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的百合育種人
- 發佈時間:2014-08-04 03:32:1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呂兵兵
7月的沂蒙山,鬱鬱蔥蔥。沿著美麗的沭河岸邊驅車前進,記者突然被一片五彩斑斕的花海所吸引,打聽後才知道,這裡是山東省沂水縣食用百合研究中心,佔地500多畝,目前栽培了183個百合品種,是國內最大的食用百合育種研究種植基地。
走進這爭奇鬥艷、芳香四溢的百合花園,記者見到了這裡的主人——56歲的“沂蒙山人”馮濤,他取得的成績讓記者感到驚訝:馮濤帶領自己的團隊,在這片土地上白手起家,辛勤耕耘17年,已研究選育新型食用、觀賞綠化、保健多用途百合品種12個,已基本選育成功的中間品種50多個,正在進行最後的抗性試驗及測定。
有這樣傲人的成績,馮濤是怎麼做到的?“我打小就喜歡上山,喜歡植物。後來,通過努力考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後就當了一名醫生,分配到了縣醫院的藥劑科工作。”馮濤説,“在藥劑科,一直與中藥材打交道,很快對百合這個作物産生了濃厚興趣。”
馮濤介紹説,百合花素有“雲裳仙子”之稱,它除了具有觀賞、醫用價值外,還有極高的食用價值。1994年,馮濤辭去了在當時人人羨慕的好工作,拿出全部家當,承包了130畝地,開始了百合育種研究。
當時,我國食用百合的主要品種有甘肅蘭州百合、湖南卲陽百合、江蘇宜興百合,但是這些百合的種植有一定的區域特徵。“長期在一定的環境中形成一定的特性,南方品種到北方種植就不抗凍,北方的品種拿到南方種就不抗熱,耐高溫它就不行。”馮濤説。
馮濤發現一些品種移植到山東後産量低,要想實現自己的百合夢想,就必須尋找到適合當地環境的百合品種。於是,他下決心要選育出産量高、抗性強兩者優點兼具的百合品種。
為尋找種質資源,馮濤跑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收集到了上百種食用百合和野生百合品種。為了加快實驗步伐,馮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空間和資源。“不斷失敗,不斷摸索,我還獨創了很多自己的特有技術,比如無土培育法,利用四荒地,甚至河面空間,鋸末、沙石等一些廢品能利用的都利用。”説起研發經歷,馮濤的臉上流露著苦盡甘來的微笑。
經過不懈努力,1999年,馮濤終於成功雜交培育出適合當地種植的抗性強、産量高的百合品種,命名為“沂水食用大百合”。這一成果震驚了周邊農民,他們怎麼也想不到,原先三四年才能長成的百合,現在竟然一年就能長到1斤多。
儘管已年過半百,但這位癡迷于百合育種的老人,仍沒有停下腳步。“實際上他要想掙錢,搞商業種植就行了,三四百畝地,賣種子、賣成品一年能掙三四百萬元。但馮濤沒有這樣做,他把主要精力放到了百合育種上,放到了科研上。”沂水縣農辦副主任孫軍偉説。
聲名鵲起的馮濤,吸引了國內科研院所的關注,中國農科院、中國農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等紛紛派出團隊來此考察,很快就有了合作。“我這邊的種質資源是最全的,他們每年都上我這裡來買。”馮濤驕傲地説。
很快,馮濤的百合花園迅速發展,他順勢成立了沂水食用百合研究中心,建設了實驗室、百合品種資源圃、百合育種中心,並牽頭組建了沭源百合種植合作社。目前,中心已發展成為全國唯一一家集百合育種、研發、生態種植、産品深加工等於一體的綜合型農業園區;中心研究的百合冬培育法、水衝育種法、倒置育種法等實用技術,均為世界首創。
隨著人們對百合多種價值的認可,百合市場的需求量不斷增大,這也給百合産業的發展帶來良好機遇。馮濤説:“我們正在建設新的組培室,進行工廠化育種,大規模地選育優秀品種,加大産品的推廣力度,力爭到2015年實現育種面積達到2000畝,種植面積達到20000畝。”
“這片百合,就是中心最新培育的,它跟傳統百合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可以生吃,而且口感很好,還有水果味,你嘗嘗。”與百合打了一輩子交道的馮濤,説起百合就樂得合不攏嘴。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