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埃博拉”雖猛,走出非洲不容易

  • 發佈時間:2014-08-02 10:31:1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一週以來,“埃博拉”疫情已波及幾內亞、尼日利亞、獅子山、賴比瑞亞西非四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已有1300多個確診或疑似病例,其中700多人喪生。致死率為55%。這也是史上最大的埃博拉疫情,引起世界關注,但埃博拉在非洲以外蔓延並不容易。

  世衛組織的發言人保羅·加伍德7月30日表示,儘管西非地區埃博拉疫情嚴峻,但中國民眾無須恐慌。世衛組織並未發佈任何針對疫區的旅行或貿易禁令。感染埃博拉病毒主要是因為接觸到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體液或屍體。遊客、商人在疫區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概率極低。

  “雖北美、泰國、歐洲、菲律賓均發現過該病患者,但非洲大陸是主要疫源地。”湖南疾控中心專家郭綬衡介紹道,“埃博拉出血熱流行的地理特徵比較典型。地區分佈除非洲外,不包括實驗室感染,其他洲還未發現人類埃博拉出血熱流行。”

  實驗室感染最早是在1977年,在德國馬爾堡、法蘭克福和南斯拉伕貝爾格萊德的三個研究中心同時暴發疫情,有20多人感染,罪魁禍首是從烏干達運入的非洲長尾綠猴攜帶的病毒。

  而外來人口在非洲得病只有一例——1994年,一名34歲的瑞士女性在象牙海岸解剖一隻死亡的黑猩猩,感染上了埃博拉病毒。隨後她被送回國並恢復了健康,也沒有感染別人。

  埃博拉病毒在顯微鏡下與一般病毒不同,像蠕蟲狀的一條長線。它能夠造成肺、肝、腸等多個器官的毛細血管迅速出血。

  郭綬衡介紹説,非洲大陸第一次埃博拉疫情是在1976年夏天。扎伊爾一位醫生記錄下了一種新型疾病:“它傳染迅速,置人于死地。這種疾病高燒39攝氏度左右、許多部位大量出血、胸腹部疼痛、嚴重腹瀉並使病人脫水、皮膚幹薄如紙、眼眶下陷……一切治療方法都難以奏效,3天左右迅速死去。”發現病毒的小鎮旁,有條小河叫“埃博拉”,病毒由此得名。在1976年的首次疫情中,共有602人受到感染,其中431人死亡。後來發現,扎伊爾鄰國蘇丹的一位棉花廠工人,可能是疫情第一位死者。而疫情傳播是因為醫院不更換注射器所致。

  這還不是埃博拉第一次感染人。1977年一次調查發現,扎伊爾有位醫生表現出埃博拉病毒抗體陽性。他曾在1972年解剖屍體時割破手指,很快表現出典型的埃博拉出血熱症狀,幸而存活。

  自1976年來,埃博拉病毒每隔幾年就在非洲熱帶地區奪取幾十、上百條人命。今年更是大範圍擴展。

  埃博拉病毒來自哪,尚無定論。包括人在內的靈長類動物肯定不是埃博拉的最初寄主。實驗表明,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會死亡,因此它可能是傳播的仲介。

  埃博拉是迄今為止第三致命的病毒,排在狂犬病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之後。病原實驗的時候按照需要防護的程度將病毒分為4級。埃博拉病毒就是4級,需要最嚴格的防護。它可以通過體液接觸、食物、飛沫傳染。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告訴媒體,北京一直密切關注埃博拉疫情,並加強了相關檢疫和監測,已對各級衛生醫療機構進行了相關技術培訓。相關實驗室已具備檢測該病毒的能力,一旦病例進入北京,監測系統可以及時發現可疑病例。

  (科技日報北京8月1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