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天籟加依”:新疆民間手工樂器製作第一村

  • 發佈時間:2014-08-11 12:15:28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1日電(記者蔡國棟 張鴻墀 潘瑩) “我一直愛著你,我的古麗莎莉,而你卻無動於衷,要等到我愛你多深,你才能嫁給我……”肉孜·巴吾冬在自家葡萄樹下,一邊快速地彈奏著維吾爾族傳統樂器薩塔爾,一邊深情地放聲唱著自創的歌曲。

  伴隨著悠揚的樂曲,妻子吾熱古麗和小女兒帕提古麗也不由自主地跳起維吾爾族傳統舞蹈。葡萄架上的葡萄在陽光的映射下散發出綠寶石般的光澤,金黃色的光束零星地散射在肉孜·巴吾冬及妻子、女兒的身上。

  “十步之內,必有工匠”。在環塔裏木盆地北緣的新疆新和縣加依村,無論推開誰家門扉,都會看到小院裏擺滿了成品或半成品樂器。在這裡,像肉孜·巴吾冬一樣的樂器製作人大多不識字,甚至也不懂得樂理、不識樂譜,對樂器製作工藝的了解、掌握多為口傳心授,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一代傳一代,就這樣三百年傳承下來,加依村逐漸成為新疆遠近聞名的樂器製作中心,也享有“中國新疆民間手工樂器製作第一村”的美譽。如今,全村299戶1077人中,僅從事樂器製作的就有106戶200余人,其中1人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5人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

  都塔爾是維吾爾族農民中最常見、最普通的民間彈撥樂器。由於琴弦僅有兩根,演奏的技巧比較容易掌握,而且價格也較為便宜,所以在新疆廣大農村地區的維吾爾族家庭基本都有一兩把都塔爾。

  肉孜·巴吾冬的爺爺就是從製作都塔爾開始,逐步帶領家族走進樂器製作這一領域。如今,肉孜·巴吾冬和弟弟都在從事樂器製作,還有兩名徒弟,他本人也成為自治區級非遺傳承人。“現在看到任何樂器造型,就能模仿製造出相應的樂器。”肉孜·巴吾冬自信地説,“瞧那邊的小提琴,就是我親手製作的。”

  由於加依村水土條件比較優越,這裡的桑樹品質有別於其他地方所産,木質堅實緻密,年輪紋理美麗,非常適合製作樂器。製成的樂器聲音悠揚渾厚,傳得很遠,音色也特別悅耳動聽。

  因而在加依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維吾爾族女人多數都會成為音樂的人質,她們心甘情願地把自己遠嫁到陌生的土地,投入陌生人的懷抱,在音樂的幻想中品味人生的甘苦。

  吾熱古麗也不例外,是音樂讓她和肉孜·巴吾冬一見鍾情。起初吾熱古麗父母堅決不同意,但姑娘芳心已定,非肉孜·巴吾冬不嫁。為了與家庭抗爭到底,二人相約從家裏私奔至幾百公里外的地方,最終家人被他們的愛情所感動,同意了婚事。

  以製作樂器為生的肉孜·巴吾冬與老一代樂器製作人不同的是,他在自己製作的每把樂器上,都會鑲嵌上自己的名字和電話號碼,這既是一種商業頭腦,也是對自己手藝的充分自信。

  為更好地傳承和發揚地方民族民間文化,當地政府出資建設了加依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項目傳承中心,並於今年4月落成。如今,遊客除了可以親身體驗民族手工樂器製作的全過程,還可以欣賞到動聽的樂曲和民族歌舞,同時可以品嘗到拌面、抓飯和烤肉等傳統維吾爾族小吃。

  肉孜·巴吾冬説,今後將不斷提升樂器工藝,爭取成為一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以更好地傳承維吾爾族傳統樂器製作工藝。

  悠揚的樂曲從渭幹河畔傳來,縈繞在大地之上,山巒之間,羊達庫都克烽燧為此作證,庫木吐拉千佛洞為此旁白,那是來自遠古的回聲,是人間最美的聲音——天籟之音。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