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保險距離農戶有多遠?

  • 發佈時間:2014-08-06 01:29:55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幾年來我省農業保險發展初具規模,政策性農業保險從2007年開辦以來,實現了補貼品種、補貼總額、開辦地區“三個增加”。2007到2013年,累計提供農業風險保障384.48億元,處理農戶賠案18.69萬件,支付賠款6.5億元,受益農戶100.14萬戶次。2013年,賠款支出3.05億元,受益農戶41.5萬戶次。今年,我省在已有玉米、馬鈴薯、青稞、能繁母豬、奶牛、牦牛、藏係羊和森林等8個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以及設施蔬菜、玉米制種、油菜、肉牛、葡萄等地方特色優勢産業險種的基礎上,新增冬小麥、棉花2個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中藥材、蘋果2個地方性補貼險種。今年5月中旬,由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甘肅分公司和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兩家聯合所做的中藥材産值保險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目前承保工作已全面完成,承保試點品種當歸、黃芪、黨參面積共8.77萬畝。為進一步推動保險業服務“三農”工作,2013年開展定西馬鈴薯保險、甘南養殖業保險、武威農村家庭綜合保險等3個農業保險示範區建設,擴大農險承保面。在我省範圍內形成了既有全國統辦品種、又有地方特色品種的多格局農業保險發展局面。根據我省下發2014年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方案,全省農業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保費規模有望超過去年,預計可實現保費收入6.9億元,增速達到21%。

  “好在有玉米保險幫我挽回一些損失!”

  “今年種了近500畝玉米,都買了玉米保險,每畝地自己只掏了3.15元保費,其餘大部分都是政府補貼的。這個保險我已經投保了三年,感覺心裏很踏實,如果遇到災害性天氣或者病蟲害什麼的,心理承受力比以前強了,起碼保險公司能替我分擔一些損失。兩個月前我的玉米就遭遇了一場冰雹天氣,報案後保險公司還派了專人來查驗定損。”皋蘭縣黑石川和平村的種植大戶許全洲接受記者採訪時説道,“4月14日的冰雹天氣是皋蘭縣很少見的災害天氣,我的玉米全部受災,當時看著一米多高的玉米葉子都被打爛了,心裏確實不是個滋味兒,粗略地算每畝至少減産200斤。好在有玉米保險,至少可以幫我挽回一些損失!”

  許全洲向記者提起的玉米保險是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一種,它是由政府提供保險費補貼,個人承擔少部分保險費的惠農保險。記者了解到,目前玉米險和馬鈴薯是我市涉及政策性農險的兩個主要品種。以玉米保險為例,農戶每畝玉米地每年保費為21元,只需自掏腰包3.15元,其餘17.85元由國家資金補貼。如果發生承保之內諸如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內澇、風災、雹災、凍災、旱災、病蟲害等災害時,保險公司會在保險期間內,根據農作物的實際損失率,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發生保險事故時,若玉米保險每畝保險金額低於或等於出險時的實際價值,則以每畝保險金額為賠償計算標準;若玉米保險每畝保險金額高於出險時的實際價值,則以出險時的實際價值為賠償計算標準。我省玉米保險由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承保。據公司農險部負責人告訴記者,玉米保險自2011年開辦以來,承保面積在不斷增加,農民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2013年度,公司政策性農險總保費收入1026.13萬元,比2012年同期增長了152.37萬元。其中種植業(玉米)實現承保面積25.24萬畝,保費收入為530萬元。

  多格局農業保險凸顯發展後勁

  近年來,國家對農業發展支援力度逐步加大,政策性農業保險可以減輕農民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等不可抗力帶來的經濟損失,保證農民減産不減收,確保其有恢復再生産的能力。隨著政策性農業保險等涉農保險業務的推廣實施,我省部分地區農業生産“靠天吃飯”的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減輕和緩解種植戶的後顧之憂。記者從甘肅保監局了解到,自2007年國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啟動實施以來,甘肅保險業努力克服欠發達地區開展農業保險面臨的中央財政保費補貼政策爭取難、地方保費補貼配套資金落實難、農戶自繳保費收取難、公司經營理賠管控難等困難,不斷凸顯發展後勁。

  據悉,近幾年來我省農業保險發展初具規模,政策性農業保險從2007年開辦以來,實現了補貼品種、補貼總額、開辦地區“三個增加”。2007到2013年,累計提供農業風險保障384.48億元,處理農戶賠案18.69萬件,支付賠款6.5億元,受益農戶100.14萬戶次。2013年,賠款支出3.05億元,受益農戶41.5萬戶次。今年,我省在已有玉米、馬鈴薯、青稞、能繁母豬、奶牛、牦牛、藏係羊和森林等8個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以及設施蔬菜、玉米制種、油菜、肉牛、葡萄等地方特色優勢産業險種的基礎上,新增冬小麥、棉花2個中央財政補貼險種,中藥材、蘋果2個地方性補貼險種。今年5月中旬,由中華聯合保險公司甘肅分公司和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兩家聯合所做的中藥材産值保險試點在全國率先啟動,目前承保工作已全面完成,承保試點品種當歸、黃芪、黨參面積共8.77萬畝。為進一步推動保險業服務“三農”工作,2013年開展定西馬鈴薯保險、甘南養殖業保險、武威農村家庭綜合保險等3個農業保險示範區建設,擴大農險承保面。在我省範圍內形成了既有全國統辦品種、又有地方特色品種的多格局農業保險發展局面。根據我省下發2014年農業保險財政補貼方案,全省農業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保費規模有望超過去年,預計可實現保費收入6.9億元,增速達到21%。

  保險理賠環節是做好農險的關鍵。對此,甘肅保監局採取了有效的監管制度。在投保環節,為農戶發放有參保險種各要素及報案電話的保險卡,做到一戶一卡;在理賠環節,開闢理賠“綠色通道”,做到有案必受、查案必到、立案必結,賠款直接到農戶;承保公司還建立了農業專家協作網,為農戶及保險公司提供農業防災防損技術服務。5年來,甘肅保險業處理農戶賠案11.01萬件,為農戶支付賠款1.72億元,受益農戶17.36萬戶。

  政策性農險目前蘭州只保玉米和馬鈴薯

  記者在甘肅保監局了解到,目前我省農業保險由人保財險和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兩家承辦,人保財險的業務量幾乎佔到了全省農業保險的七成,涉及我市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只有玉米一個品種,皋蘭、榆中等地區承保面積較大。由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公司承辦的農業險在我市主要涉及馬鈴薯和設施農業。其中設施農業自2012年開辦以來,只在榆中地區做過小面積試點,馬鈴薯保險在2012年到2014年的承保期內,由於農戶種植馬鈴薯的收入有所下降,積極性減退,面積出現了萎縮的態勢。

  據市農牧局相關人士表示,農戶的種植風險主要是再燃災害、病蟲害和旱澇災,對於農戶來説,利用種植保險規避風險,儘快恢復生産則顯得相當重要。據了解,目前除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外,保險公司涉農的商業險其實險種很豐富,如設施蔬菜、玉米制種、油菜、肉牛、葡萄、蘋果、中藥材等都有相關的商業險種,但採訪中記者卻了解到,目前我省農業商業險自開辦以來,只是寥寥幾筆,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承保的酒泉一公司的60畝葡萄為最大的一筆。

  在記者與我市承辦農業保險的農險部工作人員的接觸中,不少人認為,農業險大家都想進都想做好,但是風險管控做起來難度很大。以張掖開展了四年的設施農業保險為例,若設施農業保額在5000元到7000元左右,對於50乘以15米的標準大棚來説,農戶承擔的保費大概在200元左右。2011年河西地區的一場大風給農戶帶來的損失超過百萬,由於當時設施農業在該地做試點,保費比較低,只收了十幾萬元,但是這場災害保險公司承擔了四十多萬元的理賠款,保險公司的承保壓力也很大。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由於農業保險的風險太大,而與農民打交道難度較大,由於他們對於保險原理知之甚少,以為所有的農業險都是政府委託保險公司在做,應該是一項福利,並不認為是保險合同。看似農業險能不斷地擴大規模,但就保險品質的優良程度來説還是難以界定,不少保險公司在承辦農業保險時大多在高興之餘仍是憂心忡忡。

  “我的樹苗和大棚能投保農業險嗎?”

  在記者與農戶的交流中,不乏保險意識很強的種植戶。“今年我和一家紙漿廠簽訂了近1000畝的美國速生竹柳協議,紙漿廠提供樹苗,達到一定的生長期後他們負責收。由於災害天氣的影響,種植樹苗的風險也不少,如果保險公司有相關的保險就好了,起碼心裏有底了。”許全洲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但記者了解,目前我市還沒有針對苗木的商業保險滿足他的願望。

  皋蘭縣黑石川鄉和平村的農民卓俊棟有兩個長80米寬12米的塑膠大棚,雖然4月14日的冰雹好在對他的設施農業沒有受到災害,但談到種植風險他還是多少有點擔心。採訪中,他希望自己的大棚也能投保相關的農業保險。對於蔬菜種植來説,溫室大棚發生意外損失的概率很大,春季大風容易把棚膜刮破;夏天暴雨常會把護墻損壞;冬天的大雪壓在大棚上常常造成支架坍塌。災害天氣説不定什麼時候就趕上了,趕上一次,損失就很大。如果有了農業保險,一旦災害發生,農業保險公司會進行理賠,就可以降低災害發生時的損失。但由於保險標的小、分佈不集中、保險公司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卓俊棟目前無法投保這個險種。但也有一個喜人的消息,目前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在和市農委在研究制定相關實施方案,例如補貼比例、運營方式等,預計今年十月能推廣,卓俊棟的心願就可以得到滿足。

  就此,業內人士認為,我省由於地域特點和農業發展的實際現狀,發展露地蔬菜農業保險也勢在必行,這幾年隨著露地蔬菜規模在逐年增大,與之帶來的風險也隨之擴大。從調研情況來看,露地蔬菜規模佔比很大,經濟效益非常可觀,農戶在嘗到蔬菜種植帶來的甜頭後,將自己大部分的財力、物力和精力都傾注在蔬菜的種植裏,投資額一般較大,一般農民都是通過貸款發展蔬菜種植,一旦發生大面積災害,帶來的損失相當嚴重,相當一部分農戶難以承受,短期內沒有實力恢復生産,甚至承擔很大的債務壓力導致返貧。因此,農戶需要露地蔬菜種植保險保障機制來替他們減少後顧之憂,分散自身的經營風險,緩解遭受災害的打擊,降低農戶收入的波動,以保障蔬菜種植産業的穩步健康發展。

  什麼原因致使商業性農業險投保率過低?

  在採訪這個問題的時候,業內相關保險公司負責産品開發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商業性農業險目前投保率低的主要原因在於是農業保險保障標準低,涵蓋不了生産成本。目前玉米保險的賠付是按照2007年制定的保險條款規定,其實保險金額已經涵蓋不了農民的生産成本。同時,由於保險公司在獨立運作農業保險業務時,必須通過較高的保險費率才能彌補農業保險的成本,使得農業保險的費率通常高於一般財産保險和人壽保險的費率。除了農戶的保險意識比較薄弱外,農業保險查勘定損到戶難度大,農戶定損容易出現偏差。由於農業保險面對的是千家萬戶,土地零散經營,保險公司對於絕收的做到了查勘定損到戶,對於大面積的災害損失採取的是抽查查勘到村,不能普及到戶。另外,發現基層服務體系建設相對滯後是商業型農業保險發展不足的一個原因。從事農業保險工作的人員缺、專業力量弱,不少定損人員沒有專業的農業知識,幹農業、學農業的人很少,具體操作時也只是對著條款照貓畫虎。而保險公司在鎮網點少,特別是在農業保險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的矛盾則顯得更加突出。

  採訪中,人保財險甘肅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目前的産品設計以低保障、廣覆蓋為基本原則,不能有效滿足目前農業發展情況的需要,尤其是集約化、規模化農業的需要,下一步我公司將持續關注以土地流轉和集約經營為主的新興農業發展情況,適時開發相應保險産品。

  應大力推廣“保險公司+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農戶”模式

  中國保險協會理事魏建邦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我省農業組織化程度不高、以小農經濟為主的現實,真正為農業繫上“保險帶”,以提升農戶應對災害的能力,必須得到政府的支援和推動。應在鞏固現有的政策性險種的基礎上,補齊全部財政補貼險種。地方財政保費補貼方面,應根據不同地區的財力狀況,確定地方財政保費補貼的分擔比例,提高經濟強縣的分擔比例,降低欠發達縣的分擔比例,使其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切實解決種糧大縣種植業保費補貼資金難以到位的問題。

  就商業性農業保險方面,魏建邦為加快我省種植業保險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調整種植業保險的基本單位。目前,種植業保險以戶為基本單位,參保戶數越多,基本單位就越多,保險公司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也就越大。可以考慮將以戶為基本單位調整為以鄉或者村為基本單位,並成立保險理事會,具體負責本地的保險工作。如因災需要賠付的,由市、鄉、村三級共同進行查勘定損和測産,確定綜合賠付率進行賠付。按照國家農業産業化要求和國際趨勢,農業保險都要走“保險公司+龍頭企業或合作社+農戶”模式。目前上海、四川等地就辦得比較成功,雖然甘肅的農業産業化程度不高,但已有雛形,比如酒泉、張掖等地的制種業,榆中、武山等地的蔬菜大棚,天水的果樹等,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與農業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簽訂保險合同,保費由企業來承擔。發生災害後,保險公司向龍頭企業或合作社理賠,之後再對農民進行補償,可以有效解決農業保險直接面對農民存在的保險標的小、分佈廣、查勘難、理賠難,保險公司運營成本過高等問題。三是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進一步規範,省市農業有關主管部門應更加積極有所作為,對農業保險等惠民政策進行正確引導,並與保險公司共同研究完善具有地區特點的農業保險保障方式。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