷。由於部分村民文化水準有限,村長一個一個的將問題讀給大家。全村的人都認真又慎重的在問卷上勾出自己的選擇,有的村民甚至在問卷後附上自己詳細地看法以及建議。從結果來看,當地的家長較為支援支教活動,認為支教沒有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同時對自己孩子的學習存在一定的幫助。當地教師也持有相同意見,建議將支教時間延長到一個月以上。
李小睿一行人又利用臨走前最後一次班會時間向學生們發放了問卷。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支教對他們的學習略有促進作用,並且認同支教者的素質以及教學內容。但是他們認為支教活動的作用很有限,只有百分之十的學生認為其影響可以持續半年及以上,多數學生認為影響只有一個月左右。值得注意的是針對“短期支教大學生能否很快融入到您的學習生活中?”這一問題,“是”與“否”的選項各佔百分之五十。
由於支教的時間較短,不少支教隊員發現學生在支教前與支教後課堂表現上變化不大。因此近半數的參與者覺得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和效果,支教時間應該從一週延長到一個月才算合理。有意思的是在參加支教的隊員中,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抱著“豐富人生經歷,當做一次旅行”的目的而來。
曾在去年參加過一個月支教的張同學在談到對於暑期支教看法的時候告訴作者“短期支教其實作用很小,因此與其説給孩子帶去什麼,不如説在陪伴他們的時候成長的是支教者本身。就像我永遠不會忘記在江西沒洗澡的地方,大家每天一人一桶水,趁天黑了在學校操場洗露天澡這件事。對我們而言,更多的可能還是由於經濟條件差異給支教者本身帶來的衝擊吧。”
只局限在暑期的支教效果有限
“一個班30個孩子,暑假一下子來個三個學校的志願者。孩子們被逼在放假期間還要來上課。”張同學告訴作者,“這無疑是本末倒置了。”本該是對當地稀缺的教育資源進行補充,到頭來卻成了孩子們的負擔,也難怪社會上對支教存在負面的評價。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李煒老師表示,暑期支教對大學生而言是一種非常好的實踐機會。通過支教既能讓學生了解到農村具體的社會情況,同時對受支教的學生而言也是一種幫助,因此對支教者和受助學生具有雙贏的意義。
支教熱,從大方向上看是積極的,它體現了越來越多的人有意識的關心教育資源不足的孩子,願意花時間去服務。而且支教服務的體系成熟起來也必須有很大的基礎和試錯。但要看到的是一週、兩周時間的支教只能是對當地情況的考察,這也是為什麼有百分之九十四的人認為支教是“一場旅行”的原因所在。
小軒提到了支教過程中的幾個典型的問題。首先是安全,“這個需要在支教前對於當地的情況有一個比較細緻的了解,以做預防。”其次是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這一點在李小睿的調研中也有所體現。如何在不影響學生正常學習以及之後學習的基礎上,給學生帶來最大的幫助,是值得深思的問題。還有就是支教者自身的素養。“我希望隊員們把支教當作一件非常平凡的事,它像我做的每一個決定一樣,是我想做並有責任用心做好的事。我也希望支教隊員不要有高高在上的優越感,而是真正與孩子們平等的相處,有愛,沒有施捨。”小軒對記者表示。“不要站在道德制高點,覺得孩子需要就一車的拉著來。”張同學説道。
針對這幾個突出的問題,李煒老師也給出了自己的建議:第一要對支教的內容進行詳細的規劃。最好能夠制定出相關的計劃表。這樣才能在到達支教的地點之後快速的順利的開展活動。第二參加支教活動的人員要拋開居高臨下的心態。“要換位思考,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他們的想法,以平等的心態來對待支教活動。這樣才能真正的融入到支教的學生之中,使師生雙方都收穫更多。”
李老師還提到了支教活動中最受爭議也是最重要的時間問題。她建議支教活動要具有延續性。“支教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如果只局限在暑期那短短的一段時間,就如同風吹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它的影響力和後續效果相對有限。“她建議能夠建立起一對一的長期幫助機制,定期進行回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達到雙贏。”
“有時候孩子們會在課間跑過來,拉拉我的衣角,趴在我耳邊悄悄地跟我分享他們的秘密。到現在還有不少孩子給我寫信告訴我他們的學習近況。每當這個時候我就覺得自己做了一件特別正確的事。”小軒告訴作者,一年前的支教現在依舊曆歷在目,“當我們準備離開西劉莊小學的時候,我們帶著學生們站在操場上大聲的喊出“少年強則國強”,對著遠方,對著外面的世界,我相信一定會有人聽到。”
■ 點 評
讓暑期支教不只是一種形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雖然其意義微乎其微,但若是只會議論而不去行動,便是這一“微”也沒有了。就好比播下星星之火,多數火種會熄滅,但總會有一些成為燎原之勢。一味的肯定或者否定都沒有實質意義,唯有有計劃有組織的開展暑期支教活動,建立起一種長期的聯絡關係,提高參與者自身的素質,才能使暑期支教的意義大於一場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