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上學弊大於利 影響孩子融入社會
- 發佈時間:2014-08-05 04:29:29 來源:文匯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現代“私塾”無法取代學校教育
在家上學不可取,現代“私塾”無法取代學校教育!理由如下:
現在的中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孩子在家學習,缺乏應有的、與同學討論的機會和條件,即不可能進行合作學習,而合作學習又是必不可少的有效形式之一。即使是雙胞胎,也與在學校裏和其他同學一起研討有很大區別和不同。同時,在學習之餘,也不能和學校一樣,讓孩子與眾多同學相互交流思想、分享見聞,這對孩子的交往、溝通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與成長都是極為不利的。
第二,家長不可能是“全能選手”。如果説古代的孩子可以在家讀書、求學,那是因為他們受當時社會條件所限,更主要的是那時所教授的學科知識極為有限,甚至是一門學科知識,教師是“術業有專攻”,而當下的教育教學內容博大精深,涉及領域廣泛,與古代不可同日而語,有著雲泥之別。即便是幼兒園,一個家長也很難教授和完成諸如遊戲、繪畫、唱歌、舞蹈、心理輔導、習慣養成、生活自理等方方面面的課程與工作,而教育又是系統工程,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或缺失,就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整體發展和健康成長。
最後,“投入”與“産出”嚴重失調。因為一般來説,孩子在家讀書,至少需要一位家長來“傳道授業解惑”,而教授的對象只是一個孩子,或是兩個孩子,家長這樣大的付出,可謂高投入、低産出,在現在人力成本很高的背景下,選擇孩子在家上學,並非明智之舉,而是得不償失的下策,為什麼不把“投入”與“産出”的效益發揮到極致呢?
綜上所述,我以為在家上學弊大於利,不值得提倡和推廣。
安徽五河蔣美麗
有條件的可分學段試試
對於能否在家上學的問題,身為一名教師,筆者的看法是:有條件的,不妨分學段試試。具體來説,要符合以下要件:
家長要具備教育教學知識,懂得教育教學規律。因為教育教學是有內在的、特別的要求的,不具備相關知識、技能的人是無法帶領和指導孩子在家學習的。一些剛從教師崗位上退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是之前做過教師、後辭職在家的人,可以根據他們自身的教育教學實際情況與能力,分別輔導孩子在幼兒園或中小學的學習,可以用學校裏相應學段的考查內容、考試試卷對在家學習的孩子進行檢測,結果假如與學校同齡孩子差不多或優於學校的孩子,就可以繼續在家學習;若差距過大,就要考慮讓孩子及早到學校上學。
其實,類似這樣成功的例子有很多,如近期媒體報道的一位在外企上班的男士,為了孩子讀書,辭去了外企高管的職位,在家教孩子讀書,並且出版了相關的家庭教育的幾本專著。至於做了全職媽媽而讓孩子在家學習,孩子品學兼優,考取名牌大學的事例就更多了,而失敗的例子似乎比成功的少多了。
總之,對於孩子是不是在家上學,應根據各自家長綜合素質與條件的實際作出選擇,千萬不可盲從。程立海
可嘗試,不宜提倡
學生能否在家上學?任何人有“正當理由”願意在家“上學”,都是他的自由,但在現行的教育制度下,筆者的觀點是,可以嘗試,不宜提倡。
中國的文化傳承已有幾千年的歷史,而現代學堂的出現,不過百來年時間。在此之前,人們的“上學”,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去私塾,二是在家學習(包括把老師請到家裏來)。在家學習,只要父母重視,教授得法,加之孩子本人努力,同樣可以學到有用的知識而成才,歷史上許多有作為的名人,都是沒有進過私塾和學堂而在自己家中“上學”的。但現代學校為學生提供了遠比家庭更好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條件,在學校裏能學到更全面的知識,有利於德智體的全面發展,故而在今天,只要經濟條件允許,已經很少有人會捨棄學校而讓孩子在家中“上學”了。
當然,恰如錢天鈴讀者所言,有人認為現在的學校效率低下,有的家境殷實者意欲延聘良師在家“一對一”教育孩子,還有的認為自家孩子稟賦優異,不想受教于平庸的老師等等,想嘗試一下讓孩子在家“上學”,這當然並無不可。但必須看到,在家中“上學”,或延聘良師進行“一對一”的授課,雖然同樣可以學到書本知識,然而脫離了學校這樣的大環境,不能融入眾多同齡同學在一起進行互幫、互學、互助這樣的集體氛圍,有可能在培養孩子增強集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帶來不利因素。所以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説,如無特殊情況,還是根據國家規定的教育大綱,從幼兒園、小學、初中乃至高中,循序漸進,以在校園的環境中接受教育為好,這更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金羊
如何構建社會關係是考驗
應該承認,“在家上學”是一種個性教育的有益嘗試。但筆者認為,“在家上學”——如何構建社會關係是很大的考驗。
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其建立的關係有母子(女)關係、父子(女)關係。但孩子到學校上學,其建立的社會關係比家庭關係更為全面,比如同學關係、師生關係、社團關係等。
筆者在美國訪問時,對美國校園的社團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國學校中有很多學生組織,經常會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這些活動的組織者都是學生親自擔當,很少有老師“幕後”指導。顯然,這些社團活動,給美國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施展個人能力的舞臺,因為這些社團活動的鍛鍊,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很多學生內在的品質,比如演講技能、社交技能、管理技能等。
毋庸置疑,當下我們中國學生的社會關係的構建是很大的“軟肋”。因為應試教育指揮棒的魔力與作用,很多孩子認為,學習就是為了考試,考試就是為了高分,忽視了自己考試之外各種能力的培養與鍛鍊。而在家庭教育中,因為獨生子女現象的普遍存在,很多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性格任性,行為自私,缺少包容和協作的精神。
顯然,“在家上學”可能會陷入社會關係教育的“誤區”——孩子成了家庭的孩子。因為孩子接受的教育,僅僅是家庭成員之間的有限交流,而不是社會的大眾教育。孩子沒有同學、沒有老師、沒有社團,處在一個非常封閉的教育環境裏。這,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肯定是不利的。
江蘇南京彭愛珍
難以逾越教育體制
孩子在家上學,這個想法很有吸引力。然而,在我國目前的教育制度下是難以實現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這裡的“義務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履行本法規定的各項職責,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另一方面是“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從而明確要求孩子從上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畢業的義務教育階段,必須到政府核準的學校接受學校教育。
該法還規定“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為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這裡説的“良好的環境”當然包括受教育的時間。換句話説,幼兒園階段可以把孩子留在家裏接受幼兒教育;一旦進入義務教育階段,孩子必須送到學校按學校的作息時間上學。不論孩子家長出於何種考慮,孩子有時間上學而不去學校,選擇把孩子留在家裏“上學”,在通常情況下就是違法行為,這是任何一個守法公民不應該選擇的。所以,“在家上學”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由此可見,在現行教育體制下,如果孩子家長認為有必要給孩子更多更符合自己要求的教育,那麼留給家長的迴旋餘地只有在課餘的教育了。以我之見,眼下盛行的各種繪畫、音樂、智力“課餘班”,乃至假期旅行“遊學”,正是家長不滿足學校教育的反映。
要想突破目前教育體制的限制是很困難的,但是“擦邊球”還是可以打的。例如現有的“雙語學校”;例如“海歸”孩子的插班跳級;例如“特色學校”或“特色班”,它們都一定程度突破了義務教育階段的“標準化”學校教育及升學制度的框架。但是,這只是少數特例,對大多數孩子的家長來説,即使有“在家上學”之心,也沒有與現行教育體制對著幹之必要。
花象萱
期待基礎教育更靈活
義務教育是以政府主導的學校教育為基礎的。毋庸置疑,學校教育適應了社會的需求和教育的普及,比起手工作坊式的私塾教育及家庭教學,不論在教育效率、教育方向、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各方面都是巨大的進步,為社會發展作出了不可取代的促進作用,打下了牢固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説,要在社會上推廣“一對一”的“在家上學”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學校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制度下的學校基礎教育具有強制性(義務性)、公益性、統一性的特點,公眾對它的強制性和公益性基本上是一致認同的,但是對它的統一性,即統一的學制、統一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統一的教學形式、統一的課程設置和進度、統一的考試,就褒貶不一了。儘管各地各種學校的統一程度不同,但是其核心爭論是相同的,就是這些統一不利於因材施教,不利於培育個人專長,這是有悖于教育目標的。所以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有人想到突破現行義務教育體制,讓孩子“在家上學”。其實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國家,這種在家上學早已有之。例如,“發明大王”愛迪生就是在家上學接受他母親的教育成長起來的。解放前,我國也允許“失學少年”在家學習並以“同等學力”報考大學,與高等教育銜接的。
所以,現在已經是時候讓義務教育更靈活一些了,讓少數本人有稟賦、父母有期望、家庭有教學條件及經濟條件的孩子在家上學。可以制定一些條規甄別其合法性,檢測其是否達到義務教育標準,制定類似“同等學力”的認定標準以便與高一級的教育銜接。這種靈活性沒有擠佔公眾教育資源及機會,沒有破壞教育的公平公正,反之,可以讓更多的人才苗子乃至天才脫穎而出,于國於民都是有利的。
周滬生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