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美麗中國:黑鸛自述

  • 發佈時間:2014-08-08 08:32:24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蔚藍的天空上,有我們矯健的身影,在清澈的山溪邊,有我們歡快的歌聲,我們有著黑白紅三色相映猶如燕尾服般靚麗的羽毛,有著紳士般優雅的體態。曾幾何時,被人們稱為“鳥中大熊貓”的我們是這個星球上的一個大家族,伴著人類一起生活、成長。人類為我們起了一個非常形象的名字——黑鸛。後來又有了老油鸛、撈魚鸛、鍋鸛等昵稱。這些稱呼一開始我也不知是怎麼來的,後來和人類相處得久了才明白可能是由於我的體型象個過去人們盛油的黑黑的扁扁的油簍子吧,所以叫我老油鸛(罐);又因為我的食物主要是吃魚,所以人們有的又叫我老(撈)魚鸛。我的身體從遠處看又象一隻黑黑的大鍋,因此有的人又叫我鍋鸛。我想,這就和人們給小孩子起小名一樣吧,代表著親昵和友好。好吧,不論怎麼叫,我就是我,一隻高大美麗,舉止優雅,與人為友的鳥。

  説起我們的歷史,那就説來話長了。聽我們的祖輩講,要追述我們黑鸛的歷史,可能要比人類的歷史還要早吧。據記載鳥類最先出現在侏羅紀時期,最早的鳥類大約出現在1.5億年前。而人類學家運用比較解剖學的方法,研究各種古猿化石和人類化石,一般認為古猿轉變為人類始祖的時間在700萬年前。這樣看來,人類還得尊稱我們一聲前輩呢。

  兩千多年前,人類就認識到並記述了我們這種鳥類,從古文獻記載來看,我們鸛類家族在古代分佈十分廣泛,中國北方的東北地區、晉、豫、陜、甘以及南方的兩湖、兩廣、江浙、福建等地包括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都有記載。

  比如在被人們稱為“詩歌之祖”的《詩經·東山》中就有:“鸛鳴于垤,婦嘆于室。”的記載,《關雎》中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記述,這裡所記述的雎鳩也可能是我們鸛鳥。《詩經》約在西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這説明在這之前我們鸛鳥就存在並被人們關注著。

  在春秋時代的《禽經》和宋代的《埤雅》都有:“鸛,水鳥也。”的記載。

  最早的詞典《爾雅·釋鳥》還有:“鸛鷒,鶝鶔如鵲,短尾,射之,銜矢射人。”的提法。

  《毛詩陸疏廣要》曰:“鸛,鸛雀也。一名負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

  三國時,吳國陸璣撰《毛詩陸疏廣要》書中記載:“鸛,鸛雀也,似鴻而大、長頸、赤喙、白身、黑尾翅。”其所描述的黑鸛形態特徵,還和現在我們的形態特徵完全一樣,把我們鸛鳥描述的十分美麗。

  還有《雚經》對我們黑鸛的形態作了較為細緻的描述:“綠觜、修頸、皓身、黑翅、赤腳、皂帔、­胸釜、背灶、短尾、高大、類鶴而頂不丹。”

  對於天氣的變化,我們的祖先就能進行預測。《禽經》曰:“鸛俯鳴則陰,仰鳴則晴。仰鳴則晴是有見於上也,俯鳴則陰是有見於下也。”説明我們的祖先們對生態環境氣候變化是經過長時間積累而形成的,對於人類我們的朋友認識大自然,總結自然規律是很有幫助的。

  《本草綱目》和《格物總論》中均對我們黑鸛有:“巢于高木絕頂處”的記載。

  不僅如此,明代的老中醫李時珍老先生還在他編著的《本草綱目》書中專門記述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一種中草藥叫老鸛草,説起來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奇來歷。相傳在隋唐時期,中國著名的醫藥學家孫思邈雲遊四川峨嵋山上的真人洞,並在洞中煉丹和炮製多種治疑難病的妙藥以解除病人的疾苦。

  由於四川屬盆地氣候,濕度很大,上山求醫的患者大多都患風濕病,而孫思邈用遍所有方法仍束手無策,孫思邈陷於一片苦思之中。一天,孫思邈帶著徒兒上山採藥,忽然發現有一隻老鸛鳥在陡峭的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種無名小草,隨後拖著沉重的軀體緩慢地飛回密林的鸛鳥窩中。過了幾天,孫思邈又見到這只老鸛去啄食此草,奇怪的是這次老鸛比上次飛得雄健而有力了。於是,孫思邈對徒兒説:老鸛鳥長年在水中尋食魚蝦,極易染上風濕邪氣,老鸛鳥能食。此草説明此草無毒,食用該草後此鳥疾飛更有力,表示該草對動物有一定益處。隨即命徒兒採回很多這種無名小草,煎熬成濃汁,讓前來應診的風濕病患者服用,並帶些藥草回去自己熬湯服用。幾天之後,奇跡發生了,原來雙腿及關節紅腫的症狀均已腫消痛止,並且可下地而行走了。喜訊驚動了各地山民,人們奔相走告,慕名前往治病的絡繹不絕。有許多經過治療痊癒的風濕病人,請孫思邈給此藥草起一個名字,孫思邈略思片刻稱道:此藥草是老鸛鳥認識發現的,應歸功於老鸛鳥,故取名為“老鸛草”吧!

  由於中藥老鸛草對風濕病確有顯著的療效,民間習用的老鸛膏和老鸛草外用膏藥治療風濕痹症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

  從祖輩上我們就是遷徙鳥類,每年冬天去往長江以南,春天去往長江以北棲居養育後代,從來不與人類爭食爭地,更不與人類為敵。但是隨著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有的也不再遷徙了,留在原地過著艱難的生活。

  在一年四季的生活中,我們為了哺育後代,保持生物鏈條的延續,吃盡了苦頭。每年的早春二月,我們便準備修築巢穴,為繁育後代開始忙碌了。我們在藍天飛翔、歌唱,在高空中盤旋、嬉戲,一對對情侶緊密相隨,相互追逐。為美好的生活而歌唱,為下一代的哺育而謀劃,嘔心瀝血。在共同築巢的過程中,我們也和人類一樣有著明確的分工,雄鳥力氣大,所以主要負責銜運巢材,雌鳥則負責在巢中鋪墊修理。過去周圍生態環境好,我們可以選擇任何適宜我們生活和覓食的地方築巢,但是隨著人類活動的日益增多及其他野獸侵襲等因素,為了保證寶寶安全,我們築巢的地段就轉移到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半腰的淺洞或石沿下,海拔約700—1300 米之間的避風向陽之處,這樣既能使巢穴避免寒風吹壞巢穴,給巢穴和寶寶孵化帶來的危害,又使陽光能夠直接照耀到巢穴內,幹爽通風,光照暖和,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同時築巢還得靠近河流濕地,最好是溪流密布,水草豐茂,環境優美,水中小魚、小蝦、小蝌蚪等浮游生物以及昆蟲較多的地方,便於就近取食撫育。另外,我們也有延用舊巢的習性,多在哺育小寶寶之前對原來的居所進行整理修繕。

  為了使房子更結實點,我們將房子建成盤狀,高約80cm左右,外沿高,內沿低,直徑為1—1.5m,使用長短不等手指頭粗細的喬灌木樹枝築成巢體外層,用較粗木棍修建巢底,中上層則用細長的小灌木樹枝為主。這樣我們的房子就又結實又漂亮了。房子建好後,我們就在裏邊鋪墊些苔蘚、草根、草莖呀的,既舒服又暖和。整個營巢修建過程大約需一星期左右。

  巢穴築好後,到3月中旬我們就開始産卵生寶寶了。一般每窩産2~4枚,有時也有5枚的情況,卵一般呈橢圓形、乳白色,每卵重約80克左右。我們在不同地點繁殖的孵卵出殼期也不盡相同,在我的家鄉北方靈丘自然保護區的孵化期一般為33天左右。孵卵的工作自然是主要由媽媽來承擔了,這個時期黑鸛爸爸就比較忙碌了,除了每天固定幾次外出覓食外,其餘時間都要站在媽媽的身邊守護,有時遇到氣溫下降的天氣,還常常得向巢中再運送一些苔蘚加墊巢窩。到了孵卵的中期,爸爸也有時也得替換媽媽孵化,以便媽媽出外透透氣,活動活動、找點喜歡吃的東西。所以説在孵卵期間,黑鸛爸爸是比較辛苦的,好在他們體力好,又新添了寶寶,是不怕的。

  我們的寶寶是按照産卵的順序依次出殼的,剛出窩的寶寶眼睛只能微微睜開,全身佈滿了白色的胎絨羽,體重一般在60克左右。寶寶出殼後的第二天就可以吃東西了,它們的父母親將捕到的小魚吞下後輪流返回巢中,先是嘴對嘴地將食物吐到寶寶嘴裏,待3—4天后寶寶稍微長大一點時,爸爸媽媽就改變了喂食的方式,他們會將半消化的食物一般分三次吐到巢中,讓寶寶自己練習啄食,鍛鍊他們的生活自理特別是吃東西的能力,盼望著他們快點長大。我們的育雛期長達4個月之久,在寶寶出殼後的20多天內,父母親得時刻在巢中守護以防天敵的襲擊。哺育期間,由父母親輪流守護,當寶寶爬到巢穴邊緣時,就用細長的紅嘴將寶寶拉回巢穴內,防止滑落巢外,跌下懸崖。當太陽光線照射時間長,巢內溫度升高時,就展開翅膀站立巢內為寶寶遮擋陽光,給寶寶遮出一片陰涼之地,讓小寶寶在遮擋的涼傘下愉快地玩耍。當溫度下降或看到天上飛來其他鳥兒時,父母親會立即把寶寶摟入胸前臥下,用身體蓋住寶寶,防止天敵的侵害。當寶寶長到能站立在巢中活動、嬉戲時,父母親會銜回一些彩色的布片,來裝飾巢穴或用來當作寶寶的玩具。晚上父母親就會雙雙臥于巢內,母親在翅膀下摟著寶寶,父親臥在週邊守護母子們。出殼70天左右的寶寶就可以離巢進行試飛了,這時它們僅在房子附近活動,多在險峻的山崖邊進行跨越山谷的飛行練習,如果遇到狂風暴雨等惡劣天氣則馬上返回巢中。100天以後,寶寶便能夠隨著父母大範圍外出自己尋找食物,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了。寶寶長大能夠獨立生活後,也並不急於離開父母,而是還要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一方面,由於我們身體較大,也是鳥類中有名的大肚漢,食量大,防禦能力也比較差,父母還得再帶寶寶一段時間,一來為增強他們的獨立生存能力,比如覓食,對環境的觀察,怎樣避險等;同時也捨不得孩子那麼小就離開自己。同時我們的小寶寶也同樣是知恩圖報的,父母為了他們整整忙了大半年,現在寶寶長大了,在離開父母之前,也要和父母再待上一段時間,幫助尋找些食物,為他們搞些服務,烏鴉反哺,我們黑鸛也不例外。過段時間後,寶寶才依依不捨地逐漸離開父母,不再歸巢,開始獨立生活了。

  寶寶長大離巢後,就到了夏秋季節,這是我們最愜意、最愉快、最輕鬆的時節,氣候適宜,景色美麗,山清水秀,食物充裕。經過春夏築巢哺育寶寶的辛苦,終於含辛茹苦地把寶寶撫育長大,使它們離開自己獨立生活了。這樣我們可以無憂無慮地輕鬆輕鬆了。每天當太陽升起時,我們會雙雙對對伴隨著晨曦飛出巢穴,飛向山清水秀的草叢濕地,溪流水邊,開始歡愉地散步、起舞、歡唱、嬉戲。覓食小河之畔,悠然山水之間。

  冬天來了,這是我們最難熬的季節,天寒地凍,食物來源也大大減少了。我們這麼大個子,抵禦寒風能力本來就差,再加上經常覓食的地域河流大都封凍結冰,水中魚、蝦等浮游生物減少,更使我們饑寒難過。如果春夏雨量較多,植物茂盛,河水豐沛,河流濕地之中小魚、小蝦、蛙類以及灌木草叢之中各種昆蟲等我們喜歡的食物較多,這樣還好些,至少可以為我們越冬所需積攢些食物基礎。如果春夏降雨少,河流量小或乾涸,植被也不茂盛,各種昆蟲也少,冬天就更難熬了。此時我們的食物除魚、蝦等水中生物外,就只能吃一些冬眠于草地、灌叢中的昆蟲軀體來稍微補充一點了。

  在冬天寒冷的日子裏,我們就不再分巢居住了,而是群聚到一起度過這段難熬的時間。一般每到11月份左右就不再回我們自己的家中,而是尋找能避寒保暖且較為安全寧靜的石崖洞穴中群聚。冬天我們的活動範圍也會大大縮小,一般根據自身的體質狀況和附近的食物來源而決定,部分身體強壯、體力好、飛翔能力強的就會稍微飛得遠點覓食,部分體質較差的和年幼的孩子就在家附近活動活動,到了傍晚再陸續回來。為了避免受傷掉隊情況,儘量大家同出同歸,冬季每日早晨6點天剛濛濛亮時,我們就從群聚棲息的懸崖穴洞中相繼飛出,三三兩兩的繞山澗旋轉一兩圈後向覓食地飛去。到了傍晚太陽落山時我們開始飛歸巢穴,有對對相伴或三五成群,也有個別單飛,向群聚棲息地飛回。

  到了翌年的2~3月份,大地開始解凍,春天來了,百鳥爭鳴,萬物復蘇,我們就會對對相伴陸續遷回家中,又開始為今年出生的寶寶而忙碌了。

  近年來,隨著環境的變遷,到處是人類活動的痕跡,如電線桿、電線塔、信號塔、工廠等各種建築物使我們棲息的生境支離破碎,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系統。由於我們的食性比較單一,食物主要以魚類為主,其次是蛙類、軟體動物、甲殼類,單一的食性及龐大的個體使我們很難有充足的食物,經常處於半饑餓狀態,特別是到了冬季,更是處於饑寒交迫狀態。我們性成熟較晚,一般到了四年齡才開始配對繁殖,且繁殖數量少(每年只産卵3至4枚)成活率低。對生境要求非常苛刻,要求環境僻靜,山峰林立,溪水清澈,水草豐茂,食物豐富。隨著一些人們不斷地破壞污染我們棲息地及周圍的生態環境,導致適宜我們鸛族生存的地域越來越小,我們這個曾經很龐大的家族成員也日漸減少。據有關研究我們的人類專家統計,現在我們黑鸛在全世界只剩下大約2000余只,在世界很多地方已瀕臨滅絕。

  每當眼睜睜看著我的夥伴們或由於凍餓、或被人類捕殺而死亡時,我們的心裏都會不禁顫抖,人類,我們和你們相依相伴數千年,我們曾經是最親密的朋友,而現在我們不得不隱居在大山深處的懸崖峭壁上,整天心驚膽戰,以前常去覓食的河流由於人類發展工業,水質不斷污染,有的已成為“死水”,別説生物,就連水草也沒有了,還發出刺鼻的嗆味。對於我們生存就更不言而喻了。包括我們黑鸛在內的鳥類是地球生物鏈條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多的鳥類物種滅絕將引發生物鏈條斷裂,對環境、農業及人類社會將産生廣泛影響,引發一系列生態問題。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表示,據保守估計,在2100年前將有至少1200種鳥銷聲匿跡。而這一結論是在深入細緻地分析了9787種現存鳥類和129種已滅絕鳥類的分佈、生活史、物種滅絕速率、現有的保護措施以及氣候和環境變化等因素後得出的。當天空中再也沒有我們美麗的身影,當你們只能從過往的文獻和紀錄片中才能搜尋到我們黑鸛的時候,我相信到那時,我們這個星球將不知是個什麼樣子。人們都想健康長壽,我們鳥類也同樣盼望著健康長壽,快樂生活。其實人類和其他生物是一個生存的有機整體。世界上植物、動物、微生物三者缺一不可,人類只有保護生態環境,與其他生物和諧相處,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健康長壽。

  好在人類及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拯救我們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在我們主要活動繁殖的地方建立了許多自然保護區,並將我們黑鸛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法律法規中對我們黑鸛保護的實施與違法行為的處罰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國家對黑鸛等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非法捕殺或者非法收購、運輸、出售黑鸛(及其製品)1隻即可立案,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2隻為情節嚴重,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4隻為情節特別嚴重,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沒收財産。

  希望人類能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積極開展擴大我們種群繁育的研究如探索研究人工繁育技術、恢復周邊生態環境等幫助我們繁衍後代,不至於使後代滅絕。我相信,隨著廣大群眾生態保護意識的不斷提升,我們黑鸛一定會得到更好的保護,我們必將世世代代與人類共同生存下去,一起邁向光輝燦爛的明天。

  (山西靈丘黑鸛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王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