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在華謀求發力
- 發佈時間:2014-08-03 21:30:33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7月25日,首家台資銀行——國泰世華銀行在上海自貿區開業。繼花旗、星展兩家外資銀行首批入駐上海自貿區後,目前,匯豐、渣打、三菱東京UFJ銀行、三井住友銀行、瑞穗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澳新銀行等一大批外資銀行都已在上海自貿區開設了分行。
除上海自貿區外,深圳作為中國另一個金融改革的前沿陣地,也吸引了外資銀行的目光。摩根大通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深圳分行就於今年4月開業,主要為深圳及珠三角客戶提供綜合的人民幣及外幣金融産品和服務,包括現金管理、貿易融資、流動性管理、風險管理、貸款和外匯業務。
銀行業專家、民生證券首席策略研究員李少君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隨著中國金融改革步伐的加快,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可望迎來難得機遇期。在華外資銀行,既是紅利的享受者,也是紅利的創造者。
外資銀行在華三部曲
在李少君看來,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會經歷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外資銀行以法人客戶業務為主,更多側重於服務來華的母國企業。如渣打銀行最初來華時,就是跟隨和服務於中國香港和英國來內地發展的企業。這個階段的優勢是,外資銀行在業務起步時可以較快迅速發展,解決了效率的問題。但同時也産生了資金來源受限、不能更多地吸納儲蓄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是外資銀行的客戶從法人拓展到自然人,以高端私人客戶業務為主。這個階段服務單個客戶的收入會比較高,人力和相關成本投入相對比較經濟,有利於外資行拓寬業務範圍,優化在中國的收入結構。但該階段仍然不能解決中國百姓不願意到外資行存款的問題。
李少君認為,目前來華的大部分銀行處於第二階段中期,隨著競爭壓力加劇,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很快就要到來。
在第三個階段,外資銀行要解決規模和效率均衡的問題。對此,李少君認為,外資行有兩條路徑:第一條路是借鑒本土銀行服務特徵,開設物理網點,向終端下沉,而目前在社區很難看到外資銀行的身影。但外資銀行開拓終端市場也會面臨中資銀行網點趨於飽和、中國百姓接受度等困境。第二條路則是網際網路金融。李少君認為,外資行要借助本土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及其存量客戶,拓展業務渠道和規模。但由於本土銀行已經在便民服務、費用減免、效率提升、跨行交易等方面做得比較深透,外資銀行如何提供差異化服務是一個挑戰。
據了解,目前已有外資銀行開先河,在華嘗試餘額理財這種網際網路金融模式。南洋商業銀行(中國)就于7月17日攜手易方達基金推出“智慧金”業務。
金融改革下的機遇與挑戰
李少君認為,中國金融改革無疑為外資銀行提供了更大的發展機遇。
外資銀行在産品設計和監管方面的先發優勢,使其在中國金融改革中佔據有利地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特聘專家潘英麗就曾表示,與中資銀行相比,外資銀行最大的優勢就是風險定價,外資銀行知道一個企業的信用狀況怎麼樣,應該向企業要多少利率。而在風險管理方面,外資銀行也比較有優勢。在利率市場化過程當中,外資銀行的優勢會愈加顯現出來。
花旗中國上海分行副行長、自貿區支行行長張曉萌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中資銀行對本土的客戶更加熟悉,而外資銀行的優勢則更多集中在跨境業務上,有些外資銀行的優勢在於在某一個國家的資金成本比較低。
不過外資銀行在華發展仍受到一定限制。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在過去十個月中,有10家外資銀行在上海自貿區開設了分行,但這些外資銀行都沒有獲得自貿區賬戶(FTA)。這意味著,這些外資銀行在境外賬戶與“自貿區賬戶”之間無法自由匯兌與轉賬,這阻礙了外資行在自貿區業務的開展。在7月4日舉行的自貿試驗區第二批金融創新案例發佈會上,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戴海波透露,下一階段自貿試驗區金融方面的重點工作,主要是加強自由貿易賬戶體系的建設,包括擴大自由貿易賬戶適用範圍、拓展自由貿易賬戶功能等,為投融資匯兌便利提供載體和工具。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