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外媒:中國大步邁入調整期 中國信號引國外熱議

  • 發佈時間:2016-03-31 14:22:36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縱觀近期國際主流輿論可以發現,世界在更全面地認識崛起中的中國這一議題上表現出了越來越大的主動性和積極正面的態度。

  從博鰲論壇上各國嘉賓對亞洲“新願景”的暢想,到習近平主席出訪捷克令“一帶一路”戰略再次引發熱議,不少外媒指出,這些令人“振奮”的事情表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速放慢和金融市場短暫的動蕩似乎並未影響到大眾對於這個國家恢復“動能”的信心。更加引人深思的是,越來越多的國際觀察家們將中國的這份信心看作是亞洲乃至世界的“定心丸”。在全球增長乏力的環境下,中國發出的每個“信號”,都讓外媒睜大了眼睛。

  挑戰 階段性“陣痛”漸次呈現

  有“亞洲達沃斯”之稱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周在海南博鰲閉幕。儘管外媒普遍對中國提出的“新願景”表示欣賞與期待,但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直面挑戰與憂慮的聲音。

  按照CNN近日在一篇聚焦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文章中的説法,最大的擔憂或許並非是針對放緩本身,而是針對對穩定的新增長模式動能的尋找。“大部分商業領袖們仍然持非常積極的態度”,該媒體稱,問題是人們更擔憂短期內不知該往什麼方向走去。

  這與英國《金融時報》的觀點不謀而合。該報刊文稱,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官方數據,中國1月和2月的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4.8%,結束了持續7個月的負增長,而且是自2014年7月以來的最快增長。“這個跡象表明,各種刺激措施正在幫助緩解中國製造業的減速。”

  然而,整體實力的維持並不能掩蓋背後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分化趨勢更加明顯。”《金融時報》指出,在遭受重創的行業,就業崗位已經大幅削減。儘管如此,由於投資水準仍居高位,工業産能擴張依舊太快,這或許將壓低利潤的前景。

  踩下急剎車的同時,中國也大步邁入了調整期。儘管中國努力使創新和創業成為增長新的引擎,但其中暴露出的風險與危機仍有待更準確地評估和認識。“在目前傳統製造業和出口下滑之際,推動創業、創新似乎只是解決增長放慢的短期之策。”美國《華爾街日報》稱。

  此外,《日本經濟新聞》也刊文指出,製造業的大規模裁員很可能奪去對消費構成支撐的新興中産階層的收入。零售業和服務業能否成為新的就業承接地也成為很大的問題。

  彭博社總結道:“到底是允許工資快速增長以支撐消費帶動型增長,還是防止工資快速增長,以免持續侵蝕出口競爭力並不斷推高與日俱增的勞動成本?”

  這真是兩難選擇。

  潛力 調整“積極性”令人鼓舞

  不能二選一,那麼如何智慧地平衡就愈發關鍵。

  從理論上講,經濟模式轉變的根本性指標是儲蓄和投資的減少以及消費的增加。換句話説,中國轉型的關鍵在於自身能否成功變為消費驅動型經濟。令人欣慰的是,這方面顯現出的積極信號越來越多。

  一方面,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方面繼續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德國《時代》週報網站刊文稱,2015年中國凈增就業崗位1300萬個——比政府宣佈的目標還多300萬個。在勞動人口減少的勞動市場實現就業崗位的增加,表明中國具備充足的接收能力,能在保證社會平穩的情況下為諸如鋼鐵、鋁、水泥等産能嚴重過剩行業亟待削減的崗位提供緩衝。

  造成這種變化的核心是服務業的擴張。新加坡《聯合早報》稱,2015年中國服務業擴張了8.3%,超過了曾是領頭羊的製造業和建築業,而這一結構性的變化對於其“消費拉動的再平衡戰略”至關重要。

  另一方面,“對於向著促進內需的發展模式過渡的經濟體來説,中國人日益擴大的消費顯然是個好消息。”西班牙《國家報》報道稱,消費目前在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中所佔比例只有36%左右,遠低於西方國家的60%,而就業的增加、工資的上漲也讓中國人有更大的消費動力。

  按照BBC中文網的觀點,中國處於消費規模擴大、消費升級的重要階段。中高收入消費者更加追求生活品質,更傾向於選擇品質好、價格合理、品牌文化內涵豐富的産品。

  此外,俄羅斯《獨立報》也注意到,與發達國家不同的是,中國還有龐大的農業人口,他們正在經歷快速的城鎮化,他們的消費需求也將成為增長的重要因素。比如,《日本經濟新聞》就指出,作為消費的工具不可或缺的是基於智慧手機的電子商務。“電商正迅速擴大,2015年銷售額達到約3.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2%。如今,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電子商務大國。”該報刊文稱。

  “‘軟著陸’的進程到目前看起來應該説避免了高增速的猝然終止。”德國《時代》週報網站刊文稱。這一過程裏,更令人矚目的是顯現的成就帶來了對未來的希望。

  擔當 引領式“創新”勢不可擋

  中國市場畢竟在世界上獨一無二,調整帶來的機會從未被嗅覺敏銳的國際觀察家們放過。

  日本《經濟學人》週刊刊文稱,在原油價格下跌和美國金融政策正常化的大背景下,預計世界經濟規模佔比擴大最多的將是中國和東盟等亞洲國家。中國經濟雖然可能減速,但經濟規模將達12.3萬億美元,佔世界經濟規模總量的16.1%。這意味著,2016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整個歐元區。

  而且,在自信前進的同時,中國顯現出的責任擔當與互利共贏的智慧也令外媒讚嘆。英國《新科學家》週刊報道稱,據統計,2015年中國太陽能風能發電分別比2014年激增74%和34%,同時煤炭消耗下降了3.7%,煤炭進口銳減30%。這個“清潔能源”比重上升的積極信號可謂是“新興經濟努力轉變發展模式的完美例子”。

  不斷增強的經濟力量已經成為推進中國海外“軟實力”最有效的工具。英國諾丁漢大學中國政策研究所網站日前刊文稱,預計許多新的經濟外交倡議將在“一帶一路”計劃下提出,這對於中國“軟實力”的擴大和增長至關重要。

  這也就是為何國際輿論認為:從現實的博弈來看,以歐亞大陸為舞臺的經濟網路建設正在按照中國的計劃一步步實現。而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潮下,處於“變革”之中的中國也給世界帶來新的思考。“中國想要在創新型增長方面聯合鄰國力量,成為地區乃至世界技術領袖,認為這是對所有人都有利的明智之舉。”俄新社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