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市民化不能只算成本賬

  • 發佈時間:2014-08-01 01:32:32  來源:北京晨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到2020年,努力實現1億左右的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是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的目標。取消農業戶口與城鎮戶口之別只是第一步,實現農民的市民化待遇才是關鍵。也正是這個關鍵問題,讓一些人對戶籍制度改革的未來産生了悲觀預期,理由是戶籍改革的成本太高,地方政府難以承受。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之所以改革久拖不決,主要是因為資金問題。社科院2013年《城市藍皮書》稱,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每人平均公共成本分別為17.6萬元、10.4萬元和10.6萬元,全國平均為13.1萬元/人。這個成本主要體現在政府在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維護以及公共服務等方面所需增加的財政投入,包括城鎮建設維護投入、公共服務管理投入、社會保障投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投入等。

  如果按照這個數字計算的話,1億農業人口的市民化就需要13.1萬億元的資金支援,這對於已經處於財政收入增速下滑的地方政府而言,確實是巨大挑戰。可以想像,在接下來的幾年裏,如果中央和地方的財權和事權不進行重新分配,現有的財稅體制不進行改革的情況下,這個任務幾乎是難以完成的。

  困難是有的,這一點我們必須實事求是。但如果只看到困難,而看不到燎原之星火,那就不是改革思維。我們看到,在戶籍制度宣佈推進改革之前,財稅體制改革的整體方案已經通過了中央高層的審議,相信不久之後就會向社會公佈,可以預期這一頂層設計會對戶籍制度改革的成本問題進行全面考慮。

  戶籍改革不能只考慮成本,不考慮收益。農業人口轉移落戶城鎮之後,雖然各項福利保障支出增加了,城市對資源和環境的要求更高,但人口在城鎮的聚集,尤其是有消費能力的人口聚集,不僅會在供給層面為服務業提供強大的支援,拉動中國産業結構調整,還會在需求方面創造極大的消費力,為轉變增長方式提供動力。這種戶籍改革的溢出效應不是簡單的鋼筋水泥所能比的,它是城鎮化的靈魂,市民化的本質。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