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專家視點 > 正文

字號:  

張茉楠:全球製造業變局 中國如何突圍

  • 發佈時間:2014-08-01 07:27: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張茉楠  責任編輯:王斌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國都在尋找迅速走出金融危機的解決方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發達國家欲借“再工業化”重奪國際製造業競爭主導權,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以比中國更低的成本優勢,成為接納國際製造業轉移的新陣地,對中國製造業形成“前堵後追”之勢。面對這場大變局,中國製造業傳統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戰,如何構築新比較優勢,如何實現整體價值鏈的升級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

  “再工業化”推動全球製造業格局重組。目前,發達國家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和新一代資訊技術等方面佔據顯著優勢。發達國家“再工業化”主要是對製造業産業鏈的重構,重點是對高附加值環節的再造。隨著推動新工業革命先導技術的産業化進入快速發展期,高成本國家通過更靈活、更經濟的新製造裝備生産更具個性化、更高附加值的産品,未來在製造領域的實力對比將重新向發達國家傾斜。而發展中國家在製造業産出方面追趕發達國家的速度將較此前顯著放慢。這會影響到全球産業的地域佈局,進而導致全球産業格局出現大重組。

  國際産業可能出現 “逆轉移”對“中國製造”造成衝擊和不利影響。目前我國製造業産能以低端、高能耗為主,在技術含量、産品附加值等方面不具優勢。一旦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高端製造業出現“逆轉移”,很可能使我國産業結構失衡狀況更為嚴重。

  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過去兩年製造業開始出現積極發展勢頭,製造業就業崗位增加40萬,這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製造業部門首次出現持續性就業增長。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最新研究結果顯示,隨著 “美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日益顯現,美國本土製造業將迎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

  美國曾是世界上最大的産業資本輸出地,但隨著美國“再工業化”戰略的有序推進,美國的資本和技術流出將逐漸逆轉,可能由海外直接投資凈輸出國轉變為凈輸入國,這不僅會導致美國資本回流,而且其種種優勢和巨大的市場還會吸引全球資本,使得中國吸引全球製造業資本趨緩。

  貿易摩擦將加劇中國製造業産品出口的競爭壓力。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是增加出口、平衡貿易,恢複製造業競爭力。一些曾經對美出口的中高端製造業産品對美出口已經受到影響。美國製造業回流以及“能源獨立”戰略使美國除石油之外的商品貿易逆差有所縮減。2013年美國貨物及服務貿易逆差為4715億美元,同比減少11.8%,貿易逆差佔美國GDP的比重為2.8%,這一比重在2012年為3.3%。

  加大技術輸出控制,延緩中國産業升級步伐。加入WTO以來,中國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搶灘海外研發的熱土,並漸漸躋身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路的重要節點。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的近千家外資研發機構中,由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建立的就有300家左右,近1/3的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均已在華設立了研發機構。美歐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後,憑藉技術、標準、專利、智慧財産權的先發優勢和領先地位,可能對我國形成新的“技術封鎖”,對我國製造業升級形成延遲作用。

  中國正處於一個決定未來發展方向的關鍵十字路口。中國盈利模式實現重大轉型以及産業實現升級已經不再是喊喊口號了。發展先進製造業是美國重振製造業的戰略核心,中國也應該在繼續推進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基礎上加緊部署。美國重振製造業的戰略舉措之一就是推動製造業“本土化”,由製造業“外包”轉向“內包”。中國應吸收美國“産業空心化”教訓,積極引導和鼓勵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外包企業由製造業成本高的沿海地區向國內中西部成本較低的地區轉移;為破解我國製造業面臨的能源資源緊張和環境污染程度較重等難題,需要加快推進製造業綠色化發展;當前我國製造業主要停留在價值鏈的低端環節,設計和銷售環節較為薄弱,亟須加快拓展製造業價值鏈,推進製造業服務化;要支援國內企業“走出去”,並購或參股國外製造企業和研發機構,支援國內企業培育全球化運營,全球化配置資源。(作者張茉楠,為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