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論:"取消限購與否"為何觸動大眾神經

  • 發佈時間:2014-08-04 10:31:00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日晨  責任編輯:羅伯特

  今年樓市進入下半場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陸續上演放鬆和取消限購的大戲。繼呼和浩特、南寧後,近日,武漢、蘇州、海口、溫州、杭州被證實有條件地對限購進行了放鬆。截至目前,全國46個樓市限購城市中,已有27個城市直接或者變相鬆綁。

  地方政府在政策的調整上很“巧妙”,並非全面放開限購政策。明確放開某一類或某個區域的住宅商品房的限購政策,但未全面放開限購。如蘇州,90平方米以上住房放開限購;借由取消或不要求提供住房套數查詢證明以及降低“補稅”限制等措施,變相放鬆對置業者購房套數的限制,代表城市有呼和浩特、濟南和福州等;還有譬如放寬入戶政策、降低公積金貸款門檻、減免契稅或一次性付款可購第三套房等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城市大多以二三四線為主,而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近期也出現局部放鬆限購的傳聞。北京方面,儘管“限高令”放開曾一度引起憂慮,但北京市長王安順“不會採取放鬆限購等措施”的表態暫時澆滅了一線城市短期內放鬆限購的可能。

  堅持了近四年的限購政策,隨著近期各地加速鬆綁再次觸動了大眾的神經。

  隨著降價範圍和幅度的進一步擴大,上半年全國樓市成交延續量價增速雙降的態勢。在房地産市場表現日益低迷之際,多城市住宅“去庫存”壓力有增無減。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上半年全國房地産開發和銷售情況顯示,1-6月份,全國商品住宅銷售面積4248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7.8%,相比去年全年的17.5%下滑25.3個百分點;住宅銷售額25632億元,同比下降9.2%,降幅與去年全年增長26.6%相比,下滑35.8個百分點。銷售的疲軟和供應的激增,使得庫存持續攀升,截至6月,全國商品住宅待售面積為3.59萬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5%。

  房子賣不出去,地産商資金無法週轉,政府自然收不上稅、賣不出地。於是,想方設法打擦邊球救樓市。基於對樓市下行的焦慮和對決策風險的擔憂,本身也無可厚非。

  然而放開限購去制止樓市下滑的態勢,這個方法能否管用?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放開限購”這個閘門一開,多年高漲的樓市好不容易在今年上半年出現量價齊跌局面,會不會又掉頭向上一路反彈上漲?或許,正是這種擔憂使得人們對於限購鬆綁十分敏感。

  地方政府“救市”心切,可大家都明白,若被貼上“救市”標簽會很被動,稍有不慎就會弄巧成拙。比如,日前《常州日報》頭版刊出文章《我市目前已到購房好時機》,除了引起網友譏諷之外,更被媒體批評為“無節操”。更甚的是,由於嚴重依賴土地銷售收入和房地産相關稅費,會讓公眾以為地方財政收入已經瀕臨危險的地步。

  買的起房子的希望房價漲,買不起的則希望跌。追漲殺跌是中國人大宗消費的慣例,所以説“取消限購與否”也是伴隨著這種心理。老百姓不出手買房,一是實在負擔不起,二是擔心樓市崩盤幾代人的血汗錢打了水漂兒。剛買的房子降價了,業主維權的例子屢見不鮮。老百姓這種擔心,太過正常。

  那麼限購的有無一定能決定房價的漲跌嗎?以呼和浩特為例,在放開限購的近一個月時間裏,該市的商品房成交量和成交價並無明顯上漲。此外,根據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以來,限購政策鬆動城市的成交量整體未見明顯起色,僅無錫及廈門6月新建住宅成交面積較前兩個月平均水準有一定增長。

  筆者認為,當年的限購只是一種階段性的權宜之計,並非一個長久實施的政策。而且樓市發展是按照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它不受任何外力的支配而改變。而類似限購這種行政性措施無法阻止房價漲落,所以限購取消與否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今年兩會中央提出的分類調控逐漸取代“一刀切”的調控方向,也表明此前一系列行政性措施的退出只是時間問題。隨著各地樓市逐步回歸市場實際供給關係,應當建立房地産的長效機制,確保滿足中低收入群體的住房需求,讓樓市健康發展。

  至於購房者,無須對“取消限購”過於敏感,自住型需求可隨時出手,至於投資性需求則需要看好經濟形勢減少房地産風險。(本文作者王日晨 係新華房産記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