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為什麼中國想變得越來越“綠色”?
- 發佈時間:2015-11-12 14:42:25 來源:環球網 責任編輯:王斌
法國《新觀察家》週刊11月4日文章,原題:《為什麼中國想變得越來越“綠色”?》 今年11月2日,中國揭開了一個新紀元。這一天,中國與法國兩國共同承諾,支援11月底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上達成一項“富有雄心、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這一聲明雖然不是歷史性的,但是至少是前所未有的。該聲明中包含著許多進步性的內容,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是:“雙方支援每五年以全面的方式盤點實現經議定長期目標的總體進展。”
中國的轉向
自2013年中國出臺《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以來,中國不斷出臺各種措施,使自己逐漸向綠色經濟轉型。2014年11月,中國與美國達成了一個歷史性的協議。中方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儘管該協議並未提及具體的數值。但這是中國第一次提出了一個明確的日期。
今年9月2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訪問美國期間宣佈,中國計劃在2017年建立起一個全國性的碳排放交易系統,並宣佈拿出200億元人民幣建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支援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此外,中國還宣佈,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佔一次性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
是什麼使得中國在這方面採取了如此積極的行動?法國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巴斯蒂安 亞歷克斯分析説:“可以肯定的是,這顯然不是為了取悅歐洲人,也與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無關,唯一的原因是此舉對中國也是有好處的。對中國來説,開始實施更加嚴厲的環境政策顯然是利大於弊的。”
中國實行綠色政策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一、窒息中的國家
第一個原因是大氣污染已經使這個國家窒息。中國大城市空氣中細顆粒的濃度都達到了驚人的程度。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每年大約有160萬人死於與空氣污染相關的疾病。這相當於每天4000人因此死亡。中國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屬於“過早”死亡。
中國的環保部稱,2014年近90%的中國城市空氣品質不達標。綠色和平組織則表示,今年前9個月,中國367個城市PM2.5的平均值是世衛組織推薦值的4倍還多,其中80%超過中國PM2.5的國家標準。
如今,中國城鎮居民人口在不斷上升。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的比例為51%,如今這一比例提高到了54%。按照這一增長速度,到2020年生活在城鎮的中國人口比例將達到60%,總數將超過8億。
在這種情況下,生態必然會成為一個受到人們重視的大問題。
二、中産階級的關注度日益提高
受各類污染事件的影響,中國社會如今對於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日益提高。化工、紡織等領域的各類事故及其對農業、大氣和水所造成的污染,所影響的不僅僅只有農民——儘管他們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作為政權基礎的中國中産階級,也開始發出了越來越多的抗議之聲。
三、其中存在經濟機遇
對生態災難心生抱怨的不僅僅是普通民眾,空氣污染同樣也會嚇跑投資者。在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中國意識到可再生能源很可能會給它帶來很大的機遇。
中國如今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和風能的投資者。據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5年,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將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投資總和的一倍。
巴斯蒂安 亞歷克斯表示,2014年,中國在開發綠色能源上的投資高達895億美元,較2013年增加了32%。他強調,雖然中國目前新能源在裝機容量上還比不上歐洲,但在未來兩年間,中國將很快“彌補這一差距”。
此外,北京還在積極發展電動汽車市場。據法國《挑戰》週刊今年5月報道,中國目前至少已有12家企業在生産電動汽車,其中有5家是大型的汽車製造商。此舉能給中國帶來雙重好處:通過限制普通汽車的使用來減少空氣污染,同時又能瞄準全球市場。如果説在傳統汽車生産方面中國與世界還存在差距的話,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與他人的差距並不是很大。
四、國際影響力
置身氣候問題的最前沿必然會提高中國領導人在世界上的形象。這雖然從來就不是中國外交的首要目標,但隨著中國地位的提升,這個問題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巴斯蒂安 亞歷克斯表示:“這是一個涉及國際影響力的問題。”
此外,在氣候問題上成為歐洲的盟友,不僅可以使中國對美國或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産生帶動作用,而且也可以對印度等歷來反對減排的新興國家産生一定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