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理財何時能透明

  • 發佈時間:2014-08-07 06:07:1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前,銀率網公佈了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産品到期資訊披露情況。其中,結構性理財産品到期收益披露率僅為34.73%,非結構性理財産品到期收益披露率也只有68.91%。不僅到期銀行理財産品信披比例不如人意,如果投資者想了解銀行理財産品存續期內的投資資訊,大多也是無據可查。

  相比之下,在當前理財市場上,各類基金包括網際網路“寶寶”在內,不僅産品資訊透明公開,收益率也隨時可查,大部分甚至能夠做到收益率當天公佈。同為大眾理財工具,銀行理財緣何不透明?

  有觀點認為,這與銀行理財的投資標的有很大關係。目前,我國銀行理財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産的比例約為31%。也就是説,三成多的銀行理財資金投向了不公開發行、風險較高、流動性偏低的非標資産。同時,銀行理財業務的“資金池”—“資産池”模式,也制約了資訊披露的陽光化和透明度。多個理財産品對應多筆資産,投資成本與風險參數很難估算,遑論資訊披露。

  客觀地説,與其他理財産品相比,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確實存在某種特殊性,但這並不能成為其吞吞吐吐的理由。從根本上説,還在於銀行理財資訊披露的動力不足。

  從銀行自身來説,如果進行詳細的資訊披露,其每一款理財産品都需要分別單獨建立明細賬,單獨核算。相應的,理財業務的研發、管理、風控等都將面臨成本壓力。從投資者來説,我國理財産品市場還存在剛性兌付現象,投資者往往看中的是預期收益率,至於其産品投向、運營等資訊,往往認為無關緊要,銀行自然也毫無壓力。

  其實,銀行理財資金除了投資非標資産,還有相當一部分投向了包括國債、企業債、央行票據等在內的標準化債權資産。這些資産在市場上公開交易,具有標準化證券的特徵,收益率也方便查詢。理財産品定期公佈收益在理論上具有可操作性。

  銀行理財資訊不透明的潛在危害顯而易見,比如誤導投資者決策、引發鉅額虧損,甚至帶來系統性風險等。事實上,監管部門早就對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制定了相關規定,要求商業銀行應通過事前、事中、事後的持續性披露。為進一步提高理財産品運作透明度,2013年理財資訊登記系統正式啟動。此外,針對理財産品投資非標資産和銀行理財資金池業務,監管部門也陸續出臺了嚴格管理措施。

  銀行理財資訊透明化,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應進一步強化銀行理財資訊披露的非現場監管,嚴格檢查督促,對違反規定的相關銀行及責任人實施問責;增強監管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繼續推進理財資訊登記系統建設,解決銀行在理財産品資訊披露上標準不統一、不規範的問題。

  理財資訊披露,最終離不開銀行的主動作為。這不僅是對投資者負責,更是面對市場壓力應有的反應。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的發展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理財如果沒有收益率優勢,也沒有更好的用戶體驗,將在競爭中逐漸處於劣勢。面對種種挑戰,銀行需要抓住理財業務回歸代客理財的機遇,夯實包括資訊披露在內的各項基礎性工作,提升産品創新和投研管理能力,以專業能力和優質服務贏得市場。

  對投資者而言,有一點需要提醒:理財不是存款,理財市場的剛性兌付終將打破。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之前,不妨先了解一下,産品資訊披露是否及時透明,披露內容是否看得懂,然後再做決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