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綠色標準+綠色金融”護航綠色發展

  • 發佈時間:2014-08-01 15:32:1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胡曉晶

  人物簡介

  劉世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産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82年2月畢業于西北大學經濟係,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年3月至1986年10月,在西北大學經濟係(後為經濟管理學院)工作,任講師、教研室主任,並在職讀碩士學位。1989年11月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

  人物背景

  劉世錦,1994年4月至今都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宏觀調節研究部副部長、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等職務。如今還兼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常務理事及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産業政策諮詢委員會委員、國防科工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改革基金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理事等。其研究領域主要在經濟理論和政策問題研究,主要涉及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變遷、宏觀經濟政策、産業發展與政策、企業與改革等領域,是政府的重要的經濟智囊成員之一,多次為中央領導集體講解中國經濟形勢。

  “當高投資落到位以後,中國經濟7%-8%的增長是維持不住的;6%-7%之間有可能會爭取,但是難度很大,所以將來很可能穩定在6%左右。”在日前由環境商會與迴圈經濟協會聯合主辦的2014環保産業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改委、環保部等行業主管部門的負責人,以及有關專家學者、金融機構代表及近百家環保行業上市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老總近500人,一起為“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産業”出謀劃策,就改革再出發、資源迴圈利用産業等議題深入討論。其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的論壇觀點引熱議:“在房地産這只‘靴子’還沒落地前,經濟下行的壓力始終存在,所以我們不做過於樂觀的判斷。”

  我國經濟從高增到中高增

  目前的中國經濟,處於什麼“態”?劉世錦説,中國經濟經歷了30多年的高增長,其間也經歷了一些變化: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政府提出的目標是保增長,到2009年增速回升,2010年二季度達到一個高點,之後基本是持續下降。今年上半年雖然總體平穩,但可以感覺到有較大下行壓力。“經濟下一步的態勢到底怎麼看,有一些看法非常樂觀,説中國經濟今後還有20年的8%左右高增長,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可能持另外一種看法。”

  實際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早在4年前就做過一項研究,分析了二戰以後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大概有幾十個國家先後進入了工業化進程,但是只有13個經濟體進入了所謂高收入社會,大部分經濟體是不太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落入了各種各樣的中等收入陷阱。即使在這些成功的經濟體當中,也表現出一個規律,即像日本、南韓當其每人平均GDP達到11000國際元(國際元是購買力評價的指標)時,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出現增長速度較大的回落,高達一半甚至一半多,其中日本發生這樣的變化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而南韓則是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劉世錦説,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分六種類型計算了包括鋼鐵、汽車和發電量等在內的一些重要工業指標,但最終結論的一致性讓他們大吃一驚,中國經濟大體上到2013-2015年也會出現一個增長回落點,將由10%左右的高增長逐步轉向8%以下的中速或中高速增長。

  “當時這個研究結果出來,很多領導同志還不相信,現在看來這並不僅是一個理論上的推論,而是在中國已經實際發生的過程。”劉世錦舉例説,2013年按購買力評價計算,我國每人平均GDP已經達到了10000國際元,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已經超過這個點,像廣東、浙江、江蘇,特別是蘇南地區其實兩三年以前整個增長速度已經開始逐步放緩了。

  消費超過投資態勢已確立

  “中國經濟以前大家説有問題,説以投資為主、以工業為主,更多的依靠外需,依靠要素的投入。但是在過去兩三年裏,這個模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劉世錦指出,國民消費佔GDP的比重在前年就已超過投資,去年又反過來了,今年上半年投資比重又開始回升,但是消費超過投資的態勢已經確立。此外,最近幾年的出口已由過去動輒20%多的增長速度,回落到了今年的7%,伴隨國內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以及整個要素成本的上升和人民幣匯率的上升,我國出口産業的競爭力勢必有所下降。中國經濟正在逐步地轉化成一個更多地依靠消費、服務業、內需,依靠提高要素生産率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增長模式。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所做的全國性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結構性變化存在地域差異,大體上可分五類地區:第一類目前下行壓力特別大,像一季度GDP增長,黑龍江4.1%、河北4.6%、山西5.5%、寧夏6.7%,這是因為重化工業高峰期已經過去,以重化工業為主的上述地區在財政收入、企業效益、債務問題等方面都比較突出;第二類是廣東、浙江、福建、江蘇、山東等幾個沿海大省,這些地方增長速度在7%-8%之間,企業效益和財政狀況總體還可以,但也有一些特殊問題,比如浙江的金融問題相對突出;第三類是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陜西、甘肅等在內的中部地區,增長速度平均在8%-9%,但企業效益和財政狀況良莠不齊;第四類是兩個特殊地區,重慶前幾年IT産業特別是筆記型電腦産業轉移幅度比較大,天津按其自己的説法就是“沿海地區發展快的時候我們很慢,沿海地區發展不快的時候我們就快”;第五類就是北京和上海,增長率平均在7%左右,已經是以服務業為主了,企業效益和財政狀況總體還不錯。

  房地産靴子一兩年內落地

  “現在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的轉換過程還沒有完成,這個底還沒有探明。在這個底沒有找到以前,下行壓力始終存在。”劉世錦指出,當務之急就是儘快找到高速增長的底,爭取在一兩年時間內實現增長速度的轉換,進入一個新的比較穩定的增長狀態。

  在談及如何“探底”時,劉世錦認為,這關鍵在於房地産的“靴子”能否落地。過去,中國的高增長主要靠什麼帶動的呢?主要有三塊組成的高投資。其中包括基礎設施佔20%-25%、房地産佔25%,製造業投資佔30%以上。中國的高投資要下來,就要三隻“靴子”落地。從三隻“靴子”現狀看,兩隻已經落了下來,現在就差房地産了。劉世錦認為,基礎設施投資高峰期是2000年左右,最近幾年實際比重在逐步降低。“現在期待第三隻‘靴子’即房地産的‘靴子’落地後,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底基本上也就找到了。”

  “而房地産‘靴子’落地估計就在一兩年內”,劉世錦分析稱,構成中國房地産70%以上住宅的需求峰值是1200萬-1300萬套住房,這個峰值預計在今年就能達到,達到以後基本上就是走平甚至逐步回調,可能幾年以後房地産投資要增長5%難度都相當大,這次是一個歷史性的拐點。就像不久前他去過呼和浩特,看呼和浩特最近的新聞説是全國第一個政府公開取消限購規定的城市,但實地走訪發現當地相當多的樓都是有一個架子,門窗還沒有搞上去,看起來已經荒涼許久了,因為沒有人在那裏活動。

  對此,劉世錦建議還可在房産之外的其他方面尋找新的刺激點。比如“幾桶油”的競爭空間還很大,那麼在上海自貿區能否搞一個石油交易中心?比如期貨和現貨都可以做,讓石油成品油和原油放開,解決所謂定價權的問題,改善中國用油量大卻在國際上沒有話語權的現狀。

  公共資源支援綠色發展

  中國經濟的轉型,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也就是事關環境。劉世錦説:“我們現在的環境確實不可持續,最直接的就是PM2.5,現在北京很多人特別是女孩子一齣門,都要戴口罩,有時候晚飯後想出去散個步,也要查查PM2.5是多少,如果重度污染就要猶豫到底出去還是不出去。這説明現在的環境問題已經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了,説明過去的增長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那麼我們下一步就要把它變成綠色的。”

  劉世錦認為,這需要“綠色標準+綠色金融”的雙重支援。首先,綠色發展不只是一個概念,應該是有標準的。比如:進一步地確立建築、交通、生産、環境等各方面的綠色標準,系列化以後就按照這個標準實施。

  其次,説到對“綠色金融”的理解,劉世錦建議政府可以用一些公共資源來支援綠色發展,可以對按照綠色標準進行建設和發展的項目,對這部分金融資源給予一些特殊的支援。比如:英國已經有綠色銀行、綠色證券等等,像綠色證券就是可以免稅的,這也是金融創新相當重要的一個方面。此外,對於像內蒙古、貴州等山清水秀的貧困地區,能否加大碳排放權的交易?目前,國內的碳排放權交易由於缺少強制性,現在面臨的問題買方太少,交易不活躍。未來,能不能在一些特定的地區先建一個區域性的綠色發展基金,讓排污大戶們通過保護生態環境、創造了碳匯來進行碳排放交易。那麼誰來買單和怎麼買單呢?建議可由這個綠色發展基金首先來進行買,也就是説第一步開始的時候相當於政府的補貼,但是這種補貼是一個市場化的機制,未來等市場有了以後就會有其他買家陸續“為綠”進場。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