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小農水”降伏“大旱魔”

  • 發佈時間:2014-08-12 08:31:1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于洪光 通訊員 徐春光

  “前段太旱了,‘小農水’起了大作用,一張卡、一把鐵锨就能澆地,我的玉米澆了三遍水。”8月7日,山東省諸城市百尺河鎮管家河套村的管玉坤看著自已地里長勢旺盛的玉米,顯得頗為開心。

  諸城市委常委、副市長李慶華説:“管家河套長勢旺盛的玉米,僅是山東省諸城市近幾年來堅持實施‘小農水’,疏通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的‘血管’和‘神經’,建設‘旱能澆、澇能排’高産穩産田的一個縮影。”

  “聚散合一”集中給力高標準農田

  “小農水項目”是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重點縣項目。近幾年來,諸城市緊緊抓住“小農水項目”建設契機,以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為目標,在建設規劃和資金投入上“聚散合一”,創新整合和融合機制,加快了“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進程。

  在建設規劃上,由“多頭規劃、分散治理”向“統一規劃、整合資源、集中治理”轉變,著眼全域農業和水利資源,融合“小農水”、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示範區、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等建設規劃,依託水源、水系、水網,規劃了水庫灌區、井灌區、揚水站灌區“三大板塊”,面積達148萬畝;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整治,“干支鬥農毛”統一治理,“蓄引提”有機結合,“井庫河”聯合調度,切實做到一次整體規劃,分步驟、分部門具體實施。

  李慶華説,在資金投入上,為了保障“小農水”建設資金集中投入,諸城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優勢互補、各記其功、形成合力”原則,整合“小農水”項目、水庫灌區節水改造、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等項目資金,實行區域、項目、投入、效益“四個集中”,整合多渠道資金,集中“打捆”使用,放大了資金規模效應,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緩解了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困難,僅“小農水項目”就整合資金達2.66億元。

  “無縫連結、成方連片”放大規模效應

  “小農水”修到哪,農業就增産、農民就增收到哪,這已成為諸城市黨政決策者和農民群眾的體會和共識。

  “我們將‘小農水’項目建設與農業産業發展相結合,産業規劃定到哪,‘小農水’就跟到哪,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和可靠保障。”諸城市水利局副局長汪運會説。

  近幾年,諸城市按照“耕地灌區化、灌區節水化、節水長效化”路子,積極整合農田水利建設項目,以渠道、機井、塘壩為重點,分期分批實施了末級渠係節水改造、高效節水灌溉、小型水源等工程,實行統一規劃、整體推進,實現了項目與項目“無縫連結、成方連片”,放大了規模效應。新打、維修機井363眼,新建塘壩15座,改造建設灌區末級渠係62公里,恢復提升灌溉面積10.6萬畝,新增滴灌管灌面積3.6萬畝;因為水澆條件的改善,年增産糧食能力2005萬公斤,增産經濟作物233萬公斤,節水956萬方,節地2120畝。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改善,提升了農業綜合産能,為農民致富增收帶來了“活水”。“過去一到澆地的時候,因為缺少水,沒法澆地,也就沒法施肥,心裏急啊!現在有了‘小農水’,遇到旱情心不慌了,澆地省工省力還省錢!”百尺河鎮管家河套村村民管增軍的一番話,讓記者深切領悟了“小農水”給農民帶來的實惠。

  “旱澇保收”不再是夢想

  行走在百尺河鎮“萬畝小農水項目區”,在田間隨處可見新配備的變壓器,機井旁建起了刷卡取電室,一個個出水口遍佈在各個地塊上。百尺河鎮副鎮長鞏傳寶告訴記者:“‘小農水’給農民帶來了許多看得見的實惠,全鎮電灌面積達1萬多畝,7個村、6000多名群眾受益;提升灌溉面積1萬餘畝,新增糧食産能204萬公斤。”

  近年來,諸城市圍繞建設高標準農田,在實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同時,依託大中型水庫,實施了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旱澇保收已不是什麼奇跡。

  去年8月以來,諸城發生了60年來最嚴重的秋冬春夏四季連旱,在持續蔓延的嚴重旱情面前,“小農水”成了降伏旱魔的“利器”,所有實施“小農水”的區域基本上都沒有出現旱情。

  為確保農民長期受益,諸城堅持把水、田、渠、路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堅持“因地制宜、統一規劃、擴大規模、系統治理、徹底治理”,科學確定建設內容和示範片,以灌區末級渠係節水改造和高效節水灌溉為重點,對末級鬥、農渠進行襯砌,引水灌區採用泵站提水低壓管道灌溉,井灌區採用機井提水低壓管道灌溉,實現了自流灌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