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論:金色大廳不是鍍金池 文化走出去要靠實力

  • 發佈時間:2014-08-07 09:39: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趙鳳蘭  責任編輯:羅伯特

  原標題:金色大廳不是鍍金池

  只有斬斷文化造假的利益紐帶,才能脫離“金色大廳”式的依賴,用貨真價實的藝術品質獲取國際演出舞臺上“真金”。

  自宋祖英首度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開個唱引發“鍍金”熱後,金色大廳這個矗立在異國他鄉的殿堂竟在國人心中被神化為一種“圖騰”,進而被奉為圭臬,成為我國藝術家衡量藝術水準的一桿尺規。藝術家水準高低的分野似乎並不在藝術,而在於是否到過金色大廳。似乎只有去金色大廳鍍過金的藝術家才是“高大上”的與國際接軌的藝術家,反之,就是沒見過世面、沒開過光的藝術匠人。這種仰之彌高,將金色大廳視為“聖殿”的朝聖舉動,頗有點唐僧師徒千山萬水赴西天取經的意味。

  然而,唐僧師徒赴西天取的是真經,付出的代價是歷經艱難險阻;但我們的藝術家到金色大廳朝聖砸的卻是錢,收穫的是名利和虛榮。在今年的政協會上,第一個在音樂大廳吃螃蟹的個唱藝術家宋祖英反省自己帶了個壞頭,由此引發一系列“破窗效應”。盤點10餘年來造訪過金色大廳的國人名單,其中既有諸多名噪一時的藝術家,也有一批國家藝術院團,就連一些寂寂無名的草根演員和業餘老年合唱團、少兒合唱團也蜂擁而至,前去露把小臉,金色“鍍金”大廳的含金量被氾濫的“淘金者”逐漸稀釋。

  隨著知情人對“鍍金大廳”真相的揭示,金色大廳的神聖光環日漸褪去。當藝術家身著類似“小時代”名媛們的墜地華服在金色大廳登臺獻藝時,倒像是在演繹新版“皇帝新衣”的寓言——他們花錢租賃場地,送票組織觀眾,舉行一個盛大的演出派對,讓觀眾為之欣賞和頌讚,編織出一個如“小時代”般的虛幻鬧劇和浮華圖景。然後“載譽”歸來,高調宣稱曾去金色大廳演出,受到熱烈歡迎,引起巨大轟動,用“征服”和“凱旋”等字樣裝點人生履歷,為他們的“面子工程”和“政績工程”抹上絢爛的一筆。

  可令人吊詭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中國藝術家和藝術團體是被西方國家邀請赴金色大廳進行演出的。對於奧地利人乃至全歐洲人而言,金色大廳並不能與“世界音樂聖殿”畫等號。它只是個盈利的商業性機構,只需繳納兩三萬歐元的場租,無論音樂技能高低,任何人都有機會在那裏綵排並演出。由於被“拿錢長臉”的國人頻繁造訪,金色大廳的觀眾源已嚴重告急,很多演出甚至出現演員扮觀眾的奇葩現象,金色大廳被戲稱為中國演員自娛自樂的“卡拉OK”廳。

  到金色大廳轉一圈,回國後便身價倍增,這種“鍍金”魅影從表面看是貪戀名利、愛慕虛榮,從深層折射出的則是國人的文化不自信。實際上,類似的媚俗案例在國內其他領域也曾接二連三上演,最具代表性的是“達芬奇”天價傢具事件和由唐駿引發的“野雞大學”造假門。號稱來自達芬奇故鄉的著名家居品牌“達芬奇”,原來不過是將在國內的産品運到義大利“旅遊”一番;而被國人所詬病的“野雞大學”,更是“學歷鍍金”的範本。無論是“達芬奇”、“野雞大學”還是“鍍金大廳”,其本質都是利用“洋袍”加身,製造虛榮浮華的空中幻景。

  如今,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我們越來越重視文化“走出去”,並將之提升至國家頂層設計的戰略發展高度。但文化“走出去”並不是“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通過“鍍金”這種文化假像進行自我包裝,用虛假光環對公眾進行蒙蔽和欺騙,通過衝動消費來滿足單位和個人的虛榮,達到提升在國內的地位、獲取相應利益報酬的目的。這種金錢鋪路、自娛自樂的方式不但無益於文化“走出去”,反而會自毀門庭,變身為真人版的“小丑演出”,淪為西方國家的笑柄。

  所幸,文化部前不久對藝術團體赴金色大廳“鍍金”發佈禁令,叫停這種“賠錢賺吆喝”、“自唱自買”式的所謂“文化輸出”。文化“走出去”,靠的是實力,只有真誠面對觀眾、面對市場,樹立真正的藝術觀,不懷功利之心從藝,不慕虛名包裝做人,斬斷文化造假的利益紐帶,才能脫離“金色大廳”式的依賴,用貨真價實的藝術品質獲取國際演出舞臺上“真金”。(經濟日報 趙鳳蘭)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