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王一鳴:國際産業變革逼迫中國邁向中高端

  • 發佈時間:2014-11-03 01:00:16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中國經濟50人論壇、新浪財經和清華經管學院聯合舉辦的新浪·長安講壇第261期日前召開。論壇成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副秘書長王一鳴發表了題為“在中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端水準邁進”的主題演講。王一鳴表示,隨著要素結構變化,中國經濟現在進入了中高速增長階段。這個時候重要的是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努力推進製造業向中高端發展。要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國際産業變革最新態勢,找出制約中國創新驅動的主要因素,進而設計出激勵創新制度。

  增速減緩的根本原因是要素結構變化

  王一鳴説,從中高速增長階段向中高端水準邁進,是中國經濟發展出現階段性變化以後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經濟增速的放緩的原因是什麼?王一鳴説,經濟都是有週期波動的,大家也通常用週期性因素去解釋經濟放緩。但是這一輪階段性的增長變化,它有更深層次的因素,是週期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的相互疊加。而且通常在研究中都認為結構性因素在這一輪經濟的下行中佔據主導地位。而且這一輪既然是階段性變化,就很難用短期的需求變化來完全解釋,還一定有供給側的因素。

  從需求結構來看,最近幾年外需、內需都在放慢,尤其是投資明顯在放緩。從産業結構來看,製造業過去經歷迅猛的擴張,現在由於內外需的變化,面臨比較嚴重的産能過剩。它就會倒逼製造業的生産要素向其他部門流動,現在更多是向服務業流動,於是服務業進入擴張時期。服務業的特點是就業容量大,但是相對來説,平均勞動生産率要比製造業低,如果服務業的生産率沒有明顯提升的話,這種要素的流動在一個時期內也會帶來減速。

  最深層面的一個因素是要素結構在發生變化,最基本的要素結構是人口結構。中國人口結構的特徵是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在減少,2012年減少了345萬,2013年減少244萬,結果人口撫養比也就從過去30年的下降轉為逐漸提高。過去人口撫養比是逐步下降的,這叫做人口紅利,對經濟有明顯的貢獻。增長階段的變化最重要的因素是潛在增長水準下降。這種潛在增長水準的下降跟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是直接關聯的。最近幾年中國老齡化的進程在明顯加快,去年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億人,現在按照比較保守的估算到2025年會超過3億人,相當於美國的總人口。現在隨著撫養比的提高,儲蓄水準也開始逐漸向下調整,這意味著無論是勞動的投入還是資本的投入,它的增長速度都會相應放緩。

  隨著資本投入減少,勞動投入減少,經濟增長很重要就是要依靠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來抵銷要素投入增長的放緩。過去生産率的提升在相當程度上是依靠生産要素的跨部門轉移,從低效率的部門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它的總體效率會提升。比如一個農業勞動力轉移到製造業和服務業,它的産出會成倍增長,有人做過一些實證,大概是7倍,甚至更多。現在隨著這種轉移速率的下降,意味著通過要素跨部門轉移推動全要素生産率的提高的速度放慢了,更需要靠技術創新、科技進步。

  另外,中國現在還需要推進改革。由於這一輪改革涉及到深層的利益調整,所以它的效益的釋放也需要一個過程。

  還要看到,在傳統的經濟研究裏面一般不會著重講外部性,但是現在外部性越來越重要,尤其是資源、環境的約束在持續強化。

  所以,我們説經濟增長正在發生一個階段性的調整,這種調整有人叫次高速,更多的叫中高速。我們正在進入這樣一個階段,它跟中國潛在增長水準的下降也是基本吻合的。

  速度下一個臺階 品質要上一個臺階

  經濟增速放緩怎麼看?王一鳴認為,總體説是符合規律的。中國不可能永遠高速增長,就像一個人的發育一樣,不能永遠都長個,到了一定階段其他的器官也會發育,人的整體品質會改善。中國現在也在轉向這個階段,要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的提升。而中國的這個轉變中是有自己的特點的。

  首先,從態勢上看,中國的這種增長放緩是有獨特性的。因為幾乎所有的高速增長經濟體到了第四個10年,增速都在4%以下。中國已經改革開放36年了,還有7.5%左右的增長率。實證顯示,每人平均7000國際元到11000國際元是一個經濟體降速的高概率區間,速度有明顯變化。按照王一鳴他們建立的麥迪遜數據庫,201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達到7371國際元,按預測2015年將超過11000國際元,所以中國也處在減速的高概率區間。

  二是這種增速的放緩有的具有突變性,也有一部分具有漸變式特徵,中國的增速放緩更多地接近於後者。中國潛在增長水準是下降的,以後也肯定還會下降。但是中國的內需市場還沒有完全釋放,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隨著內需市場的擴展會部分替代投資增長的放緩。近些年中國的居民收入水準在明顯提高,中等收入群體迅速擴大,消費的貢獻相對於投資有提升,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消費市場。而且未來中國勞動力數量增長的放緩,也帶來了人力資本提升的空間。中國每年畢業700萬大學生,這個規模比歐洲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還多,這會成為未來經濟增長新的源泉。

  三是中國的研發投入也在迅速增加。去年已經超過10000億元,研發佔GDP的比重達到2.09%,比當年英國研發佔GDP的比重還高。

  四是中國城市化的潛力和空間還很大。名義的城市化率只有53.7%,現在提出要解決1億人的落戶問題。

  五是區域迴旋空間較大。

  還有一個是深化改革對經濟增長會有促進作用。

  王一鳴認為,這個時候,經濟要想持續增長,一定要轉換方式,從過去追求高速增長轉向追求高效的增長。它的路徑會跟以前不一樣,速度下一個臺階符合一般的變化規律,但是品質要上一台階,核心的內涵就是生産率要有明顯提升。只要生産率提升,即便速度放緩了,企業的盈利能力能夠有提升,企業的盈利水準就不會隨著速度的放緩明顯下降。企業盈利了,政府財政收入就能穩定增長,就業隨著服務業的擴張也會容量擴大,這樣民生就可以改善。速度放緩一點的話,環境的壓力還可以大大減緩。

  國際産業變革逼迫我們邁向中高端

  要想産業上臺階,王一鳴認為,有必要了解一些當前國際産業變革的態勢。

  首先是經濟服務化。在他看來,服務化的趨勢在強化,比如西門子、GE這些大跨國企業,都在從一個設備製造商轉向一個服務商,通過它們的後臺設備供應,提供最終解決方案。這就是國際産業變化的新開始,而這種服務化趨勢對人力資本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其次是製造高端化。要不要繼續發展製造業呢?當然還是要發展。跨國公司在製造業鏈條中現在採取把最高端的核心留住,然後大量的其他環節都是外包。

  第三是生産智慧化。現在最典型的生産領域就是工業第四代,都是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3D或4D列印技術這麼一些基於網路的製造,跟傳統的製造方式完全不一樣。傳統的製造都是要有標準的,只有這樣才能規模化,否則沒有規模就叫規模不經濟。新一代製造強調個性化定制,沒有模具,沒有標準,也不需要規模。所以新一代的智慧製造將是革命性變化。創新在許多地方也被叫做創造性毀滅,中國現在號稱世界第一製造大國,産業變革如果不跟進的話,新一代製造對傳統製造也會造成創造性毀滅。

  第四是組織網路化。所謂的網路化生産模式,就是把不同的生産工序,各自配置到成本最低的區位上去,用網際網路進行整合,甚至可以實行零庫存管理。

  第五,發展綠色化。這不僅是要求有綠色化的生産方式,還要求按照生態産業鏈的模式來設計工業園區。

  王一鳴認為,上述國際産業變革對中國經濟加快轉型發展提出了緊迫要求,所以亟須推動産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

  首先,要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製造服務化和服務知識化。他説,所謂製造的服務化就是要提升在製造的研發、設計、供應鏈管理這些環節中的人力資本含量。要通過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來幫助製造業提升它的服務化水準。第三方的研發、第三方的設計是以後生産性服務業可以發展的新型領域。

  其次,培育發展新興産業,搶佔國際産業競爭的制高點。新興的産業領域不能走傳統製造的老路,不能再搞成過去那種加工組裝的模式,一定要從一開始就研發、設計,圍繞産業鏈設計創新鏈。這就要求新興産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有戰略産品,有工程規模化應用,有龍頭和配套,形成一個以研發為基礎的製造鏈條。

  再次,改造提升重化工業,提升産業現代化水準。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傳統重化工業,提高環保、能耗和技術等準入標準。此外,加快勞動密集型産業轉型升級,向勞動、知識、技能相結合方向發展。

  最後,強化研發設計能力,促進高新技術産業向自主研發製造為主轉變。王一鳴説,以前傳統的高技術組裝是加工組裝,現在需要向自主的研發、製造、設計轉變。要想做到這一點,到底是需要産業政策還是競爭政策,現在也在討論。最近總理開會,格力董事長董明珠説企業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環境,不需要你給我扶持。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能賺錢的企業不需要扶持,只需要公平的競爭環境。

  要設計激勵創新制度

  王一鳴認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也是分不開的。新的一輪科技革命現在已經初露端倪,它的基本特徵是ICT(資訊、通信和技術)技術與各領域技術的深度融合,形成很多新的業態。

  工業領域不用説了,商業領域是電商迅速崛起,馬雲領導的阿里巴巴成功上市標誌著資本市場對這個業態的承認。現在又出現一個新的領域叫跨境電商,為中小企業提供出口貿易服務。以前中小企業如果自己去辦出口,既要雇專業人士,又要建行銷網路,還要找物流公司去發貨,現在跨境電商幫中小企業做出口,不僅不要服務費用還倒貼,每出口1元補3分,結果它還能賺大錢。跨境電商目前因為關稅問題還涉及到立法,如果立法方面的問題能解決,業態也會有迅速提升。

  在教育領域、研發領域,網上共同研發平臺傳統的IT領域代碼是絕對保密的,現在在慢慢開放,吸引更多人共同做研發,研發出來的成果再有人按市場價收購,這叫網上共同研發平臺。小米就是依靠類似的平臺發展起來的。

  歸納一下新的技術革命。

  一是資訊技術進入新一波創新浪潮。雲計算、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3D列印等新一代資訊技術不斷涌現。

  二是新能源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實驗室裏太陽能的轉化率已經能做到44%,全球新能源消費的比重已達到14%。

  三是生物技術進入産業階段化。生物技術的産業化條件慢慢在具備,基因藥物、基因治療方式市場潛力也在慢慢顯現。

  四是新材料技術和先進製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現在做半導體,速率的提高已經快達到極限了,於是開始用石墨烯做晶片。而隨著人工成本的提高,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大。

  回到中國的問題上來,制約中國創新驅動的主要因素有三個:

  第一,企業創新能力薄弱。有研發活動的大概就10%,研發中心規模也很小,所以無論是研發規模還是水準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第二,技術轉移和轉化率低。經濟學家熊彼特説,技術創新是技術的商業化、市場化。中國國立的科研院所,人員都寫論文去了。這種論文可以評研究員,可以評一級教授,卻不能産業化,技術轉化率不到10%。美國大概能達到50%轉化率。

  第三,體制機制不健全。因為要素價格扭曲,所以對創新驅動沒有形成“倒逼機制”,企業缺乏創新的動力。尤其是在現行財稅體制下,地方政府存在追求GDP的強烈動機,熱衷於招商引資,對創新重視不夠。結果就是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不完善,與經濟發展結合不緊密,不適應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要求。

  鋻於上述情況,王一鳴認為,設計激勵創新制度非常重要。如何轉向創新驅動?他提出五方面建議:

  第一,推進市場導向的科技創新。第二,把科技創新與培育發展新興産業結合起來。第三,強化創新驅動的教育和人才基礎。創新需要有個性的張揚,而中國的教育模式是標準化的,所以怎麼樣最大程度提供個性化發展空間很關鍵,教育首先需要創新。第四,構建創新驅動發展的動力機制。第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只有推進改革才能形成創新生態,制度比技術更重要,最典型就是深圳。深圳原來沒有太多好大學,但深圳卻有很多非常有活力的創新性企業,華為是中國的一個民營企業,去年産值超過愛立信。

  最後,王一鳴總結説,中高速增長是為中高端邁進創造條件,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前提下推進向中高端水準邁進。中國還需要維繫一個穩定增長的環境,這樣才能為向中高端發展創造條件。不要把穩增長和調結構對立起來。

  需要在構建政府與市場新型關係中推進向中高端水準邁進。中國原來的增長模式是集中的資源投入,這種模式是有條件的,要求目標明確,技術路線清晰。未來創新有很多是目標不明確、技術路線也不知道的,這就要在試錯中找到創新方向。這種情況下政府不能主導,再集中式投入失敗了風險很大,所以需要發揮市場的功能。

  要在培育開放型經濟新優勢中推動向中高端水準邁進。王一鳴説,現在全球國際分工越來越傾向於價值鏈分工,所以一定要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中提升自己的位置,這就是需要培育開放型經濟的新優勢。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走出去,走出去的規模明年可能就會超過引進來的,這就是加入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一個過程。中國以前走出去更多的是礦産品、基礎設施,未來則一定是中高端製造業。

  問與答

  問:我想問,中關村這邊一直被譽為中國的矽谷,在創新方面與美國的矽谷有哪些差距,通過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培養成真正的矽谷。

  王一鳴:你這個問題是很多人都提的問題,我現在還沒有確切的答案。

  我的理解是美國西部文化是創業文化,早期進西部什麼都沒有,不靠自己的創新你就沒有出路,就是靠創新。很多人説那裏的空氣好像都能感覺到是創新的空氣,所以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覺得未必我們一定要像矽谷,有很多東西是很難學的,做了也未必成功,可以學合理的能夠吸收的東西。我們現在很多國內的研發機構轉到矽谷,也是因為人才問題。

  問:如何才能劃分國有經濟和私人經濟,比如在煤炭、房産領域。怎樣才能減少腐敗發生,使得經濟又快又好地發展?

  王一鳴:國有經濟和私人經濟的劃分標準很明確,不需要我去回答。

  如何防止腐敗發生,現在力度正在加大。反腐在新的時期也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怎麼防止發生需要一套制度,最簡單的一句話是,陽光之下很難腐敗,透明瞭怎麼腐敗?透明化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我不是搞這個領域的專家,只能這樣簡單回答。

  問:9月30號央行剛剛發佈房地産方面新的政策。房地産這個行業怎麼樣轉型升級進入新的常態,請您給判斷一下以後的趨勢?

  王一鳴:現在大家都知道,房地産行業的調整不是今年才開始的。它也在進入新常態,高速擴張時期已經過去了,從前年開始慢慢進入一位數的增長階段,今年的銷售面積明顯負增長,經歷了一個調整。這個調整對房地産企業肯定會帶來很大的壓力。面對這種壓力,房地産企業有很多選擇,最大的選擇就是跨界,基於房地産本身做一些關聯性的東西。

  還有一個是堅守,在房地産內部調整産品結構,這取決於每個企業的不同情況。什麼東西都有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怎麼做取決於你自己的選擇,很難找到一個標準答案。

  問:創新的目的是什麼,能不能對辯證唯物主義有一個創新、一個突破?

  王一鳴:最好別把創新和哲學連起來,尤其是最好別跟辯證唯物主義聯繫在一起。

  創新我覺得需要制度、文化,形成一種環境。環境比技術本身重要,有好的土壤它自己會長出來。你去珠海可以研究一下,為什麼深圳長出那麼多有活力的企業,珠海就長出一個格力,這個可以研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