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周其仁:改革不應自我設限

  • 發佈時間:2014-10-22 09:43: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胡東林  責任編輯:孫業文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日前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城市化背景下,農村必須適應資源要素重新配置的要求,其中重要一條就是允許土地産權有足夠的流動性。要使農民分享城鎮化紅利,前提是完成農地確權,轉向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他強調改革不應自我設限、自縛手腳;現實可行的土改路徑,就是“逐步收縮徵地規模、探索農地農房入市”。為此,一手實施“先行先試”的主動改革,一手從各地農地農房入市的實際經驗中提取政策元素,兩相結合勾畫出城市化“新土改”路線圖。

  農村資源重新配置

  中國證券報:本屆政府提出大力推進城鎮化,這對農村而言意味著什麼?

  周其仁: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下,農村要做的事情並不少,核心的一點就是要適應社會經濟的巨變。我們知道,改革開放後農村人口外出數量大幅增加。與以往好幾億人都不準自由流動的狀態比,農村體制顯然必須有所變化。人是最活躍的因素,農村人向城鎮轉移加速,勢必要求農村原有的各種資源也重新配置,包括農村的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都會有較大的變化。如果説農村面臨挑戰的話,首先就是面臨一個農村資源再配置的新過程。

  怎麼理解呢?我們看到,這些年農村已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鄉村的公路建設有很大進步,車輛包括自行車、摩托車甚至汽車都增加了很多,由此讓農村的生活方式和集聚程度出現改變。農村居住不用再那麼分散,因為交通工具的改善,哪怕還是從事農業,可有效覆蓋的半徑也大了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條件的地方重新配置資源,改善居住環境,提升農村集聚度、改善村落基礎設施,就搞得起來了。為此要籌資,否則農村、小集鎮老是破破爛爛的,怎麼叫分享城市化、工業化的好處?

  中國證券報:在這種新形勢下,土地管理體制如何適應?

  周其仁:剛才説到農村資源的重新配置,放在土地方面就是要允許農村土地有足夠的流動性,因為相關要素的比例已經發生了變化。比如原來10個人種地,現在走掉6個外出打工。這就産生了轉讓承包土地的需求。如果要素流轉受阻,導致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對經濟發展不利。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過,土地要向種地能手集中。這在當時很難做到,因為當大家都只能種地為生的時候,不可能有多餘土地轉讓。現在則不一樣,那麼多農民進入工商業、服務業,就可以把自己那塊農地轉讓出去,這種流轉和分工顯然有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産力。如今人口流動已很少受約束,其他一些原本靜止不動的要素也應被允許進入流轉過程。這是現在能看清楚的一個趨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