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第三隻眼睛看中國

  • 發佈時間:2014-08-08 00:31: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亟須企業破産測試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7月24日登載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王志浩題為《中國亟需企業破産測試》的文章説,中國應進行一場全國性的企業破産測試,把資源如何最優化配置交由市場決定,以建立一種機制,讓低效率企業以一種有序且可控的方式逐漸關閉,加快中國改革進程。

  文章説,在中國産能過剩行業中,高負債、低效率企業的處境正變得越來越艱難,但其中也有許多企業還在苦苦堅持———為其配置資源的並非市場,而是地方政府。支援者會辯稱這些企業在本質上仍然健康,只是正經歷一些短期的困難而已。少數情況下或許確實如此,但這類企業中相當一部分是“僵屍”企業:它們本質上已失去生命力,但卻拒絕死亡。如果“僵屍”企業繼續運作,中國的改革議程將更難推進。中國需要建立一種機制,讓低效率企業以一種有序且可控的方式逐漸關閉。怎樣才能實現這一點呢?

  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短期來看緩慢增長還將持續。中國中央政府似乎正通過略微放鬆的貨幣政策,以及允許部分基建項目開工來維持宏觀經濟非常溫和的增長。

  除保持宏觀政策的適度刺激外,中央政府還嘗試在微觀工業企業層面創建新常態。中央已經明確存在産能過剩的行業,為其設定削減産能目標。在環境領域,監管者設定了嚴格的減排目標。當然,地方依慣例可能會在産能數據上動些手腳,並選擇性地監督某些排放指標,但此番中央似乎將嚴肅對待,因此地方政府將不得不認真落實。以上所有因素都將使産能過剩行業的企業處境更加艱難。

  隨著銷售放緩和融資成本上升,中國企業部門的杠桿水準仍在上升,債務利息規模同樣正在增加。這些成本將擠佔企業職工工資和利潤,最終會擠佔新增投資和消費。至於“改革紅利”,看來等到2015年-2016年才能明顯顯現,這也加大了當前的困難。

  總而言之,中央政府已成功地改變了經濟氣候:現在中國經濟的氣候“寒冷、潮濕”,讓人非常難受。這也意味著如果企業經營不善,在信貸廉價且市場需求較高時積累了過高的杠桿,那麼現在正面對虧損,且每天都將傳來更糟糕的消息。如果企業身處“産能過剩”或嚴重污染環境的行業,則其現狀將會更糟。

  這正是中國決策層目前面臨的核心矛盾:中央政府雖然改變了經濟氣候,但地方政府仍擁有一些手段為陷於困境的地方國企提供保護。這可以在許多領域得到印證,比如地方政府基建平臺發行的債券,雖然創收能力有限,但目前定價回落至較低水準,債券收益率低於高盈利私營企業發行債券的收益率。這是不合理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市場認為中央財政將為成百上千的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已發行的債務作隱性擔保。

  銀行可能願意收緊對私營企業發放的信貸,或提高信貸成本,但卻不會這樣對待國企。地方政府無不力保陷入困境的國企。地方政府還對當地銀行發出指示要求其對問題國企開放信貸額度,並採取暫停徵稅和安排發放新型補貼等手段救助國企。眾所週知,可支配預算資金和項目融資大權在握的地方政府和當地銀行通常有著緊密的杠桿聯繫,而私營企業需要與地方政府具有非常非常好的關係,才有可能獲得國企待遇。

  或許不應責怪地方政府官員保護“自己人”。畢竟,地方官員的考核激勵仍以當地G D P增長為基準,且一旦發生大型企業倒閉、職工抗議,地方官員仍難免其責。地方邏輯同樣存在於金融業。中央層面上,金融監管者或許能夠理性看待信託違約,但地方政府將竭盡全力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因此我們面臨一個矛盾,即中央改變經濟氣候從而為市場改革創造環境,但地方政府仍有動機和可利用的工具去保護當地國企。最終結果可能並不理想。首先,不受政府關照的私營企業將遭受更多衝擊,且更有可能走向破産,與此同時,低效率的國企將倖存下來並在多數情形下持續虧損。緊接著,當地銀行將被迫向這些問題國企增加放貸,破壞銀行的資産負債表。最後,局勢發展可能會與三中全會所提出的承諾背道而馳,市場並未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眼下看來,形勢可能會隨著時間而繼續自然變化。地方政府或將耗盡各種來源的現金流,當地銀行的放貸能力也將達到飽和,隨著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可能會上升到一個高點,在這一點上地方官員將不得不決定至少先讓一部分國企倒閉。銀行可能將決定收回部分信貸而不是繼續投入資金“打水漂”。

  但所有這些可能都需要一段時間,因此提出一個解決辦法:進行一場全國性的企業破産測試。任何企業只要滿足以下三個度量指標,就必須破産:資産負債率超過80%;連續兩年持續虧損;企業所在行業被中央認定為産能過剩行業。

  資源如何最優化配置應交由市場決定。換句話説,如果債權人想提起企業破産訴訟,它們就應當得到允許,不應受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干涉。當一家企業符合這三種情況,在任何情況下地方政府絕不應動用公共資源或命令銀行提供貸款為問題企業提供救助。任何銀行一旦受到當地政府脅迫,都應上報中央,由中央下派調查組對涉事省市進行調查。特殊情況下,的確存在某些特別原因需要避免問題國企破産,省級政府應當就阻止企業破産向國務院提交申請,請求政策支撐。

  當然,關於這三個評判標準是否合理可以繼續討論,可能需要對其作出適當調整。但整體上看,這一方法擁有以下優勢:第一,它關閉了低效管理的産能。企業資産將通過法院拍賣,如果資産仍存在一定的價值,將會被管理效率更高的企業收購。

  第二,也許有人會説,這樣一來銀行豈不是將被迫核銷壞賬?但銀行現在就這樣做,這總好過向經營狀況不會改善、只會形成更多不良貸款的問題企業投入更多資金。

  第三,破産企業的職工將面臨失業,但應獲得政府支援。財政部已成立專項資金用於為産能過剩行業企業關停所産生的下崗工人提供救助,該項資金可擴至為所有破産企業的失業人員提供救助。

  第四,全國性破産測試將為不得不提起破産訴訟的銀行提供保護。這一時期銀行信貸人員的日子將比較艱難:承認不良貸款且職業生涯將受到損害。如果想要清理銀行業,就需要弄清楚怎樣確保各級銀行從業者都願意準確上報他們貸款帳目的健康狀況。

  如果當前激勵政策未能有效改進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我們就需轉變激勵形式。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場全國性的破産測試旨在建立公平的企業競爭環境,有助於將這一口號付諸實施。此外,近期國務院強調需在企業破産方面取得更多進展。7月14日中國國務院印發《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文中指出,需完善市場中低效率、虧損企業的退出機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