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09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藍翔技校爆炒“神秘感”存疑 實為保生源

  • 發佈時間:2014-08-08 11: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藍翔技校,這家國內知名的民辦技工學校,似乎非常懂得如何通過媒體為自己招攬生源。正當民辦學校的招生旺季,這家高調且發展迅速的民辦學校當然也不肯坐“冷板凳”。新一輪的炒作正在開啟:軍方合作、美國駭客等等有關藍翔的關鍵詞再次被熱炒。但有關這些關鍵詞的熱炒,似乎總以招生旺季為週期不斷出現,這樣藍翔技校也蒙上炒作“冷飯”之嫌。

  炒作存疑

  位於濟南市天橋區的藍翔,同時有3萬多名學生在這裡學習60多項工種的職業技能。曾有海外媒體稱,藍翔教授的技能中包括神秘的涉軍技術,還有人説,這座曾自稱為職校“航空母艦”裏,真有人研究航空母艦。藍翔似乎非常善於利用這些傳聞。

  在散落于網路之上的,有關藍翔技校的各種宣傳中,藍翔技校喜歡把自己的名字和新東方,甚至哥倫比亞大學和清華、北大相連。宣稱自己的就業率遠超國內一線大學。雖然言辭中略顯黑色幽默,但是也正為此,而成為網民樂於傳播的話題。

  藍翔的就業真如宣傳中的一樣真實可信嗎?作為一家專門從事培訓技術工人的民營企業,似乎正順應了國內特殊的技工短缺時期的需求。據有關統計,相比大學畢業生,人才市場對技術工人的需要更加迫切。這種現實,或許確實為藍翔帶來的高就業率。

  除了就業率的熱炒之外,藍翔還喜歡給自己的合作夥伴增加“神敏感”,比如,央企是其穩定的用人方,此外,校方公開的合作夥伴還包括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和一些軍隊分支。

  這些神秘元素被那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裹挾著帶到大江南北。同時,30年劇烈的城鎮化進程中,人們視聽習慣也隨技術演變,藍翔長期保持著明星出演,加配音激昂的廣告片形態。在這所“不太改變”的培訓學校之外,榮蘭祥和家人還開辦過至少3所培訓學校,本世紀以來他們已經在試驗多元經營,還開辦了一家機械品公司、一家工程建設公司、一家地産公司、一家廣告公司和3家珠寶公司。榮的女兒和她母親還曾出現在一部赴海外參展電影投資人名單裏。

  盯著市場辦教育

  但是,藍翔並不僅僅依靠炒作生存。從教育到硬體再到就業,這家民營技校也確有所長。從1984年建校,至今已經有29年的歷史,藍翔的每一步發展,既是辦學規模和辦學層次不斷提升的體現,也是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縮影。

  1984年之前,河南虞城縣農民榮蘭祥已踏足北京和石家莊。他在北京學習了油漆技術和沙發製作技術,雖然自己“沙發做得不怎麼好”,他已經敢開辦培訓學校。

  這一年,他輾轉到山東省濟南市,準備開辦油漆技術和沙發製作技術培訓班。中央放活投資帶動了城市用工。在濟南市五十七中,藍翔的前身即天橋職業技術培訓學校成立,不到20歲的榮蘭祥租了學校的十幾間教室,專業只有3個:油漆與沙發製作技術,縫紉,以及美容美發。學生一度達到了幾百人,報名的多是農民,“剛開始是很艱難的,那時候培訓費是百十來塊錢,有時候一天就能收一兩個班的學生,一個班有五六十個人。”榮蘭祥回憶,當時搞民辦教育的人很多,學校也很多,濟南至少有上千家,有修手錶的、修收音機的,大的學校也有兩三百人。

  “盯著市場辦教育,圍繞就業抓品質,這是我們辦學發展的理念和支撐力,我們把工廠搬進學校的辦學模式就根源於這一點。”學校副校長王紀中説。

  辦學起初,步履維艱。經過不斷借鑒、探索和思考,藍翔技校認真借鑒國內外學校的管理經驗,確定了“盯著市場辦教育,圍繞就業抓品質”的辦學理念和宗旨。在藍翔技校看來,這是職業教育、就業教育應該把握的方向。

  學校通過建設多種形式的“工廠”,打造企業環境與學校教學緊密融合的辦學模式,使理論與實踐和教學緊密結合,使學生在實習中能以“工人”角色,全方位、全過程體驗“工廠”環境,並做到了專業與産業企業崗位對接、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資格標準對接、教學過程和生産過程對接、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和終生學習對接。

  學校在專業設置上,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制定了《山東藍翔專業設置標準》,這也可以説是一種人才培養和零距離就業的保障。學校教務處主任曹金棟介紹説,“這個標準是開展教學和人才培養基本工作的科學依據,是培養學生的圖紙,例如要保證在校生達到零距離就業的技能標準,按照實習工位,需要配置多少實習設備,都有具體數量”。

  目前,學校5個校區佔地千余畝,校舍面積約40萬平方米,教職工1500余人。設有汽修、烹飪、美容美發、數控、工程機械、機電一體化、焊接、電腦8大系,60余個工種,在校生2萬餘人。

  可以説,藍翔技校在學員的培養上確實煞費苦功。而各種炒作和宣傳也不過是為博眼球保證生源的手段。相比只靠宣傳而不練內功的學校,藍翔也算是“良心辦學”。但並非所有學校都能如此。

  還需苦練內外功

  “其實,每年民辦院校招生都是一場拼搶生源的大戰。”作為省城經十路一家民辦高校的某輔助招生專員向媒體證實,生源大戰每年4月就開始,一般要持續到國慶節後,招生人員在招生地一呆至少半年。

  民辦高校招生中預先將全國劃分招生大區並招募或委派招生主管,這些大區在東部地區大都為一省區域,中西部地區則視考生數量兩三省不等,大區下劃設市縣兩級招生區,三級招生區是層層分包關係,分包的就是招生人數指標。

  “招生人員有學校教師、學生也有當地人士,他們大都吃住在賓館,一呆就是幾個月。”這位招生人員表示。另外,他聲稱,每招收一名學生,招生人員就會得到相應的費用。各大民辦高校在招生旺季甚至不惜派出在校學生進行招生。

  除駐點招生之外,通過媒體的宣傳,更加是每年保證學校生源的重要一環。對於學校的各種擴大宣傳、或炒作就在所難免。

  對於民辦高校誇大宣傳等招生亂象,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這是“打了政策的擦邊球”。“給學生一個期望,許諾學生畢業能拿到畢業證,這在現實中確實有實現的可能,但不得不説這種可能依然是有實現比例的。”儲朝暉表示,民辦高校頻打擦邊球根源在於招生計劃體製造成的長期性歧視。“長久以來這種體制帶來了私立學校與公立高校之間招生計劃上的剪刀差,歧視現象一直存在。”儲朝暉説,這種歧視讓不少民辦高校認為辦學是一個短期現象,違規招生也就廣泛存在。“生源減少的現象在一些低端公立院校也存在,但他們沒有生存危機,而私立學校對生源依賴要遠遠高於公立學校。”儲朝暉説,要解決高校生存難題,就要打破招生計劃體制,減少政府權力的過多干預。

  山東建築大學教授鄧相超表示,公辦院校擴招、民辦院校遍地開花加上境外留學等原因,高校招生生源荒的現象愈加突出,簡單依靠拼搶生源搞惡性競爭難止民辦高校生存的下坡路。

  “學校應當注重提升內涵,培養品牌,讓走出校門的畢業生更適合社會需求,拼搶生源只是權宜之計。”鄧相超説,相關部門也應引導、規範民辦院校招生,避免虛假宣傳、誇大宣傳等有損考生利益的現象出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