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35顆北斗衛星將形成衛星網 信號覆蓋全球
- 發佈時間:2015-06-01 10:5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王斌
5月29日,中國衛星全球服務聯盟和聯合國國際貿易中心在北京共同舉辦第二屆中國衛星全球服務國際合作商洽會,本次會議匯聚中外一線航太專家,專家們從海、陸、空、天多維度解讀了中國將如何打造“天基絲綢之路”。
打造天基實時“黑匣子”
中國打造“一帶一路”必然會有大量人員走出去,這就對民航客機等交通工具的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特別是馬航MH370失聯事件之後,使用衛星技術實時定位民航客機的需求越來越迫切。中國衛通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柴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民航機載衛星通信主要包括兩大塊,一塊是駕駛艙(前艙)通信,一塊是客艙(後艙)通信,中國早在2012年就開始關注衛星技術對於民航安全的作用,並組織業內專家編寫相關應用的指導意見。北斗系統也將考慮加裝在民航飛機上,實現定位、導航,短資訊傳輸等功能,提升我國民航資訊化和安全飛行管理水準。
據柴勇介紹,目前飛機上的“黑匣子”都是事後諸葛亮,中國希望利用天基衛星綜合系統打造實時的“黑匣子”,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的空中、海上和陸地,實現全航程、全時域和全覆蓋。而想要實現飛機與衛星之間的數據傳輸,需要在飛機上加裝發射、接收、應答、存儲等相關設備。目前各家航空公司都已開始計劃對部分飛機進行改裝,規模化加裝可能要到2016年和2017年。據介紹,機載衛星通信的進展,特別是前艙系統的進一步普及,目前受制于技術選型問題,所以航空公司只好選取進口的海事衛星、銥星等服務。
柴勇説,目前後艙加裝資訊化系統已經開始實現。東航、南航、國航各有數架飛機已經加裝後艙通信設備,還有一些航空公司也正在計劃加裝。按照民航總局提供的數字,2014年中國有3.9億人次乘坐飛機,而到了飛機上,網路、通信就全部中斷,一旦接入後艙衛星通信服務之後,人們可以實現網路接入,滿足乘機過程中通信與娛樂的需求。為了保障飛行安全,前艙和後艙兩個系統要求實現物理隔絕。
北斗要走多系統融合之路,才能服務全球
中國前不久成功發射北斗首顆全球組網試驗星,這意味著北斗系統將在覆蓋亞太的基礎上向全球邁進,到2020年將形成35顆衛星的衛星網,信號覆蓋全球。圍繞北斗全球化網路建設對於“一帶一路”將帶來哪些好處,《環球時報》記者採訪了北京衛星導航生産力促進中心首席科學家曹衝。據他判斷,2013年到2015年是北斗發展的關鍵時期,預計三年可以在規模上實現連升三級的目標,就是百萬、千萬、近億的終端量。這是相容互操作帶來的好處,由於中國有全球獨一無二的大市場,國內外相關晶片製造商,都將北斗納入其産品系列。
之前有一種説法稱北斗系統建成後將佔領國內導航市場份額的80%,全球市場的20%,曹衝認為,這種估算相對保守,到2020年具有北斗功能的終端産品,可能佔到國內市場的98%以上。
曹衝進一步解釋稱,98%的市場份額並不意味著北斗獨佔市場,北斗與GPS和其他導航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既競爭又互補的關係,多系統相容互操作是未來的大方向、大趨勢,最終肯定會出現四大導航系統相容互操作的局面。從技術上講,只需要使用相容多系統的晶片就行,終端成本不會發生太大變化。而多系統相容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提高導航精度,提高可用性和應用可靠性。
據曹衝介紹,這種相容互操作已經開始逐步實現,而且路子會越來越寬廣,中國北斗、俄羅斯“格洛納斯”、歐洲“伽利略”系統都開始共用原來美國GPS的L1頻點,而在上面保留各自的調製碼信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相容互操作。不久前成功發射的新一代北斗試驗星已開始在保留我們原先頻點的基礎上,為共用L1這個頻點做準備。今後還會在L5頻點上實現相容互操作。
衛星在應急處突中不可或缺
柴勇還介紹了衛星服務在處理緊急突發情況下的應用。以汶川地震為例,事發時在當地,除了衛星通信以外,所有通信都中斷了,這時如果快速部署一個長航時的無人機在相關區域上空,就相當於快速搭建了一個天基通信基站,使方圓數百公里內的通信服務快速恢復。而使用長航時無人機進行載荷資訊數據衛星傳輸外,其飛控系統數據傳輸也需要衛星通信支援保障。
除了通信衛星的應用,遙感衛星也可以在突發事件中起到重大作用。比如要保障某地的任務需求,可以在高軌、低軌衛星對這一地區拍攝的同時,再加上長航時無人機的使用,如果有需求,甚至可以多架無人機接力飛行。無人機的拍攝解析度很高,拍到的數據可以通過衛星實時回傳。無人機拿到高分辨的圖像,可以向地面基站回傳數據,如果地面沒有基站,就往地球同步軌道的衛星傳,再通過衛星傳到大型地面站。
經略海洋需依託衛星服務
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建強發言時表示,中國海洋衛星可以進行全球探測,所以可以很好地支撐“一帶一路”。據他介紹,中國現有海洋衛星包括“海洋一號”系列、“海洋二號”系列、“海洋三號”系列以及中法海洋衛星。中國在北京、牡丹江、三亞建立了地面站,未來還要在南極、北極建立地面站,以獲取全球海洋環境的實時資料,防災減災。
柴勇表示,經略海洋需要充分依託天基衛星服務的作用,比如利用通信衛星系統可以為船運業提供移動寬頻接入服務。
柴勇現場展示的一張中國衛通集團公司旗下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為海洋作業船舶提供可管、可控的移動互聯網接入服務的線路圖顯示,這項服務已基本囊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整條線路,從中國上海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印度洋,一直到達紅海區域。該項業務服務將隨著海上絲路的發展,繼續拓展到歐洲和非洲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