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林毅夫駁中國崩潰論:中國奇跡具一般意義 還可持續

  • 發佈時間:2015-04-27 07:58:00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發表主題演講,解讀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 中國青年網記者 盧冠瓊 攝

  "從1978年到2014年,我們平均每年的國內生産總值的增長率達到9.7%。在人類經濟史上還沒有這樣的國家,能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就"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發表主題演講。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連續36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長,經濟規模擴大28倍。同期,中國平均每年的貿易增長率高達16%,若按美元計算,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三十幾年間增加了209倍。中國從一個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不及非洲國家平均數1/3的貧窮落後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出口國。林毅夫説,"在一個人口這麼多、底子這麼薄的國家維持了這麼長時間的快速增長、取得了這麼多成績,是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奇跡。"

  中國從改革開放以後取得的經濟奇跡到底有沒有一般意義,能不能供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經過36年的高速增長,中國奇跡有沒有可能繼續保持?林毅夫在演講中對這些問題做了肯定回答。

  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

  三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奇跡有目共睹。然而,近年來,"中國崩潰論"卻在海外此起彼伏。尤其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持續下滑,國外許多機構和分析人士以此認為,這是由中國經濟難以克服的體制、機制、增長模式的內因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積累下來的各种經濟社會矛盾會在低速增長時總爆發,中國經濟在過去快速增長中取得的成績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經濟即將崩潰。

  "近日,我國一季度GDP增速公佈,7%,而且下行壓力很大。"林毅夫説,"國內也有不少學者因此持悲觀態度",只看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轉型中國家必然存在的各種問題,忽視了這三十幾年來我們取得的成績,也不能了解中國的發展、轉型經驗的一般意義。

  在巨大成績面前出現認識上的反差,林毅夫認為,究其原因在於國外的學者是以總結發達國家經驗的主流理論來看中國。林毅夫説,我國的改革開放,並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新自由主義理論所倡導的"休克療法",試圖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一次性地消除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制度,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根據我國社會的承受力、可動員的條件等情況以雙軌漸進的方式來推進,隨著條件的成熟,不斷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上個世紀90年代,西方主流理論認為,計劃經濟不如市場經濟,最糟糕的經濟是改革不徹底的雙軌制經濟。林毅夫表示,受此理論的影響,不少學者把我國社會、經濟中存在的一切問題都歸結于沒有按照西方主流的理論來進行改革所致。"但問題是,西方主流理論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林毅夫舉例,20世紀80年代以來,按照西方主流理論來進行轉型的蘇聯、東歐和亞非拉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普遍出現經濟崩潰並且危機不斷;少數在轉型中推行雙軌漸進改革的國家,像越南、柬埔寨、寮國,卻取得了穩定而快速的發展。

  林毅夫認為,只有深入理解出現在我國的新的社會經濟現象,而不是僅以現有理論為考察問題的出發點,才有可能提出真正能夠解釋我國現象的新理論及其一般意義。林毅夫從要素稟賦結構、比較優勢和企業自生能力出發,探討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本質,得出了"我國經濟發展與改革具有一般意義"的結論。

  林毅夫表示,改革開放後,中國改變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模式,發展了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力密集産業。經濟增長與外貿發展比較迅速,産生了很多利潤和剩餘,資本積累推動了産業升級。利用發達國家成熟的産業技術,把握好了後發優勢,經濟取得了快速增長。

  林毅夫認為,中國奇跡的一般意義在於利用好後發優勢與比較優勢,這對於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借鑒意義。

  應正確看待中國奇跡所付出的代價

  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奇跡,背後的驅動力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林毅夫認為,中國奇跡的代價主要是三大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腐敗與環境惡化。

  林毅夫指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每人平均收入增加,但大部分人不高興,因為收入差距擴大,同時還伴隨著很多腐敗。例如,目前的"大銀行體系"是在補貼大企業與富人,忽視了中小企業與窮人的利益,加劇了收入分配不公,"而且,因為錢是拿到銀行,這涉及經濟學講的'干預'問題,這樣就給能夠分配資金的政府官員極大的權力,帶來了腐敗。"林毅夫説,不僅金融體系存在這些問題,資源稅費方面也是如此。

  此外,中國維持了電力、通信産業等一些産業在市場上的壟斷。這樣的壟斷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同時為取得進入這些壟斷行業的特許權,很多人會向權力部門尋租,出現大量腐敗現象。

  但是,不能因為存在問題就全盤否定改革。林毅夫説,"這是雙軌制改革的代價,當時中國資本短缺,兩害相比取其輕。"林毅夫認為,這在當時是對的,只是現在中國已經不存在資本短缺了,要與時俱進。一些企業、行業競爭力提高,繼續給其保護補貼,已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會造成收入分配差距加大。林毅夫表示,應取消一些不必要的保護補貼,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同時,林毅夫指出,中國目前還是以製造業為主,能源使用、排放密度高,環境污染嚴重。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煤炭比石油、天然氣污染嚴重。此外,中國環境部門執法不嚴也加劇了環境污染。他認為,解決環境問題,最重要的是儘快進入發達國家階段,從以製造業為主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因為服務業環境污染低。"

  林毅夫不認同當前部分人持有的"環境惡化是由於我們發展太快"的觀點。他指出,"減緩發展速度,只會讓中國在製造業階段停留更久。"

  中國奇跡可持續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6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還有多大?林毅夫堅持他在2008年提出的"中國還有20年每年8%的增長潛力"的觀點,並指出潛力能不能實現,要看外部條件,更要靠內需。

  從外部條件來講,發達國家至今未從2008年經濟危機中完全復蘇,經濟增長比較緩慢,我國的出口增長因此受到了影響。林毅夫認為,外需不能像以前那樣高速增長,但是,我們還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內需。與産業領先、已完成城市化的發達國家不同,中國並不缺乏增長機會。例如,中國過去很多年進行了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但大部分是城市之間的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城市內部的基礎設施還不足,有很多投資空間。

  機會存在,中國也擁有豐富資源用來投資。中國政府的財政狀況相對較好,政府負債佔GDP比重遠小于發達國家。此外,中國還擁有大量的民間儲蓄,3.7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蓄可以用來支援投資。

  "當經濟下行到一定程度後,政府可利用相對優越的財政狀況,進行反週期干預,帶動民間投資。"林毅夫指出,"有投資就能夠創造就業,進而促進消費"。

  他表示,在今後五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中國完全有可能挖掘經濟增速8%的潛力,"即使在外部條件相對不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保持7%左右的增長。"林毅夫稱,"我國很可能在2020年實現從低收入進入到高收入水準,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里程碑。"

  中國經濟所創造的奇跡並不僅僅惠及自身,同時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所借鑒。"中國人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林毅夫説,"我們也希望其他國家跟中國一樣,取得快速而穩定的發展。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博鰲論壇上所説的一樣,'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