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源於戰爭的GDP統計

  • 發佈時間:2014-08-01 19:29:39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很多最終被用於民用領域的新技術,起初都是因為交戰的需要而被激發出來的——並且是由軍隊資助完成。其中一項,叫做國內生産總值(GDP),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眾多發明之一。

  但是,將國民經濟核算用於戰爭要開始的更早一些。英國科學家兼政府官員威廉·佩蒂1665年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收入、支出、人口、土地和其他資産作出了估算。他的目的是為了衡量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以評估這個國家投入戰爭以及徵稅資助戰爭的能力。那場戰爭是目前鮮為人知的、從1665年持續到1667年的第二次英荷戰爭。佩蒂希望證明,英國不僅可以承受更高的稅收,還足以挑戰荷蘭、法國這樣的強大鄰國。在那樣的背景下,佩蒂做出了一個重大的發明。為準確地記錄國家的整體經濟狀況,他使用了複式記賬法。這種國民經濟核算方法被證明是英國的一個主要優勢。直到1781年,法國國王才有類似的戰略重要的經濟和金融統計數據。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六的財政大臣雅克·內克爾,發佈了著名的“獻給國王的金融概述”,論述了法國的經濟實力。這個工具最終使得路易十六能夠增加新貸款,然而這並沒能幫助他阻止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到來,之後不久,路易十六的命運被終結。

  在整個18世紀,一批又一批的統計學先驅者們,在英國最初取得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國民收入”的概念或許已經足夠清晰,但要在實際中運作,則需要做出選擇:它應該包括什麼,不應該包括什麼,兩者的界線極為模糊不清。這個框架在之後的幾十年不斷演變。後來的作者著重強調經濟的不同方面。一些作者——包括身為小説家及“小冊子作者”的丹尼爾·笛福認為,一國的繁榮,關鍵在於增加貿易,包括海外和國內貿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艱難時勢中,情況變得非常嚴重,此時,確定合適的GDP計算方法已經變得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迫切——並且要在完全不同的規模上進行。1940年,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發表了一本小冊子。如今的凱恩斯以《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這本著作而聞名於世,不過當時的小冊子名為《如何為戰爭付錢》。這可不是他在閒暇時的求索。畢竟就在此前一年(1939年),他的國家(也就是英國)已經與德國及其盟國開戰,而凱恩斯就職于英國財政部。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局長威斯利C·密契爾寫道:“只有那些親身參與了戰爭經濟動員的人才能認識到,對20年間的國民收入進行估算並用多種方法進行分類,在多大程度上幫助了二戰的工作。”

  由於深深折服於凱恩斯《戰爭的代價》的觀點,英國財政部官員奧斯汀·羅賓遜走出了符合邏輯的下一步,從那時起,GDP從一種助力戰爭的工具,發展成為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更和平的測算工具。

  GDP統計向和平發展的真正轉捩點出現在1946年5月,一個統計專家委員會在紐約的亨特學院碰面,委員會的任務是代表聯合國草擬國民經濟數據收集的建議。

  不久之後,聯合國就承擔起為國民經濟數據統計制定國際化標準的重任,這也就是現在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一原本用於全球軍事衝突的規劃,變成了二戰後經濟重建中功能強大且富有成效的工具。對杜魯門政府來説,這些統計數據非常有價值,1946年至1952年間,美國提供了約1480億美元的援助(以2004年的美元價格衡量)。飽受戰爭重創的歐洲國家極度依賴於“馬歇爾計劃”來存活與重建,在那個時期,所有的物質都很短缺,追蹤資源的使用非常關鍵。然而,在凱恩斯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GDP數據才找到了自己的終極命運。這個他出於為戰爭規劃目的而要求發展的統計方法,成為了現代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石。

  GDP統計的歷史説明,這些數據絕不只是乾巴巴的事實。最近有很多討論,內容有關“幸福經濟學”,以及如何更好地測算生活中我們真正關心的事情。但有一點也要記住:我們對經濟的測算,已經從它的戰爭本源走出了很遠。

  本文內容改編自財科所《研究報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