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字號:  

英媒:中國經濟經歷成長之痛前但景光明

  • 發佈時間:2015-08-31 10:48:36  來源:光明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李春暉

  英國《獨立報》網站8月29日刊登文章《齊先生也許需要一次按摩,中國增長數據卻不需要》一文,作者為肖恩·奧格雷迪。

  文章稱,上海股市的投資者經歷了壓力很大的一週,但中國的未來依然光明。

  想一想中國股民齊先生。今年5月,就在股市泡沫破裂不久前,齊先生在股市上投資了大約10萬英鎊(約合15.4萬美元)。現在,至少從賬面上看,他已虧損了4萬英鎊。通過股市賺錢的夢想暫時擱淺了,他不得不推遲買房計劃。我不知道“negative equity”(負資産)中文怎麼説,但與中國許多散戶投資者一樣,齊先生已經感受到它的影響。有媒體報道稱,齊先生唯一能緩解壓力的方式就是做一次傳統足部按摩。現在,中國的足療生意應該十分紅火。

  文章稱,希望這些人也能迅速學點知識。例如,連西方最普通的投資者都應知道的“平均成本法”,意即不把所有資金一次性投入股市——其理由現在看來顯而易見——而是逐月投入一個有著廣泛基礎的投資工具(而不是6隻高投機性股票)。

  重點是,中國股市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它由大量散戶主導。而歐洲、美國和日本的股市則由養老基金及其經理、人壽保險、對衝基金等大投資者主導。擁有大量私人股東的公司往往是那些已被私有化或股份化的公司,例如英國電信公司、皇家郵政公司或英傑華保險公司,而這樣的公司十分少見。但在中國,一支缺乏經驗的散戶投資者大軍卻選擇在股市冒險,他們的經歷印證了一句古老的格言:過去的收益也許對未來毫無指導意義。

  文章稱,然而,我們不應以高人一等的姿態看待中國。中國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重返世界經濟的懷抱。因此,其資本主義經歷也是短暫的,且有苦有甜。投資者、中國當局和中國人正在探索,自由市場(或者説更自由的市場)和不平等加劇意味著什麼。在使大量人口脫貧的同時,中國的不平等現象也在加劇。

  在過去幾週內,中國當局也重新學習了另一句古老的格言:即便迫使中國養老基金向在劫難逃的股市注資,也無法“逆市場潮流而動”。中國人民銀行則採取了更常規的手段:讓人民幣貶值、下調利率、放寬對銀行信貸的限制。所有手段我們都非常熟悉。

  文章稱,所以説,每個經濟體都要經歷這樣的成長之痛,而且它們永遠不會消失。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頭10年,我們西方人也忘記了上世紀學到的慘痛教訓,即銀行業具有內在風險。我們放寬了對銀行業(尤其是投資銀行業)的監管。2008年,我們曾目睹英國銀行業在最低谷時險些關停自動提款機,所以我們沒什麼值得驕傲的。

  此外,我們還需要一些歷史視角——看得越遠越好。17世紀,中國曾是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經濟體,其經濟規模約為英國的8倍(當然,中國人口眾多)。即使到了1870年,中國仍是世界頭號經濟體。

  文章稱,不管上海股市的表現如何,中國的發展故事都令人驚嘆,而且在未來20多年內,中國將可能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與上世紀50年代的日本合資企業一樣,與西方汽車製造商、飲料企業、工程和電子企業合作的中國合資企業也將帶來技術轉讓。中國將像南韓一樣,從倣造大國發展為世界領先的科技大國。這些經濟體的成功將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繁榮。這對所有人都有益,包括齊先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