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專家:延遲退休不宜一刀切 體力勞動者力不從心

  • 發佈時間:2015-01-04 07:15:2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鐘超 邱玥  責任編輯:姚慧婷

  “關於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作了明確要求,但社會上分歧很大,認識並不統一。”日前,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接受全國人大常委會聯組審議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專題詢問時坦言,“退休年齡是推遲到63歲還是65歲?還有時機選擇、節奏掌握、配套措施以及監督實施的問題等等,都需要深入研究。”

  在這場首次由國務院副總理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專題詢問上,延遲退休的話題又一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延遲退休目前認識不一,延遲退休,為何延?如何延?

  為什麼要延遲退休?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我國城鎮每人平均預期壽命達75歲以上;加上勞動條件改善,平均勞動強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繼續維持較低的退休年齡,一方面不利於調動中青年人勞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續、合理提高。

  與此同時,儘管我國目前的養老金充裕,尚有結余,但未來支付壓力卻不小。

  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近日發佈《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4》分析指出:2013年,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速度有所下降,制度贍養率進一步提高。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運作壓力越來越大,當期結余比上一年減少了229.27億元。2013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有12個省份徵繳收入大於支出。

  馬凱坦言,當前養老保險繳費面臨兩難矛盾。一方面,現在繳費水準確實偏高,“五險一金”已佔到工資總額的40%~50%,企業負擔重;但另一方面,現在基金收入增長幅度慢于支出增長幅度,降低繳費水準又會影響當期的收入。如何解決這種兩難問題,還需進一步研究。

  延遲退休正是在這個背景下産生的。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李宏彬認為,“在老齡化社會和社保壓力之間有一個巨大的相關性,實現兩者平衡無非有三個選擇,要麼就延遲退休,要麼就收稅,要麼就減少福利。在合理制定延遲退休政策的前提下,前者明顯要優於後兩項。”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于革勝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速度明顯加快,我國養老金支出會呈現剛性增長,而未來養老金繳費人口會減少,中長期養老金支付的壓力會越來越大,這可能成為我國面臨的巨大挑戰之一,必須從國家戰略的高度及早謀劃這個問題。

  延遲退休能否“一刀切”?

  “延遲退休是大勢所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表示,國內技術型、管理型人員退而不休是常態,但他也指出,對很多體力勞動者來説,隨著年齡增長,在崗卻有些力不從心,政策不宜“一刀切”。

  在上海市一家建築設計公司負責人力資源管理的吳純行則主張“區別對待”。他從自身工作的角度分析説,“我們一方面希望技術過硬或管理能力強的老職工多幹幾年,他們經驗豐富,能大大提高公司的業務水準;另一方面也希望普通職工準時退休,甚至早退,以空出崗位培養新人。”

  談起對延遲退休的看法,即將研究生畢業的蘭州大學學生徐希表示很“矛盾”。“我國老齡人口越來越多,為了減輕社會的養老負擔,推遲退休年齡是必要的。”她説,“可我又擔心延遲退休使原本就很大的就業壓力變得更大。”

  記者調查了解到,一線工人和部分下崗後無固定職業者,對延遲退休政策多持反對意見。尤其是從事重體力工作的一線工人,到齡退休對他們來説是一個關鍵的心理期待。機關和事業單位領導幹部、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則不然,他們大多支援延遲退休。“領導和管理工作不像單純體力勞動那樣枯燥乏味,它需要長期積累的工作經驗和決策能力。五六十歲這個年齡段的幹部對工作駕輕就熟,恰恰是幹事創業能出成果的時候。這時候退休是人才資源的浪費。”一位中央直屬機關臨近退休的中層幹部説。

  社會上對於延遲退休年齡的態度多種多樣。鄭功成認為,這正説明瞭解決這一問題的複雜性和艱巨性。延遲退休政策不能急於求成,要“小步漸進、兼顧特殊”地向前推進,要明確這一政策的中長期目標,採取分步漸進的方式加以實施,必須兼顧各個群體的不同利益。

  延遲退休,怎樣推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政策”。漸進式延遲退休自此走進公眾視野,這是社會保障領域改革的一次全新嘗試,表明瞭中央推進延遲退休的宏觀部署。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所謂“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一是要有一個預告期,提前若干年告知社會,而不能今年宣佈明年就實施。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從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從人力資源替代彈性系數低的群體開始,逐步擴展到各類群體。三是要邁小步,比如每年只延遲幾個月,小步徐趨,用較長的一段時間完成平穩過渡。四是要多措並舉,在延遲退休的同時,嚴格控制提前退休,進一步強化養老保險長繳多得的激勵機制等等,最大限度降低對相關群體的不利影響。

  “在過去十幾年裏,提高退休年齡在各國已成為社保改革進程中一個最普遍的改革手段。據不完全統計,在經合組織的34個成員國中,至今沒有提高退休年齡的國家只有芬蘭、冰島、墨西哥、荷蘭、西班牙、英國。而這6國的退休年齡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保持在65歲或67歲。”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指出。

  “我國男女平均退休年齡僅為53歲。北歐國家男女同齡67歲退休,西歐大部分國家是男女同齡65歲退休,分別比中國多10年以上。再看壽命預期,我們僅僅比這些國家短兩三年或三四年,這可以看出退休年齡的空間男女平均有10歲以上,所以退休年齡是可以變動的,並且很急迫。但提高退休年齡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要把這些年齡分散到一個很長的時間表裏,漸進式地提高,讓人們有個較長的心理適應過程。”鄭秉文説。

  目前,我國老齡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市在延遲退休方面率先試點:從2010年10月1日開始,上海展開城鎮企業職工“柔性延遲領取養老金”嘗試。所謂“柔性”,即職工和用人單位協商達成一致,就可最多延長五年退休,“男性一般不超過65周歲,女性一般不超過60周歲”。

  “試點的城市必須足夠多,考慮到不同特性,比如有的城市出生率並不低,但同樣老齡化,這些不同的城市都要探索,要總結經驗,再推出更適合的政策。”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