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境外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不應持雙重經營標準

  • 發佈時間:2014-08-05 18:32:24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8月5日電(記者劉斐 王建華)境外投資企業在中國大陸享受所謂“超國民待遇”的時代已經終結多年。無論是誰都不應再繼續對安全生産、生態保護、産品品質、勞工保障以及其他守法經營等方面持漠視態度。

  近一段時間以來,一些境外資本在中國大陸投資設立的企業頻頻陷入“安全門”“品質門”“行賄門”“壟斷門”“勞資門”等醜聞,中國監管者與執法者依法處置,顯示了對外資企業不“開後門”的公正與堅決。

  本月2日發生在江蘇昆山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的特大爆炸事故,已令75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這家台資企業自身暴露出了一系列安全問題,如違規設計建造生産車間、除塵能力不足、防爆配置缺失等,加之當地政府部門監管不力,終釀成了如此慘劇。

  當下,總部位於美國的微軟公司在中國大陸的經營部分涉嫌濫用市場地位,違反中國反壟斷法,正在被國家工商總局連日檢查。世界晶片巨頭美國高通公司也被曝出正接受中國大陸的反壟斷調查。

  前些日子,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涉嫌使用回收食品生産加工,嚴重損害了食品品質安全。在中國大陸多地設有公司的美國福喜集團竟長期令中國運營團隊游離于集團組織結構之外。

  另外,美國企業沃爾瑪在湖南常德的分店因閉店引發勞資糾紛,已被提起訴訟。更早時,英國獨資的葛蘭素史克(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涉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單位行賄、對單位行賄等案已被依法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

  一些外資企業在中國大陸經營劣跡的頻頻曝出,既有某些地方政府部門監管不嚴的因素,更有外資企業放鬆管理要求、執行雙重經營標準的緣由。

  中國大陸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不斷擴大引進外資,允許境外資本設企建廠,非只為獲取資本和增加就業,更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引進境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及嚴格的行業標準,讓外來的“蚯蚓”促進改善本地産業“土壤”。

  30多年的內外資共同發展讓中國大陸的營商大環境起了化學變化,本土企業借鑒發展,創造了經濟奇跡,政府也趨於服務型轉變。但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外資企業為了過度追逐利潤最大化,卻一味渴求“超國民待遇”,漠視中國大陸法規,放棄一貫的高標準嚴要求。其不做令人羨慕的標桿示範,卻成被依法整治的對象,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中國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進行經濟轉型升級,更高水準、更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意味著對外資內涵和品質更高的要求;而更完善的現代市場體系則意味著外資在中國大陸的企業需要與其他所有企業一同參與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接受更為嚴格的市場監管和約束;法治中國的建設則宣示外資在中國大陸絕非法外之地。

  隨著中國大陸現代化管理體系的逐步建立,對生産經營主體的安全監管、産品品質監管、勞工權益監管等均有相應部門與機構負責,如安監部門、工商管理部門、勞動保障部門、司法機構等,而為規範企業行為出臺實施的法律法規更趨於詳盡完備,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産品品質法》《食品安全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等。

  在中國大陸的外資企業只有嚴於律己、標準一致、恪守本地及母地法律法規,才能規避風險,融入當地市場,做大做強企業,不至於在自己的發展史上留下尷尬的污點。

  任何企業都不僅是獲取利潤的經營主體,還是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法人,這是廣義社會契約中企業這種組織形式的應有之義。外資企業在海外對社會責任的履行,為其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聲譽,在中國大陸也只有“不折不扣”才能為其築牢根基,使其成為受歡迎的外資品牌,從而實現其正當而可觀的商業價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